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标尺 >> 标尺前景 >> 成长与进步

成长与进步

PartI成长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当可以自称“我”的时候,成长,就如一个跳过时间光圈的游戏。每挤过一秒钟,“我”就成长了一点,直到某一天,我被卡在时间进程的门外,被抛出那条遵循了已久的时间线,成长就戛然而止了。

人的成长,可以换成诸多的隐喻,可以压缩为一天太阳的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一个抛物线,可以像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不过越是在隐喻中深入,就越能发现成长的两面性。成长从来就不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一往无前,成长的伴生词就是衰败。

如果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段中加入一个指针,人们喜欢用年龄称呼它。指针伴随着地球的节律,不可逆转的从生到死的过程,就被称作成长,当然这是站在生的一端向死望去时的感受。如果站在终点,那个指针就意味着朝向衰败越走越近。

所以当选择用成长来描述一个人的生命进程的时候,成长就不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往往有种错觉,就是思想和语言,很多时候是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描述、一个反映。但如果要精确描述或反应生命进程的话,就必须要通过对“成长-衰败”这一体系进行详细展开,但大多数文化都选择了成长,也就是当我们选择了一个词,也就确定了一个视角,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结合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的世界。

如果不去定义,就无法言说,不能言说的东西也就无法思考,无法思考的东西甚至都不能算一种东西,因为都说不上存在。即便是上帝,也只有在被定义和描述之后,才能被众人所膜拜。

但定义都是在确定一部分的时候,抛弃了一部分,否则那种全然存在的事情,人是无法详尽所有可能的。定义就意味着偏差,意味着从一个视角看进去,放弃其他的视角的同时,也将视野中的一些东西进行重塑。

用成长定义生命,选择了生存下去的视角,将一段有限的生命历程进行了重新裁剪。从出生望过去,生命犹如一条蜿蜒的河,它被假设的长度,似乎足以让人忘掉这条河是有一个终点的。成长话语体系就是选择性的忽略了死亡带来的终结性,让人可以在面向未来的时候保有一种无限的心态。

生命由此变得开放起来。成长也不再是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的一种看法,虽然一厢情愿,但却带有一种选择,对于无限可能性的期待,对生命长度期许。

PartII进步是一件人为的事情?

进步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相对而言,成长很多时候并不带有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可以用所谓客观的尺度来衡量,身高、年纪、皱纹、体力都在成长中有其固定的坐标。但进步,在成长的定义上,又加入了循环的比较——有没有变得“更好”。

不会有人否认,存在一个连续的“自己”,都会自然而然的认定,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一个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比较下一刻的我是否比上一刻“更好”。但这种常识似乎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如何界定我呢?一个被皮肤划出界限并包裹于其内的整体?还是具有持续不断自我对话的统一灵魂?

皮肤的界限看似合理,却无法明确的界定,那些穿越皮肤的各种分子成分,究竟是我还是不是?从系统的角度看,皮肤内是一个有机组织,但皮肤包裹的所谓的人也同样与外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些是不是也可以称作一个更大的“我”?

更确定的想法是,一个可以被意识支配的整体。虽然我跟所在的环境也构成一个整体,但他们不能由我的意识支配。但意识可以支配我们站起坐下,可是否支配了胃的消化?通常认为的大脑控制身体,但饿了的胃却同样可以部分控制大脑,究竟意识在大脑中还是在胃里?连意识都无法确定的话,又何谈一个自我呢?

有趣的是,进步就是要在这种无法确定的连续的自我基础上,进行判断。

与“成长-衰败”体系一样,进步同样也是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视角可供参考。一种是站在未来向以前看,下一刻的我,比前一刻更好,这就是进步。这里面默认了我的稳定性,从而只需要确定一个更好的标准即可。

更好可以是身体层面的,长高了,变瘦了,健康了等等。也同样可以是任何其他人为定义的东西,知道的更多了,想法更丰富了,观点更多元了,解决问题能力更强了,赚钱更多了……

如果仔细观察“进步”这个词,不用太费劲就可以解读出“更进一步”的意思,也就是朝向某个目标,迈出了确定的脚步。这就是一种站在当下,去看未来的视角,朝向远方的一个目标,不断前进的描述。

这样一来,进步就有了两种界定,一种是在某个“标尺”的衡量下,变得更好;一种是在某个“目标”的牵引下,走的更近。

标尺也好,目标也罢,都不是自然存在的,无非是一种人为的设定,是伴随着成长的一种判断,也是人站在统一的自我的角度进行反思与比较的自我肯定。

PartIII终结之后

成长与进步,如果是一种话语策略的话,那么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回避了死亡带来的终结性。

当造物的力量凋零,皮肤之下涌动的血脉不再奔涌,那个有节律创造热的发动机不再工作,一切被赋予的,习得的,争取的,设定的东西,都被收回。成长和进步遇到了最大的敌人,价值的判断,在判断者消失的那一刻不再有意义。

无论是天赋异禀的艺术家,还是刻苦训练的运动员,在终极时刻到来时,他们所毕生追求的,长久积累的,自然的、自我的全部都要归还回去,那么这一生的心血,又该如何去看待?

这一切又与进步的看法有着深刻的关联。无论是哪一种视角,在刻度的角度来说,即便是有无数种判断好的刻度,它们也要在人生的长河中达成某种协调一致,仿佛金字塔一般形成一组判断规则并最终统合为一个方向性的标尺;在目标的角度更容易想象,在诸多目标中,终归会有一个能够指向终极的目标。

而在终极死亡的面前,唯一的问题就是,是否人可以设定出一个超越死亡自身的标尺或目标,当生命个体无可救药的逝去时,这个价值的体系不会随身体化成灰烬,而具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不仅仅超越了时空、生命,而且超越了一般的存在。

以往人们会将这种超越寄托在“灵魂不灭”之上,有一种能够凌驾于肉体的精神性的存有,可以跨越此岸和彼岸,让人所做的一切不再无谓,所有的心血没有白付。

PartIV灵魂的破碎

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也同样击碎了不灭灵魂的寄望。彼岸的希望彻底的破灭了,在科学的袪魅之下,没有一种可以供想象的来世生活,也不会留下一种恒久不变的精神寄托。

现代世界的人,真的生活在现在,而且只有现在。

成长首先模糊了,不再是一种朝向无限的言说。人一出生,便已成年。成长无外乎就是一种拥有,对身体的拥有,以及对外界一切的拥有。或者说,成长就是占有,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精神性的成长成为了辅助的工具,在现代世界的此岸,人们不需要造一座通向彼岸的桥,而只需要一座抗击风雨的城堡。

进步变的实在了,无非就是把城堡圈的地方更大、建的更牢固、里面装更多东西。标尺和目标的界限模糊了,最终导向了现实的某一些奖励,进步就是要去获取那些可见的奖励。

那个被寄予厚望能够超越存在的灵魂个体破灭了,而那个承载了人类所有灵魂的天堂也不复存在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灵魂的全体被割裂了,无数灵魂的碎片被封印在一个又一个皮囊之中,在无法被光辉触碰的角落里,追寻着现世的回报。

PartV一种希望

过于透彻的看法,终将导致虚无。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人能否重拾生活的尊严?

也许重新回到成长与进步,可以找到一种希望。也就是在身体和欲望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一种确定性的进步的可能。这种进步不是功利的,不是为了实现某一种世俗目标的进步,而是在一种可以同所有人类达成共识的前提之下的发展。

就如当今世界,即便是观念纷争不断,但依旧能够循着一条脉络,在诸多问题上呈现出共识的可能:对战争的摒弃,对和平的期待;在人类个性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等等。即便是定义不同的自由、平等也都在一个大的语境之下被广泛的讨论。

在个人的范畴之内,跳脱出物质层面的获取,人们也在向着某一些精神发展进步,即便仅仅是在很浅层面的提及,比如个性、多元、认同、创造等,也替代了以往狭隘的个人化的语言。而且这些趋势一旦发生,就很难再倒退回去。

那么,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或者天真的希望,在并行与自然世界的成长中,可以找到一种精神绝对的、永恒的进步趋势。从人类历史的宏大维度来看,这种进步是代代相传的;从个人的发展维度来看,这种进步是个人意义的终极呈现。

更简单的来说,用更科学的眼光重构灵魂的意向,即一种涌动的、进步的精神冲动,是个人以及人类全体能够寄予厚望的价值所在。

PartVI开启对话

海德格尔说,人类是一场交谈。而罗蒂认为,哲学的功能就是“是沟通成为可能”。如果真的存在着某种永恒的意义、人类共同的存在价值的话,就一定是蕴藏在沟通中,诞生于交谈里。

人的成长与进步的手段以及体现,就可以浓缩在一个动作当中——开启对话。

如果人只身困在思想和行为的循环当中,就永远无法超越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就如花开花谢,终究不过是自然的一名过客。只有当人开口,当两个人或多个人开启了一段对话,精神产生了连接,观点发生了碰撞,思想也在打磨中鲜亮了起来。

对话,也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很多时候,人用行动交谈。对话就是一种关系的象征,开启对话意味着孤独存在的个体,开始在世界上创立某一种关系,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物,关系的存在,体现了人的存在,也塑造了人的存在。对话的意义成为了人存在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又可以超越对话和人存在本身,成为人类共同的关切,甚至成为一种进步的力量。

其实,追究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不应该被提出,并不是所有能言说的东西都能够被合理的言说。但循着人类最质谱、最习以为常的提问方式来看,人生的意义假如用成长与进步这两个尺度来定位的话,更加现实和有实践可能的解读也就是去发现对话、加入对话乃至创造对话,在对话中,在关系里,寻求自身和群体进步的可能。

附:“我”的成长与进步

用年龄来划分人生历程是可靠的,也是可笑的。在身体的成长方面,年龄不会说谎。但在精神进步层面,年龄却只能作为某种可能性的注脚。

但也不能否认,在很大程度上,年龄的积累背后意味着见识的增长和思考的加深。特别是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类的描述,虽然不能用特别精确的限定来去观察,但也能体现出某种阶段性的特点。

在三十之前,我很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