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农门端上公家饭碗是大多数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史有明也不例外,他勤学苦读考入宁夏法律学校,研读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年毕业分配到农村,此后整整32年,在固原市的3个乡镇法庭永远回放着他忙碌的身影。他没有统计过这3个乡镇有多少家庭,但每个家庭成员却记住了史有明和善的容颜、诚恳的态度、公正的执法标尺,把他誉为“最接地气的法官”。而他本人也因工作突出、公正廉洁,获得“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最美人物”“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今年“七一”,史有明作为全国法院系统14名代表之一,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庆典。诸多荣誉,不仅承载着史有明在工作中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党和人民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
为群众办实事不言苦和累
在固原市六盘山人民法庭,史有明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感情很质朴,只要你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他们一定会把你当作亲人,给你最大的信任。”32年间,史有明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在村民心中树起法官该有的正直形象,无论是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还是交通事故,村民都愿放在法庭上解决,因为他们信任法庭上那杆公平公正的法槌。
30年前,史有明工作的炭山人民法庭处于宁夏与甘肃交界地,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十几岁结婚的村民比比皆是,由于思想不成熟、承担不起家庭责任,小夫妻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起诉到法庭要求离婚时,才发现许多人未领过结婚证。从法律层面而言,这种婚姻关系不允许调和,必须解除。但史有明考虑到农村家庭娶媳妇所耗的财力和难处,面对此类案件,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寻访当事人的家庭成员、亲戚和邻居,经过调查,将矛盾不深且有感情基础、因一时冲动要求离婚的案件归为一类进行沟通、劝和,补办结婚证。看着曾经吵闹到法庭,再和气离开的年轻夫妻,史有明的心里像卸下了一块石头。有一对曾经闹过离婚的夫妻半年后再次来到法庭,向史有明当面表达他们的谢意:“在你调解劝和之前,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从不顾及对方的情绪,导致口舌之争多,气不过时还闹到法院,幸亏遇到了你,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俩的脾气都有所改变,日子越过越舒心了。尤其是补办了结婚证,既是对我们的约束,也让我们有了责任。”
调和虽然挽救了一些农村家庭的完整,但解除同居关系在史有明处理的离婚案件中占比也较大。他说:“刚参加工作那些年,我每年处理的多件法律案件中,80%都是离婚案件。”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民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好多家庭还存在换亲、近亲联姻等现象,这类婚姻一旦出现问题诉讼到法庭,法官都会判离。但在判离之前,史有明都会走村串户,了解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处理案件,让涉事双方满意。
“那时候,口头诉讼是基层法庭受理案件最多的一种形式,法官根据当事人的口述写好诉讼书,在送达诉讼书、调查诉讼双方关系、财产状况和矛盾起因时,发现许多地名表述与实际路线不符。有的当事人得知自己被起诉离婚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给法官调查取证造成一定难度”。但无论多难,都没能挡住史有明为百姓办事的决心,他从一辆自行车跑起,后来换成摩托车,每一条乡村道路上都留下他瘦削而匆忙的身影,他甚至不嫌路途遥远和身体受累,追随到自己辖区之外的地方寻找到当事人,以诚恳的态度分析当事双方的难处,最终得以公平处理。
随着处理案件的增加,史有明成了当地有名的“判官”,百姓有了烦心事都喜欢找他去处理,村民遇见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并拿出家里好吃的食品招待他,他含笑拒绝的时候,心里却涌动着一股被百姓认可的暖流。
年,史有明工作了8年的炭山法庭被撤并到三营法庭,有获知消息的村民向史有明表达了心中的不舍,史有明笑着宽慰他们:“我只是换了办公地点,你们的事我还接着管。”史有明说到做到,无论是炭山乡还是三营镇,每一位当事人都得以公平对待,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他也被宁夏高院、司法厅授予“全区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用“爱”的接力传递法律正能量
年,史有明从三营人民法庭调到六盘山人民法庭,那时候,妻子的身体出现了关节肿大、疼痛等症状,但他却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妻子的关心和治疗。直到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史有明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得知妻子的病已经痛得无法忍受,史有明连夜赶回家,医院,随医院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想起自己多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所有事务都由妻子承担,还忍着疼痛照顾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史有明觉得自己亏欠妻子太多。但懊悔不能使时光倒流,年,妻子去世,两个孩子由亲戚和邻居帮忙照顾,史有明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史有明的办案能力和良好口碑很快传入了泾源县人民法院,领导有意将他从六盘山人民法庭副庭长岗位调离到泾源县城的人民法庭任庭长。进城和提职在别人眼中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没想到却被史有明婉言拒绝了。他说,农村是自己的根,他愿意一辈子扎根基层,为百姓办些实事。
“年1月,我从泾源县人民法院的一名书记员调到六盘山人民法庭担任助理审判员,史庭长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师傅,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可贵品质。”六盘山法庭庭长于伟刚作为全区法院系统唯一一位90后庭长,与史有明共事7年,在史有明的指点和帮带下,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快速提升。
刚调入六盘山人民法庭那一年,于伟刚跟着时任庭长的史有明办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民事案件。年夏天,六盘山镇有个10岁的男孩看到邻居家7岁的男孩守在自家摩托车旁边玩,大孩子提出给摩托车加油带着小孩去兜风,被小孩拒绝后,大孩子把从自家提来的一桶汽油泼在小孩身上,并点燃了打火机,导致7岁小孩重度烧伤。受伤小孩的父母将大孩子及其父母告上法庭,六盘山人民法庭将此案判决后,却因被告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受害人的医疗费用,而受害方也因经济能力有限,为给孩子治伤欠了不少外债,后续治疗也因钱不到位而停滞。为了躲避法院上门执行,被告方举家逃离了村庄。史有明得知情况后多次走村入户,向被告的亲戚和邻居打听被告的去处,看着史有明消瘦疲惫的身影,被告的亲戚忍不住说出被告在青海省玉树州的一个工地上打工。
史有明第一时间将案件的进展汇报给上级领导,经会议研究,由泾源县人民法院分管领导、执行大队大队长、史有明庭长和于伟刚组成4人专案组,当天下午启程开车奔赴玉树州。一口气开了多公里,凌晨2时到达青海省玛多县,当时,已经51岁的史有明因高原反应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疲惫不堪的4人找了一家宾馆和衣休息了几个小时。次日早晨7时,4人退房出发赶往玉树州人民法院。在玉树州人民法院的帮助下,史有明在施工人群中一眼认出了被告,并向施工方负责人说明情况,要带回被告。然而,被告在玉树几个月的工作表现深得施工单位的认可,项目负责人提出提前支付被告工资2万多元先给受伤孩子治病,让被告继续留在工地上挣后续治疗费用。
史有明不远千里的追寻,让被告放弃了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当年年底,被告带着结清的6万元工资找到史有明,表示愿向亲朋好友再借一些钱赔付给受伤孩子治病,希望能与原告和解。在史有明的调解下,两家老邻居终于握手言和。
在这起案件中,于伟刚目睹了史有明心中装着百姓的难事、工作起来的不分昼夜的忘我精神,他也看到了史有明在当地百姓中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只要史有明出面解决问题,老百姓都愿意相信并且接受案件的处理结果。于伟刚暗自下定决心,要做师傅这样的法官,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自年担任六盘山人民法庭庭长以来,史有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辖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将法庭开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通过审理案件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并通过一件件具体案件的公开审理、公开宣判并协同执行局公开执行,不断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六盘山镇杨岭村村民赫某曾经感慨地说:“以前,我在法院有执行案,不是偷偷摸摸回村走亲戚就是发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