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专家刘军连 https://m.39.net/pf/a_9360449.html
今天分为两个模块给大家讲产品:第一个是产品经理的能力评估模型,第二个是如何做一款产品,从0到1快速突破。
一、产品经理能力评估模型
怎么招到一个好的产品经理?
讲什么是好的经理之前,还得把尺子跟大家讲讲。
百度有一个P序列的竞争体系,这个竞争体系已经成立了8、9年了,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尺度。
要衡量质量的时候,一定要有标尺。
第一个,虽然百度分了P序列,分了12级别,但是12级别里面其实是有三个大的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就是执行层,对应的是P3到P5;
第二个阶段是中层,叫做决策者,P6到P7;
P8、P9就是更高层的决策者。
大概分了这样三个阶段。
P1到P2,基本上除了特殊的岗位没有什么用处,P11和P12是有点精神领袖一样的岗位。
执行者简单来说不用对目标负责。
执行者虽然分了三个层,但基本上带他的模式都是告诉他一个目标,然后他自己设计方案去执行。
P5你告诉他目标就行了,他独立完成他的方案;
P4你可能要给他一些方案的建议和方向;
P3你得把你的方案全部想出来之后,让他去执行。
这就是比较简单的P3、P4、P5的衡量标准,总体而言他们不影响目标,目标都是自上而下告诉他的。
分水岭就在P5和P6之间。
P6要做的核心就是影响目标,他需要考虑:
第一,做什么,不做什么?
第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P6、P7的差异在于方向的复杂部分。
P6要求一个比较复杂的方向,P7是要多个,P8的核心要求是负责一个完整的业务线。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尺子。清楚了尺子以后,事情就比较好办了,想招什么样的人对着尺子来。
然后再说一下背后对应的能力模型,也挺好玩的,简单来说我把它归结成为:
说——沟通;
做——执行;
想——思考;
最后去判断。
第一个,沟通。
沟通上面其实是分层次的,比较简单的层次是表达非常清晰、条理很清楚的。
最难的沟通层次是说服别人。
可能不同公司对产品经理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百度产品经理的定位是“小CEO”,就是你没有CEO的权利,但有CEO的职责。如果这事出错了,最终的负责人一定找到你头上,所以你是得HOLD住其他人的,需要HOLD住的人特别多。
在百度体系内,上游下游加起来,包括销售、市场客服、上游的研发测试、UE、交互,算下来起码7、8个部门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你是跨产品线合作,是要跟多个产品线合作的。
做一个项目,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们的信息或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怎么达成一致的沟通?这是沟通最高的层次。
第二个,执行。
其实执行在大公司里面反而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点,可能大家条件都相似,但是有的团队就是做不出来,有的团队能做出来,执行是最后体现结果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执行看结果就好了。
第三个,思考。
思考也是分层次的。我带人我特别有体验,从校招刚刚招进来的小朋友,从具象到抽象,到最后他思维模式上会有几个比较大的阶段性的跃升。
第四个,判断。
再往下走,既然把一个问题抽象成一个类别的问题,你就要通过这个点去看,有没有结构化的思维?在这个结构里面还可能有哪些问题?
最简单的一个故事,就是把我们用户按结构化的分类分了层。
这个分层有很多模式,可能按照行业,有的是按照客户贡献。分了层以后去分析用户的满足程度和客户的重要性,然后再去看我们的短板在哪?需要解决客户什么样的问题?
再往上是结构化,结构化其实是一种全面性的体现,再往上走就是深度了。这个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全局观,既能看到全面的,又能看到有深度的东西,能不能汇总起来探索这个业务的关键点?
这个其实就是你思维能力,你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候需要不断去锻炼自己。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个的原因,招产品经理的时候也可以从这四个纬度去判断。
其实判断跟思考相连,这里面一个最大的区别:确实有一些特别牛掰的人,这种人在网易特别容易见到,他们依靠感性判断,直觉性很强,判断力很准。
百度、阿里、包括腾讯都蛮数据导向的,按数据说话,特别尊重客观事实和逻辑思考。
因为这个事情一般都是会通过思考来决定判断的。面试人员特别容易问到一个问题:“请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判断?说一下这个判断里有哪些假设”。
如何招到契合的产品经理?
第一,你要确定你招聘的目标。
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到底要招一个执行层的人,还是决策层的,还是高层决策层的?目标不一样,你招的人就不一样。
第二点,其实招执行层,性价比较好的是P5、P6,我们带人会觉得这两个层级的非常好用。
因为P5、P6这个阶段,他有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的思考模型正在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性很足,能力性正在成长。这样人在创业公司里成长会很快。
我在百度比较大的创业体系里也会做一些创业项目,我更喜欢用这些小朋友,这些小朋友很有活力,而且潜力很大。
这里我有宝贵的经验,其实我也把它当成快速迭代最小产品适用法则去适用这个话题的。
第一,我要考核他什么点?我要看看他的沟通、思想、判断在什么样的层次?
我会设计问题去训练他,判断这个人。这套问题我要去区分,每次我都做一个反馈。同时我要请教我的前辈,或者我们比较好的HR,请他们帮我优化这个数据库。
我测三个方面,一个是这个人本身的价值观、三观,这个不一样。
在我整体的经验里面,意愿比能力更重要。如果我愿意培养的话,没有特别差的,能力是可以改进的,意愿这个事不太能强求。我喜欢成就驱动和学习型的,这两个类型的人特别好带。
学习型要给他更重要的事情做,给他成长的机会。
成就驱动型就是你能让他看到重要事项展开的结果,他自己就会找到成就感。这个类型的人本身就是自训能力很强的。
第二层是能力层。
能力层的话,其实有几个经验,一般来说他会有过去的工作经验,在社交环节里面,最好的问题是基于他的经验来问。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点:
有的人简历造假,事情不是他做的,他写成是他做的,但其实是他的团队做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追问到最深层次的问题,他最后如果能够把最细的细节答下来,造假的可能性就很小。
基于能力去问小故事是比较有趣的。
举个典型例子:在很多校招或者社招上,大家被问到优势的时候,都会夸自己学习能力很强。我往往会追下一个问题,那你能讲几个故事吗?
我听到80%的故事都是类似的:“我上手速度特别快,我基本上两个月就把我新工作都学会了”。听了以后就觉得,这不就普通的学习能力吗?没有觉得很震撼。
同时我也听到了几个特别棒的回答,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招过一个真正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
他说:“我特别爱学习,而且我善于反思型学习。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发现我们要写项目的总结邮件,这个项目总结邮件是项目结束的时候要写的。每次我写两个小时都写不完,而且我很困苦,因为作为一个新人,这么大一个项目到这个环节我很紧张。然后我当时就发誓做一个事,我想把这个事情简化到最低,最快的时间把它最高效地写完,不想再这么慢了。
我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把同事的,或者我经历过的所有项目总结邮件都保存下来,然后去提炼这个项目里最重要的几个点。一共分成三个部分,提炼每个部分里面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最后形成了一个模板。
有了这个模板以后,我今后做所有项目总结的时候,就在这个模板上打开,然后加上这个项目的内容,2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这个总结。”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
能力的话,就问背后的小故事,很多善于总结和积累的人,背后都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
基本上关于招产品经理这一块的经验给大家分享完了。
二、如何做一款产品,实现从0到1快速突破
谈一下我对创业和产品的理解。
创业本质上就是两点:在资源极其稀缺、路径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下,寻找到用户的需求,然后创造价值,从而让企业价值得到实现的一个过程。
创业公司非常经典的两个特色是:资源非常稀缺,路径非常不明。
创业公司在这个前提下怎样做突破?
我比较推崇一个方法论就是《精益创业》中的MVP(最小可行化产品),看到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这个理论其实早就深入到互联网整体产品序列中,百度核心驱动的方法论也是这样走的。
什么叫精益创业的简单方法论?
做一个最小化可行性的产品,放到市场上检验,收集用户反馈,然后快速做迭代。
为什么这个方法可以解决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
创业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资本极其有限,其实资源无非都会落实到钱、时间、人力这三方面。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坎,没有试出来可能也就错过最好的一个赛跑的时段了。
在这个前提下,精益创业的方法其实就是为了让你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测试你的主意是不是OK。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三种验证:
第一个是价值验证。
你的想法是不是禁得起市场检验?市场上是不是真的有需求?
第二个是从1到验证。
你这个产品确实有市场需求,但是你产品比较粗糙,你能不能把它打磨到比较优秀的水平,推向市场。这个打磨的过程是精雕细琢、持续迭代的过程。
在创业初期很多创业者都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洞察,做了一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觉得它超级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做的过程当中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
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真的被市场需求,被用户接受?这是需要验证的。
第三个是增长验证。
你的产品已经从0到1符合用户需求,并且已经打磨到一定程度了,那你推向市场的时候,能不能拉到更多的新用户?老用户愿不愿意突发性推广你这个产品?其实这也衡量了你在增长上的需求。
在本质上,产品层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三个。
有的创业团队选择去做增长的时间点不对,没有做第一个环节,在第二个环节也没有做到相对OK的阶段,就去做增长了。做增长是有成本的,一般是大规模拉很多新用户进来。前面那两步做的是什么?使用户能够留存。
这个产品足够有价值,而且足够好用,用户才能留下来。当你的用户还没有具备很强的留下来的能力的时候,快速拉新,会出现什么结果?
就像一个水龙头上面在放水,下面也放水,结果缸里的水越来越少。这还是好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产品还没有打磨好就去做大规模的推广,有可能用户来一个骂一个,会引来很多负面的评论。
说完这个问题,我们再说怎么做增长?
你如果想不花钱,想要让用户自己传播,就要抓住用户想传播的根本动力。如果你的产品跟他的根本动力相结合的话,你不用花钱,不用物质层面东西去驱动他都会传播。
你要让用户用你的产品,其实是有一个动力阻力系统的,我刚刚讲的都是动力系统。把他拉过来让他用,设置一些物质层面或者精神层面有吸引力的东西吸引他。
如果把用户当做一个理性的人去分析的话,还有一个阻力系统,就是他有可能看不见你的产品。
这里有三点:
第一点,用户其实是有学习成本的。
如果这个产品他开始上手用的话,一开始思考起来会非常困难。人的大脑是有惰性的,不愿意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