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水务博物馆记录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全

02:11青岛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从上世纪修建崂山水库、大沽河引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再到今天,节水一直是青岛发展变迁的城市主题,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青岛市民的心里。青岛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市民是如何节水的?答案都浓缩在崂山水库岸畔的青岛水务博物馆里。青岛水务博物馆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座位于水源地、净水厂,同时具备企业性、工业性、公益性、科普性的博物馆,也是一座涵盖了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水务博物馆。水务博物馆自年9月开馆运营,年12月被正式认定为山东省节水教育实践基地。此后,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团队余批次,余人次,对增强全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近日,新黄河记者来到青岛水务博物馆,一进门便有一股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们以光绪二十四年(年)德国租借青岛为起点,以时间顺序和重大事件为节点,用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文物、视频串连起了青岛跨越三个世纪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发展的历程,这同时也是青岛城市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青岛水务博物馆管理员纪凯萍介绍,博物馆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共两层11个展厅,展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藏品、照片、影视资料余件。室外展区是互动区和大型文物展区,面积约平方米。步入展厅内,记者看到,从青岛的缺水历史到建设崂山水库、大沽河、引黄济青、南水北调、海水淡化项目等工程都一一做了详细地记录和介绍,不仅如此,陈列的稀有展品也数不胜数。“看到这份德文卷宗了吗?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说起博物馆内展品的历史,亲自参与博物馆建设的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机关党总支书记、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张锐如数家珍。他介绍,这套德文的上水档案卷宗包含有10余件往来信函、要记,以及3张粘贴在布上的建筑图纸,信函是用旧体德文书写的。“那时候要想用自来水,用水人先要向供水单位申请,供水单位会向申请人索要建筑图、用水用途、使用人口等,然后现场查看、设计供水方案,申请人同意后施工、交付,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存档、备查,这种申请用水的方流程直到现在仍在沿用。历经了多年,目前仍完好如初。”在青岛水务博物馆,镇馆之宝绝非仅有一件,展厅内的自动远传水位记录仪也格外引人注目。据悉,这台年德国制造的自动远传水位记录仪是建设青岛贮水山水池(东池)时的配套设备,主要由计时器、水位标尺显示器、水位时间记录划表器、水位极限报警器组成。“目前这个水位仪不用说全国,恐怕在德国也找不到了。”张锐说。而在节水展厅,一系列飞屏互动、投影互动、VR体验体验、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加了亲身体验感,将大家拉回到当下。参观者只要轻轻一触感应屏,节水法律法规、非常规水使用、节水生活技巧等信息便会呈现出来,通过传递节水理念、传播节水文化,参观者融于节水理念宣传氛围中。另外,在室外展区,青岛水务博物馆还别出心裁地建造了一处浓缩版的“海绵城市”。据介绍,在这座“海绵城市”里,从天而降的雨水首先会收集起来进入“雨水花园”,通过“旱溪”进入“湿地”,经过天然净化之后,雨水将最终用于补充河道生态景观用水等。“我们希望参观者通过参观,不仅收获日常节水常识,还会对海绵城市概念,节水城市建设有一定了解。”青岛海润自来水集团总工程师王晓芳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通过这次到青岛水务博物馆进行节水科普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节水事关每一个人,需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前来参观的市民王先生深受震撼和启发。据悉,青岛水务博物馆还设立了网上水务博物馆,参观者通过网络参观,可以足不出户了解节水知识、法规、节水原因、如何节水,增强大众对节约用水的认同感。此外,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务开放日”等,广泛开展公益节水宣传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实地参观,通过“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下一步,我们将借助青岛水务博物馆节水教育基地举办多种活动,邀请更多人现场参观,扩大节水宣传,使得节水意识深入人心。”王晓芳表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