写在前面: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位我个人很喜欢的博主——毛妈Carol。
毛妈曾在海外知名教育集团任职10余年,接触了很多欧美大型童书出版社,熟悉前沿幼少儿英语读物和理念。
大家好,我是毛妈Carol,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英文绘本推广人,亲子阅读践行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英语资源。
同时也结交了很多专家和达人,为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今天这篇数学启蒙也是来自数学学霸之作。
先来看看毛妈Carol分享过的文章:
数学启蒙:
抓住数感培养黄金期,3个小游戏让孩子从认识数字到学会加法
美国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空间意识可推测其今后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现象
“假如时光倒流,我一定换种方式教数学”
英语启蒙:不用中文翻译,如何教孩子更好地学英语?成功走完自主阅读道路的家庭,都不会忽略这一步美国小学老师用这38本书,完成了5-9岁孩子的顶级配置图书馆这些错误的英语启蒙方法,听说每个家庭至少中一条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大量学习资源,比如:看了这个优质动画,我默默地删掉了以前下载的不用翻墙就能学英语的好网站(全龄向)年值得看的动画电影,找天给孩子安排上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数学启蒙里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读书时我们都有个感觉,语数英三个大科中,同学之间文科的分数不会差距太大,而数学是拉开分数的一个关键。数学学得好的,轻轻松松拿满分,数学学得不好的,分分钟不及格,相差的这几十分划开了成绩的分水岭。所以,数学一直是学龄后令家长头疼的一个学科,在家补完校外补,“修修补补”也没见孩子有多大进步。其实,如果家长能够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将数学生活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中国奥数第一人孙路弘在写到妈妈无意间进行的数学启蒙时说:妈妈肯定没想到,她给书包称重量这个举动深深影响了我。从那天起,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的书包称重量,后来开始给爸爸的茶杯称重量,家里10斤以内的小东西都被我称过了。
后来,他只需要用手掂量一下,就知道东西的重量。这个能力让他在学校出尽了风头,从此爱上了数学。从初中起孙路弘就表现出了优秀的数学能力,年时成为中国首届奥数竞赛获奖者,后来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一生与数学为伍。现在,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让孙路弘“开窍”的数学思维能力——测量。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阶段,妈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体验以及一些小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测量思维。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测量思维会经历四个阶段:
认识物体的属性学会比较和排序认识测量的非标准单位学会标准测量单位认识物体的属性
物体的属性,指的是识别事物的长度、容积、重量和温度属性。也就是说,知道用长度来衡量桌子的长短,用容积来衡量瓶子能装多少水,用重量来衡量手上的东西的轻重,用温度来衡量洗澡水。
测量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孩子在探索的时候,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物体的属性,打下测量思维的基础。
孩子的胳膊够不到柜子上的玩具,他在体验长度。
妈妈:玩具太高了,宝宝的手不够长,够不到。
孩子把水从一个小容器倒进另一个大容器里,他在体验容积。
妈妈:你的大容器可以装好多水啊。
孩子搬起一个大西瓜,他在体验重量。
妈妈:是不是搬不动啊?这个西瓜太重了,我把西瓜切开你再试试。
孩子慢慢地吸吮牛奶,他在体验温度。
妈妈:牛奶烫不烫?如果烫了,妈妈帮你用冷水温一下。
孩子1岁后,妈妈就可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向孩子输入物体的属性概念,将这些抽象概念结合现实场景进行启蒙,孩子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游戏时间
这个阶段的游戏很简单,妈妈只要提供生活中的小物品或者玩具给孩子接触就可以了。
比如,当妈妈想输入“重量”的概念时,可以和孩子玩跷跷板,体验因为太轻压不下去的感觉。
当妈妈想输入“温度”的概念时,可以提供两杯不同温度的水,让孩子去感知“烫”和“冷”。
当妈妈想输入“容积”的概念时,可以提供沙子和各种大小不一的容器,孩子在倒和装的过程中,就会明白“大”和“小”。
学会比较和排序
比较和排序是指孩子认识到两个物体之间有大小、高矮、轻重之分,并根据顺序进行排序。
有一个阶段,孩子热衷于要“最大”的饼干,要“更多”的饭菜,喜欢和其他孩子比谁“更高更壮”,比谁的车子开得“更快”,比谁的飞机飞得“更远”。这时候,孩子就有了比较的概念。
这时,妈妈需要给孩子捋顺“公平比较”和“同一属性”两个概念。
(1)、理解“公平比较”的概念。
比如我和妈妈谁比较高,必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
我们跟孩子玩耍时,可以让孩子站在椅子上跟妈妈背对背比高,发现孩子怎么比妈妈高了,从而引导孩子思考:比较高度的时候,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和妈妈比,必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游戏时间
材料:长短不一的工具游戏玩法:1、由孩子准备长短不一的各种工具,比如勺子、铅笔、蜡笔、橡皮擦、回形针、吸管、雪糕棒等。
2、引导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将工具由高到低排列,得出“蓝色的水彩笔最长,绿色的蜡笔最短”的结论。从这个游戏,孩子可以明白,评价两个事物需要放在同一标准线上比较才公平。
(2)、理解“同一属性”的概念。
孩子口中的“大小”,可能是容积、可能是面积、也可能是长度,或者其他的物理属性。我们需要引导孩子,针对同一物质属性的维度,进行比较。
游戏时间:
这里有个小游戏,可以很好地诠释“同一属性”的概念。
材料:三个大小不一的容器、颜料水
游戏玩法:
1、准备三个大小不一的容器,并装上水。妈妈先提问孩子“这里有三个容器,你觉得哪个比较大?”孩子可能会说第1个,因为第1个最高;孩子也可能说第2个,因为第3个最胖。
2、妈妈继续向孩子发问“你觉得哪个容器能装的积木或者水更多?”
3、让孩子往1号容器里装满水,装满以后倒入2号和3号容器,发现2号和3号容器没有装满。结论是1号容器能装的水更多。4、最后向孩子说明“同一属性”的概念:当你说1号容器更大的时候,你说的是“高度”,当你说3号容器更大的时候,你说的是“宽度”,当我问哪个容器装的水更多时,我问的是容量。所以,当我们比较大小时,我们需要指出比较的是哪个属性的“大”。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孩子观察,同一个物体具备不同的比较属性(高度,宽度,容积等等)。只有当我们确定了比较的维度后,才具备测量的基础。认识测量的非标准单位孩子在比较的阶段,他们只知道物体有大小之分,并不知道“多大”、“大多少”,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物体是可以量化的。三岁左右,孩子刚开始有测量的意识时,可能是使用非标准单位的,比如拿很多积木当作测量单位,也有很多孩子喜欢用手当做测量单位。
当孩子在探索的时候,妈妈的作用又凸显了。当孩子用小杯子给大杯子倒水。
妈妈:试试小容器装几次水,可以把大容器填满。原来,三个小杯子的容积等于一个大杯子。
当孩子用手一拃一拃地量自己的身高。
妈妈:试试看你的身体有几只手那么长。原来,8只手的长度等于你的身高。
当孩子尝试往他的大卡车里装积木。
妈妈:看看你的大卡车里能装多少块积木。
游戏时间(一)
材料:A4纸、各种贴纸、水彩笔、积木块游戏玩法:1、在一张A4纸上贴上长短不一的贴纸,比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雨伞、蛋糕等等。
2、用积木块叠加为各种贴纸测量长度,数一数每一种贴纸使用了多少块积木。3、在表格上写上每一种贴纸由多少块积木组成。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了解到许多属性是难以进行直接比较的,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用表征物来进行间接比较。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转换。
游戏时间(二)
为了加深孩子对测量规则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引入第二个小游戏。
材料:一张纸、积木、书本、玩偶等游戏玩法:
1、在白纸上画任意一种稍长的图案,比如树枝。
2、先使用积木作为测量单位,让孩子顺序摆放积木直到与树枝等长,并数一数共用了几快积木。3、用书本(或其他)作为测量单位,数一数多少本书(或其他)相当于树枝的长度。
这个游戏让孩子认识到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所使用的标尺不同,得出的测量结果也不同。
学会标准测量单位
不管孩子用手、积木、量杯还是其他各种奇奇怪怪的单位,他们都会逐渐明白使用标准单位的必要性。
举个例子,孩子让小伙伴去找一根“5只手那么大”的木棍来,小伙伴可能会找到一根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木棍。这种体验多了,孩子就会认识到,要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意图,他们必须使用相同的工具,也就是标准测量单位,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引入各种测量工具了。
生活中,量身高,称体重就是最好的引入标准测量单位的方法。家长可以鼓动全家人一起量身高,测体重。
游戏时间
材料:尺子、长短不一的笔游戏玩法:1、准备一把儿童尺子和长短不一的笔
2、引导孩子从“0”作为起点,用尺子测量笔的实际长度并记录下来。3、记录的时候,记得使用测量单位哦,比如蜡笔是5厘米,铅笔是6厘米。
其实,测量不仅仅是简单地拿着尺子去量出结果,在这一步之前,需要大量的生活场景去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和讨论,那才是激发数学思维的重要时刻。
要让数学达到思维方式的高度,需要成人不断地把生活数学化,在实践中感受真理。要知道,孩子们是伟大的观察者,他们通过做事而不是听或说来学习知识。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