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财富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怎样的

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022/4499988.html

马克思财富观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深入剖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定位,有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财富观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完整地了解其财富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马克思财富观与分工

分工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分工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具有代表性之一的亚当·斯密就认为,财富的源泉不单在于劳动,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形成了分工的劳动,而且提出国民财富的增长需要用分工的发展来说明,可见,分工与财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马克思这里,更是将分工理论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他首次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系统科学地对分工做了分析考察,并形成了自己的较为完整的分工理论,这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分工与异化劳动、分工与私有财产、分工与所有制、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等范畴都存在着内在联系,进而揭示出社会实践活动中,分工是创造财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明确了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在马克思财富观范畴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分工是财富生产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分工的本质,分工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工就是生产力,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不得不被理解为财富生产的一个主要动力。”关于私有财产,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作出这样的规定:“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实际上,作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原因及后果,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便形成了资本。在私有财产形成资本的过程中,人作为整个资本生产过程的特殊商品所具有的价值,就是为资本家提供更多的私有财产。分工,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技艺,促进产生新的劳动工具,突破了人类最初劳动的狭隘性,使人类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也使私有财产得到了飞速的增长,以致最后形成资本。

资本进一步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再扩大分工,在如此交替循环中,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劳动和机器,不断地从事一种机械性的活动,其生存状态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工人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来为资本家创造效益,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产品对于工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存在。

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私有财产,越来越依赖于资本,资本积累的越多,分工发展的越精细,工人创造出的产品越丰富,相对来说,他所占有的劳动产品就越少,资本家占有的私有财产就越巨大、越集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断言分工和交换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不外是断言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国民经济学家不能证明这个论断而我们则愿意替他证明。”分工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扩大而更加深入具体,而私有财产也会随着分工的持续发展逐渐加强。

(二)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中介

分工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表现形式,从它与人的生产活动的联系上看,表现出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表现出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一方面,分工以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和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为标志,在形式上对不同部门或领域间的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料进行分类,是技术层面上进行分配的一种形式。分工作为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尺,既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又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其发展经由分工这一媒介形成和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这就是说,社会分工既由生产力所决定,同时又影响着生产力;既受到生产关系的限制,同时又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首先,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理解这一结论,可以从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种因素着手,分工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效能、性质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生产工具的性质效能决定分工。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工具的迅速集聚必然导致社会分工发生改变,生产工具越是集中和发展,就越是会加深分工的细化程度,反过来说,每次社会分工程度的进步同样会导致生产工具的长足进步。

由此可见,分工的进步程度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从马克思所列举的手推磨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劳动工具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劳动的组织和划分截然不同,分工的形式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转变。具体而言,简单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效用只会带来简单直接的社会结果,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必然只是简单的社会分工;而较为复杂精密的劳动工具的使用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效用,就必须采取更加复杂系统的社会分工与之相适应,才能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决定分工。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加深,具体到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到哪个生产领域或者哪个劳动部门进行劳动时,就必然会受到体现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限制。也就是说,劳动者或者说社会成员,在哪个生产部门、从事哪种工作、与何种生产资料相结合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统统不是由劳动者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由他们自身所掌握的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水平高低所决定的。

技能高超或者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工作在与其自身条件相符的岗位上,既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又能够通过其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其自身得到发展和进步;反之,知识水平较低或者缺少经验的人从事力所能及的、较为简单的工作,不仅不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作出实际的改善。其次,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同时,由于劳动者固定于相对稳定、简单、单一的工作上,有条件而且有能力发现并改进劳动工具所存在的不足,使其与生产技术的进步相适应。除此之外,由于分工是多个生产单位和生产部门组成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因此,其中某个生产部门出现劳动工具的创新或改进,势必会引起其他生产部门劳动工具的推陈出新。

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这说明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首先是劳动工具成为私人占有,进而分化出阶级,因此,可以说是分工导致了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并制约着生产关系。第二,分工制约着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马克思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由于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引发的不平等现象不仅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上,而且在劳动及产品的分配中也有所体现。

第三,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由于分工导致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使得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获得了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人们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由此形成。分工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实现方式。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巩固必然引起分工的细化与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力的迅速膨胀和提高。某种过时的生产关系必将妨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分工的细化和进步,进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奴隶制社会中,分工发展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到了封建社会,出现了适合简单的商品生产下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很快就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初期分工的发展。随后,分工基本上涉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领域之中,这不仅使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提高。

但是,从根本上说,分工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社会协作为基本前提的,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不相符,因此,随后必将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阻碍。迫于这一客观要求,资本主义不得不在不损害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出局部调整,使其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通过分工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重要媒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