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自雅昌艺术网
作者:江静丨编辑: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随着近日高温,网红城市长沙也多次冲上热搜,从“全国一半人在长沙”到“做22页长沙攻略因太热在酒店吃三天外卖”,还有岳麓山扎堆看日出,橘子洲头排队等小火车,五一广场半夜人潮汹涌,IFS打卡地永远有人在等位、博物馆门票预约已排到三天后...
如果想了解长沙更多,长沙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发现——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用近件文物和文献资料串起长沙从史前社会发展至今的生长史,会让人看到这座热闹城市积淀深厚的一面。
◎开篇
展览由一封夏鼐写给梁思永的信件开启。那时他们均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的考古队达到长沙,揭开了长沙考古的序幕,夏鼐便是队长。
建国初年长沙大兴土木,建筑工程中发现很多墓葬,被毁被盗严重,文物多有流失,抢救性考古发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支考古“天团”受邀前来:由夏鼐率队,队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志敏、王伯洪、陈公柔、钟少林和来自南京博物院的宋伯胤、王文林。最年长的夏鼐41岁,最年轻的安志敏27岁。
展览现场
年12月18日,夏鼐写信给同为副所长的梁思永,透露计划于1月中旬收工,但“又石王二君颇欲做到一月底,以便‘过足发掘瘾’后再离长沙。”最终考古队于2月7日结束发掘工作。
展览现场
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开展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陈家大山、伍家岭、识字岭、五里牌与徐家湾四处,共发掘墓葬座,多以楚汉墓葬为主,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这是我国南方首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建立了楚汉墓葬的考古学年代标尺,使考古界对长沙地区楚汉墓葬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其中,在对五里牌古墓发掘期间,在一座战国墓填土中首次发现一批史前陶器与磨制石器。
第一排右边第一位为《长沙发掘报告》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长沙发掘报告》,这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二本田野考古报告,是华南地区首次出版的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发掘报告。
◎一群人
“天团”的短暂停留,还培养了一批长沙本地的考古队伍,为日后长沙乃至于湖南地区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发掘的望城坡“渔阳”王后墓是由长沙市考古人独立主持发掘的首个大型汉墓。
该墓规模庞大,采用黄肠题凑葬制,在已经发掘西汉长沙国王陵中保存最为完好,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葬制保存最为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墓葬之一。虽经汉唐时期多次盗掘,仍出土文物余件。根据部分器物上的“渔阳”题记,结合其他相关材料,确定墓主为吴氏长沙国的某一代王后——“渔阳”王后。
刻“渔阳”题凑木
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宋少华满怀深情回忆那段岁月:一群年轻的考古人,在夏日的阳光炙烤下,在密不透风的棚架下,穿着短裤、背心,甚至打着赤膊,挥汗如雨,用双手轻挑细剔:“虽然日复一日的发掘枯燥而艰辛,却为最终获得证实墓主身份的封泥而欢呼雀跃,忘记了疲劳。”
还是这批年轻人,于年发现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发掘是上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时隔多年,宋少华仍记得当初见证的这一高光时刻:“没有激动,没有欢呼,只有默默地坚守,不言放弃。我记得在倾盆大雨、电闪雷鸣的深夜,仍有一群考古人在简易的工棚里,默默地守护在盛放十万枚简牍的古井旁,寸步不离。”
七十年来,长沙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发掘保护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并通过深入研究,逐渐揭示了长沙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据统计,长沙考古70年共发掘各时期古墓葬余座,古井余口,出土文物超过20万件,调查发现各类遗址数百处。
何佳正在导览中
展览现场展出一张拍摄于年的望城坡“渔阳墓”发掘团队合影,12位风华正茂的考古人笑意盎然。现任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何佳也是其中一员。作为本次特展的导览员,何佳介绍,本次展览是长沙博物馆首次推出的长沙记忆系列特展,也是长沙博物馆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联合推出的考古专题展览。
“整个展览将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楚文化考古、汉文化考古、古代简牍、长沙窑、长沙城市考古这七大板块浓缩为三个单元。作为一个反映长沙考古70年的综合性展览,本次展出的展品皆为体现长沙历史风貌,为了展示出每一个时代下的长沙人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尝试和贡献。”
◎一座城
“楚汉钩沉名城重光”单元展出了一系列重要楚墓以及以马王堆汉墓、汉王陵为代表的汉墓发掘历程及重要成果,再现了楚汉时期高度灿烂的长沙地方文明。除了大众所熟知的马王堆汉墓,长沙出土的楚汉墓葬还包括年发掘的子弹库一号墓葬、年发掘的茅亭子墓葬、年发掘的三公里墓葬、年发掘的风蓬岭汉墓等。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分布图
现场展示的分布图中,清晰地标注了长沙已经发掘的汉代墓葬位置。正是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考古工作,发掘并展示了长沙地区楚汉时期高度发达的文化要素,长沙才得以奠定“楚汉名城”的历史基调,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宁乡罗家冲遗址出土文物
宁乡罗家冲遗址表明,长沙地区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显露出多元特征长沙。
凤鸟纹戈卣,年宁乡黄材镇王家坟山出土,湖南博物院藏。
除戈卣外,戈族器物在湖南还发现了3件。戈族是一支古老的部族,商周时代的戈族很可能就是夏的遗民。
炭里河古城的发现,为破解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考古进入重建中国古史阶段,长沙考古事业发展迅速,引进大批专业人才,在大规模城建中进行大量抢救性发掘的同时,还进行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将长沙考古推向新的高地。“溯洄求索文明再现”单元概述了长沙考古在探索史前文明、破解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发掘长沙简牍、考证长沙窑窑址及文化面貌等方面的重要收获。
华远秦牍
根据里耶秦简记载,湖南地区曾设有苍梧郡。展览现场展出了一组年在坡子街出土的秦代简牍。牍文中的“苍梧”,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郡”遥相呼应,可以证明长沙地区秦时当属苍梧郡。长沙地区陆续出土有字简牍总数为10万余枚,这些简牍批次多、内容丰富、年代序列完整,系列地展现出秦汉时期长沙地区郡国治理的情况。
进入21世纪以后,长沙考古工作者先后十一次发现长沙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并进行科学发掘。长沙城曾经在年“文夕大火”中化为废墟,曾经的风采被零落地掩埋于地下。年的发掘就已经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历史变迁:小吴门外的火车站已在城外,陈家大山,识字岭、徐家湾、杨家山、五里牌都是郊外。近些年科学发掘取得的成果,使长沙古城年来的风雨变迁更加清晰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展览现场
战国时期长沙城北至中山路,南至坡子街,西至下河街,东至黄兴路与蔡锷路之间;
至明清时期,长沙城北至湘春路,南至城南路,西至湘江路,东至芙蓉路。
在“古郡回眸星城溢彩”单元中展出的《长沙城各时期城址范围示意图》可以清晰看到,长沙城以五一广场为中心不断向外围生长、扩张的过程。明代初年,长沙城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葺,先后有四位朱姓王爷就藩长沙。其中,吉王朱见浚仿“紫禁城”宫制历时四年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吉王府。至今长沙城内不少街巷名,如东牌楼、西牌楼、司门口、藩正街、藩后街等等,仍是沿袭藩王府时的旧称。
本单元展出的展品从战国至元明时期,皆为贴近普通市民生活的常用器物。
本次展览免费开放至10月8日(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配合本次展览,长沙博物馆还精心准备了系列讲座、专家导赏、沙龙、考古遗址寻访、考古工地探访、青少年自助导览、“地上一座长沙城”网络课程等活动,观众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