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城池,多在城墙四周挖堑壕以护城,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城隍原意是指护城河,后来被指称道教中守护城池的神。历史上,在南北朝时期兴起了城隍信仰,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了专责这一地区大小阴间事务的“阴官”,与朝廷所派遣的“阳官”对应。
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全国各地,几乎每座城池都有一两座城隍庙,其相关建筑大都雄伟壮丽。但各地的城隍爷是由不同的人出任,并不统一,有的是当地百姓依据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这一选择标准自行选出的。
明初,朱元璋“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将县城隍封为了正四品的“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故而榆次城隍庙又被称为“显佑伯祠”。元至正年间,达鲁花赤帖木儿在年主持建造城隍庙时,选址是在古县城北门内善政坊以东。明宣德年间,时任榆次县令的曹显在年,拆掉了北门狭小简陋的旧庙,在今天的位置营建了一座新的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隍庙在建成之初,仅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建成四十余年后,大殿在成化年间被改建为五间,同时在大殿前方建献殿三间,与大殿前檐相连。弘治年间,大殿两侧向南延伸,建成东西廊房十七间。发展到正德年间,山门扩至五间,并在大殿南侧添建了一座重檐二层楼阁,名为“玄鉴楼”,北侧建神乐楼与之相连。又在嘉靖年间建戏台和八字琉璃影壁与神乐楼相连。至此,经过近百年的扩建,城隍庙主体建筑全部完成。此后清乾隆年间,城隍庙最后方又增建了道院和财神庙。
定型后的城隍庙坐北朝南,在平面布局和建筑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建在高台之上的主体建筑均位于主中轴线上,其余附属建筑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排列。
城隍庙山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山门在中轴线南侧,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门前左右各有一尊护法门神塑像,分别手持戟和狼牙棒。山门东西还有钟楼和鼓楼,都是近方形的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
山门之后,是始建于明正德十年的玄鉴楼。玄者,阴也,借指冥间鉴者;镜也,意谓洞察秋毫,所谓“玄鉴”,正是城隍职责所在。
玄鉴楼由主楼、神乐楼、戏台、影壁组成。主楼虽然宽只有五米,却有近20米的高度。整座主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四周环绕有围廊,梁柱与后方的神乐楼相连接。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在楼顶脊刹上,还有一座四重檐歇山顶楼阁,它的中间有孔雀蓝琉璃,是山西琉璃中最牛工艺之一,据说现已失传。
神乐楼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二层单坡歇山顶楼阁建筑,一层角柱与戏台额枋上的斗拱相连,向外延伸成绿色琉璃瓦覆顶的八字形二柱牌楼式影壁。影壁两柱之间的绿琉璃麒麟壁面,采用立体浮雕造型,突出主体,增加画面层次感,凸显画面前后远近关系。戏台在影壁之间,梁架为六架底廊,单檐卷棚顶,又与神乐楼的梁柱相连。
玄鉴楼是穿堂式楼阁,平日可供穿行,庆典之时又可铺板唱戏。经过年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的评选,成为全球最精美的处古建筑之一。
玄鉴楼构造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玄鉴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玄鉴楼侧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了玄鉴楼,在中轴线正中是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主殿显佑殿,坐落在二层月台之上,单檐歇山顶,前檐与卷棚顶的献殿相接,整座大殿又以两侧各十七间廊房与玄鉴楼相连。殿内供奉着以北宋宰相寇准为原型塑造的城隍爷坐像,坐像两侧是专司“抱册”“捧印”官员塑像,此外殿内还有司职不同的判官塑像。
显佑殿是将原本的主殿北移之后建成的,其后方的寝宫即是最初的城隍庙主殿,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殿内供奉着城隍爷和其夫人城隍娘娘的坐像。寝殿后方偏西的地方是财神庙;两侧是专司姻缘的天缘宫和专司子嗣的元君殿,与寝殿以八字形砖雕影壁相连。
显佑殿(图片来源于网络)榆次城隍庙建筑群在明朝重建时,烧造使用了大量的琉璃构件,这些琉璃构件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但依然色泽鲜明,光彩照人。在这里随处可见蓝绿琉璃,各处大殿均以琉璃瓦覆顶,顶部有琉璃花脊吻兽,是榆次境内诸多古建筑中,使用琉璃最多且保存最完整的建筑。
它在明朝逐渐发展成为古县城一处热闹之地。从明末清初开始,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六月十五都有庙会,在这期间,将城隍信仰当作心中衡量善恶的一杆标尺,以主持善恶因果的城隍爷为心理寄托的百姓们,会抬着城隍爷的神驾出游,方圆百里的百姓都会聚集在这里祈福祈愿。
榆次城隍庙庙会“万商云集,经月不散”,延续年之久,后来随着榆次在抗战期间被占领而中断。新中国成立后,会址迁到了北门外,曾有过短暂的恢复,但最终因为北门在榆次城区扩建中,被改造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而再次中断,直至今日。
但城隍庙经过修缮,完全恢复了它曾经的面貌,成为了榆次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榆次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它与长治城隍庙并称为我省现存城隍庙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玄鉴楼楼顶脊刹(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晨写在最后的话:
写完城隍庙,有关榆次古县城的所有文章就全部完成了。断断续续写了这么久,每一篇都千字有余,却仍意犹未尽。我想知道更多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想探寻更多先民留在这里的生活印记。这是我生长的故土,我深爱的家乡,我漂泊在外心中一处最柔软的存在。
我是小晨,一个漂在北京的山西姑娘,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喜爱、支持和指正,我们下一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