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看那万山丛中一簇红
——巫溪鹿页一号井钻探始末
程华
一
机器轰鸣。突然,大地震颤,塔井倾斜······“轰隆隆!”二三十米高的塔井如钢铁巨兽轰然倒下,漫天尘雾吞噬了地面上的人······
“啊!”张再民翻身跃起。月光如水,浸入窗口,铺泻一地。夜,那么静。什么都没发生。
最近,他不止一次从噩梦中惊醒。上次梦见钻杆不堪重负,断裂了。没想到几天后,深进地下的钻杆真的断了,所幸未造成大的损害······
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张再民很清楚:钻进加深,钻杆越多,负荷越重,地质情况愈加复杂,风险必然增大。米,此次目标孔深在他所在的重庆一三六地质矿产公司史上前所未有。
自年进入公司后,勤奋好学、踏实沉稳的张再民很快崭露头角,短短几年从普通员工到行政助理再到建设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并担纲多个钻探项目。但此次鹿页一号井的钻探难度不同寻常。
位于巫溪县白鹿镇石院村的鹿页一号井,项目委托方为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此次钻孔目的,简单说就是从不同地深连续提取岩芯供专家分析化验,最终预测该地区页岩气资源量,为开采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院专家们分析认定,该钻孔设计深度为米。
几十米高的塔井必须安置于不小于40×50米的平地上,要考虑交通条件能否承受设备转运,要考察场地上方有无高压线、民用照明线······年8月,一群人跋涉于崎岖山间,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多日后敲定场地——距白鹿镇几公里一座海拔多米的山上。
接着平场、转运。一辆辆满载大型设备的重卡、吊车进山了。九米长的井架车缓行于崇山峻岭间,盘山路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一周后设备全部运抵。安装调试机器,调泥浆配电力······红色安全盔工作服,如一蔟簇火焰在莽莽青山间跃动。天热,但头盔、长袖工作服、专用劳保鞋必须全副武装。挥汗忙到9月5日,阳光渐少了芒刺,钻井正式开始了!
(重庆一三六地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员工在鹿页1井钻机前庆祝新记录的诞生)
钻探队共24人,除项目负责人张再民、机械维修工、电工、司机、专职安全员等后勤人员外,15名工人分三个小班,每班五人12小时三班倒,即便凌晨也不间断,防爆灯照得四周如同白昼,机器隆隆轰鸣向着地层深处不断掘进!
二
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
常年匐身大地的地勘人,用目光,用双足,用设备去调查,去勘探,去破解大地深处的秘密。而看似平稳的地层下,情况幽深复杂,变化莫测。
开孔不久便遇“拦路虎”——奥陶系、寒武系地层。在沉硬的钻头钻凿下,松散的岩层如豆腐块一样破碎、掉块、垮塌,瞬时裹死了钻杆,无法继续深进;井中时常“上吐下泻”:滴水、漏水、漏石,泥浆被稀释造成黏度不够,极易烧钻导致钻头报废,钻杆偏移导致钻孔报废······最艰难时一天连一米都钻不下去。
但机器不能停。一旦停机,柴油机停转失去动力,井下钻具会因沉砂而抱死,也会直接导致钻具钻孔报废,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张再民日夜在现场带领工人解决问题:根据外溢泥浆状态判断井下情况,连续置换被污染的泥浆并调整性能;下导管不行,就拔出导管,扩孔,改用更大口径导管,挡住掉块、垮塌······一个多月后,钻机冲破破碎地层的围堵,渐渐钻到地下多米。
(下钻)
接下来一段地况相对稳定。待钻进到米时又出现异常:地下泥浆被污染变成黑色,还不时散发出臭鸡蛋的味道。
是什么污染了泥浆?会不会是致命的硫化氢?硫化氢如猛虎,深藏在高压地层中,一旦泄漏喷发,后果不堪设想!年开县特大井喷事故的警钟犹在回响,多人死亡的惨痛教训成为一道触目惊心的安全生产警戒线。尽管开工前在井口和井中分别安装了硫化氢监测器和防喷器,全体钻工也接受了严格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但地下情况并非事事都能预判。
“必须对所有工友负责,对周边居住群众负责!”反复取样检测、比对研究······警报最后解除,两眼血丝的张再民才长吁了一口气。
茫茫大地似乎一直在为难野外工作者。当孔深超过1米后,新难题又来了:浅层中一碰就碎的“豆腐块”变成坚硬的“金刚石”,导致取芯困难。在提升岩芯的过程中,取芯内管一旦碰撞到硬核岩壁,好不容易取出的岩芯就会破碎,给地质分析研究增加难度。
而深层取芯更考验水平。新老地勘人多年技术和经验发挥出强大作用,一个个小发明土办法派上了用场——通过改进绳索取芯工具内部的卡簧结构,取芯成功率大大提高,一根根岩芯全须全尾见了天日,其中单管超过4.5米的岩芯有好几根。
(出芯操作)
在地勘人的职业传统中,上下合力冲锋一线从无“官”“兵”之分。作为党员、总工程师的张再民如此,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兼建设工程公司经理的王东同样如此。转业于部队的王东干钻探已27年,作风硬朗、办事果断,属于从一线干起来的领导,这次也不例外:从设备购买、转运、吊装、开工到最后终孔,他风风火火在现场忙了三个月,和大家一起晒得比岩芯还黑。他很少提及自己,但说起九O后爱将张再民却竖起大拇指:“看技术高低,取芯水平绝对是重要标尺。单管取芯4.5米没断裂,七八根哟,公司几十年来第一次!创纪录,高水平!”
三
隆冬已至,天寒地冻,那一簇簇火红色仍然活跃在萧瑟山间:操作室、值班室、电控房、井口、塔尖······地面作业苦且险,塔尖作业不但苦且危险度更高,除常用劳保配备,安全带、防滑钩一个不能少。工人刘小俊在狭小的操作台上一站十几个小时,手动起钻、放钻,不能坐也不便离开,小解便拿矿泉水瓶子就地解决。作为井队“上层建筑”,夏季只差一撮孜然就是烧烤,冬季经霜沐雪又变成冰棍。“习惯啦!”每当说起“等钻到米就能回家陪老婆”时,这个身高1.85米的汉子一脸憨笑:“快了,快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原本近在咫尺的胜利将变得有些模糊和遥远。2月1日,终于钻到米设计深度,然而经专家反复对比岩芯和区域资料发现,目前孔深距真正目的层位尚差约米。
继续钻进?按米要求配备的设备已达工作极限,哪怕再往下一米都可能不堪重负全线崩溃。再者,深度不断增加,地质情况愈发复杂,各种风险成倍攀升,地面人员包括附近村民的安全如何保证?
半途而废?前期努力和资金投入就打了水漂,一三六几代人积攒的信誉口碑必然受损,更重要的是,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经国家审批通过的重大研究项目就要搁浅!
打,不打?一时举棋难定。鹿页一号井只得停工,起钻,关机,等待指令。但大型机器必须留足四个人24小时守护。
再过几天就春节了。谁走?谁留?又是个艰难选题。
辛苦数月,谁不是归心似箭?常年出没于深山老林,日晒雨淋、住帐篷集装箱都不算个事,如今后勤保障也不可同日而语。可保障再好也比不上老婆孩子热炕头,再苦也苦不过两地分居的寂寞,苦不过无法照顾家庭的内疚。项目一上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着家,个中滋味,行外人谁能体会?
“说句玩笑话,兄弟们在一起比跟自己老婆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哪个生病了,工友们医院,简直是相依为命啊!”王东说笑中隐隐夹着一丝苦涩。
“我是党员,我留下!”53岁的机长兼班长伏志荣站出来:“年轻崽儿些赶紧回去陪老婆!”
“还有我!”两名党员跟着站出来,一名工人也跟着留下。
2月10日,大年二十九,大部队回撤。大山静了,只有冷雨裹着细雪无声飘落。
除夕夜,一个工人跑厨房炒一盘回锅肉、一道素菜外加一钵汤,把热饭热菜端到井架下面值班室:“来来来,团年饭还是要吃的噻!”
四人围坐桌前,自拍合影发给家人,然后吃了一餐简单的“团年饭”。
“过年都不喝两口呀?”伏志荣的老伴语音问他。
“值班哪能喝酒?”伏志荣大声道:“老太婆你放心,等井打好了我就回来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工人荒腔走板唱。“行了行了,就晓得吼这两句······”伏志荣笑着调侃,眼圈却湿了······
回城的也没歇着,一系列严谨复杂的论证开始。这米打还是不打?风险在哪里?危险在哪个环节?包括张再民在内的技术人员与机器厂商反复商讨、提参数、做验算……最终,同厂家共商对钻机参数大幅度改进后,钻机能够达到新的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公司向中石油方承诺:我们有能力有实力再钻进米!
为给一线员工当好参谋和后勤,一三六地质队地质与能源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周中成辗转从山西坐火车赶到廊坊,专程与中石油方洽谈再钻米具体事宜······一切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中。
四
年5月10日,停钻三个多月后,原班人马携新设备再赴巫溪。
这次,张再民既激动又有些紧张。用φmm口径钻具钻到米深度,一旦成功必定刷新一三六的历史记录。可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考验等着他们?被年届半百的老钻工昵称为“小娃儿”的他,能否扛住这副压肩重担?
准备工作整整一周方才就绪。5月17日凌晨四点,隆隆机器声划破大山的静谧,钻探再次启动了!
(判定岩性)
全班人马尤其张再民的压力如影随形。工人能三班倒,但张再民不行。每日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向公司上报头天的施工进度,随后赶去现场开交接班会议、处理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不时与当地政府以及村镇协调各种相关事宜,直到晚上11点才回到租住的农房。即使凌晨两三点,他也常被对讲机惊醒:“又漏石了,堵不住!”“快来!防喷监测器报警!井口已关闭,节流阀已打开······”他翻身跃起,抓起工作服、头盔朝工地飞奔……而在主城也不时盯着监控的几个领导也紧张起来:“怎么凌晨两三点那么多人在现场?”所幸,险情被及时排除了。
(判定岩性)
张再民一颗心起起落落。也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不,绝不能让梦境再成现实!
六月,夏季又至。钻进越来越深,每往下4.5米便加一根4.5米钻杆,钻杆每米重18公斤,如今地下上百根钻杆重量可想而知。“起杆、放杆,动作必须轻,严禁重起重放!”尽管预先做了各种测算,制定了好几套预案,但深层地下随时可能出现异常。“我们必须严之又严慎之又慎,不漏过每个细节,把风险压到最低,绝不能发生安全事故!”
(百日行动项目安全大检查)
一米、一米······钻深进入倒计时,所有人期待又紧张。每班除班长在操作室,其余四人露天作业全身汗湿,还不时被起杆时喷出的泥浆溅成“灰人”,有人一小时连换四套工作服······在最后冲刺阶段,王东常驻项目部现场,他要和大家共同战斗迎接最后胜利,同时也给伏志荣带来一个好消息。
从事钻探工作30多年,伏志荣事事挑大梁,急难险重抢着上,是煤炭系统里的全国劳模,人称“伏劳模”。钻至米时,王东告诉他:“恭喜恭喜!重庆市工会分配给单位一个去西安修养七天的名额,经集体研究名额归你。”
伏志荣眼睛一亮,又暗下去:“算了,不去。”
“我说伏劳模,这可是国家对各行业优秀代表的关怀奖励,费用也不用你掏腰包,不去多可惜呀?”
伏志荣粗起喉咙:“我想去哟!但离目标深度就多米了,我班长哪能离开?再说这可是一三六钻得最深的一口井!过两年我就退休了,恐怕再没机会参与打出这么深的井了,我想守在这里分享一份自豪啊!”
一身泥,一身汗,每个人“钉”在岗位上,操控着、感知着钻杆与岩层交缠、咬合、冲刺、突破,一点一点,逼进、再逼进······
7月1日,下午4点33分零5秒,仪表盘清晰显示:钻孔井深.18米!
(鹿页1井职工在横幅上签名留念)
欢呼骤起:“安全完钻喽!可以回家看爹妈陪老婆娃儿喽!”“嗨!干了一辈子钻工,这回绝对是本人最光荣最硬气的一次!”
张再民像对大家,又像在自语:“八个月啊,人没掉皮机器没掉漆。我们没有出一起安全事故,没有一起!”
“好样的,小伙子!”王东拍拍张再民肩头,大声道:“祝贺兄弟们!谢谢兄弟们!我们终于为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组织项目部党员观看建党一百周年大会)
掌声、欢笑声飞出操作室,飞出塔井,飞向远山。大地辽阔,群山连绵,那一簇簇跃动的红,就是大山深处最嘹亮的歌······
(重温入党誓词)
7月3日,拆井工作顺利结束。
据悉,鹿页一号井φmm口径终孔深度.18米,创一三六建队以来同类钻孔最深记录,也是川渝地区同类钻孔最深纪录;其次φmm口径全孔取芯,且单管取芯4.5米未断裂,这一业绩刷新了公司几十年来的记录。同时,该井钻孔首次采用DB30智能钻机完成,标志着一三六地质矿产公司由传统人工操作向智能型机械化操作成功转型,也标志着一三六人的岩芯钻探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