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林子人编辑
黄月
在#OscarsSoWhite标签首次出现的四年后,在反性骚扰运动开始的两年后,今年的奥斯卡终于在种族和性别平权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根据外媒Mashable的梳理,有色人种和女性获奖者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多,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电影工业链条上的“少数群体”终于开始获得迟到的认可:
《黑豹》的幕后工作者RuthCarter和HannahBeachler分别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和最佳艺术指导奖,她们两人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二位和第三位获得非表演类奖项的黑人女性;雷吉娜·金(ReginaKing)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她和Carter、Beachler三人标志着奥斯卡首次在一届颁奖典礼上同时有一位以上黑人女性获奖;雷吉娜·金、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Ali)和拉米·马雷克(RamiMalek)均获得了表演类奖项,标志着奥斯卡历史上首次多数表演类奖项由有色人种获得;阿里凭借在《绿皮书》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男配角奖,算上他于年首次获得该奖项(《月光男孩》),他已经是首位获得两次最佳男配角奖的黑人演员;华裔导演石之予(DomeeShi)因执导皮克斯的《包宝宝》成为首位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的有色人种女性导演;纪录片《句点》导演RaykaZehtabchi是获得奥斯卡奖的首位伊朗裔美国女性。
最不容忽视的,是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墨西哥裔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Cuarón)。他不仅凭借《罗马》收获了墨西哥电影的首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杯,还创造了一个导演圈的新历史:他是首位获得最佳摄影奖的奥斯卡获奖片导演。
如果说去年的奥斯卡关键词是“性别”,那么今年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种族”。30多年来与奥斯卡无缘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SpikeLee),终于凭借《黑色党徒》捧得了自己的首座表彰单体电影的小金人,他冲上台蹦进颁奖嘉宾“神盾局局长”塞缪尔·杰克逊的怀里,然后掏出两页纸发表获奖感言的一幕,可以说是整场颁奖典礼的最大高潮。他获奖感言中的一句话也引起了热议:“今年是黑人作为奴隶开始被贩卖到美国的第周年,马上就要迎来年总统大选,希望大家做正确的事,选择爱,而不是恨。”
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斯派克·李收获个人第一座非荣誉性奖杯。来源:视觉中国然而在奥斯卡激动人心的平权里程碑下,中文互联网内再度响起“唱衰”的声音。在不少评论者眼里,是奥斯卡“小年”的重要原因,是奥斯卡过于强调“政治正确”。在《新京报》一篇题为《是什么让奥斯卡变得工整而乏味》的评论中,作者认为越来越多的奥斯卡入围电影利用种族牌、女性牌、LGBT牌、阶级牌或左翼政治批判牌的“议题营销”搏出位,最终呈现的是“技术合格、艺术尚可、议题优先、整体乏味”的“应试”影片。
和性别议题相比,种族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中国更加敏感。这一点从中国观众对《黑豹》的吐槽中就可见一斑:作为8部奥斯卡提名影片中唯一一部已经在中国公映的影片,《黑豹》的豆瓣评分仅为6.5,是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中评分最低的一部。“政治正确”“讨好黑人”是这部电影在中国引起反弹的重要原因。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观众,在西方世界与黑人一样同为少数族裔的中国人,却在潜意识中坚持某种“文化霸权”逻辑,这种身份错位令人费解。
电影的艺术成就高低和是否符合奥斯卡获奖标准,这在每个人心中固然有不同的答案,然而以“政治正确”作为电影批评的唯一标尺,未免太过狭隘。当人们把影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