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http://m.39.net/pf/a_6172003.html
省考为时不多了~既然决定要考公务员,那么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备考。行测的备考比较直观,就是玩儿命练呗,可是要谈到申论的备考就迷茫了。
大部分备考申论的同学都会尝试着自己写点东西出来,这部分人中分为三个类型:
类型一:信心满满的起笔然后写出了一个恶心到自己东西,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想写什么申论了。
类型二:估计自己写的东西会恶心到自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类型三:写的东西已经恶心到不行了还不自知.....
为啥呢?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写过一种叫做申论的东西;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如何评价。
眼看就要考试了,在剩下的时间里该如何练习申论呢?关键在于心理要有一个申论写的好坏的标尺,那么这个标尺是什么呢?
第一等级——文字水平
这个是一篇好申论的最低限要求,那么文字水平怎么评价?简单来说四个字“言简意赅”。我举两个例子:
A要想富先修路,也就是说修路是富裕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在交通问题上多动动脑子,解决贫困的问题。
B要想富先修路,解决贫困的问题要在交通上下功夫。
上面那个表述方法好?我们用“言简”这个标尺一量就发现,意思都是那个意思B句用的字数少很多,所以B句的文字功底好于A句。
有同学纠结了,这个不科学啊,高中的时候我们写东西的经验就是用尽量多的词语去写一个简单的事情才能体现文采啊!
比如:黑乎乎的云锅盖一样罩在水泥森林之上密不透风,时而一击皎白的闪电带着爆炸的声音划过,我的内心不禁一颤,双手紧实的像冻僵的馒头一般,一股暖流从上至下我能感觉得它的流淌。。。
其实简单来说,这句的意思就是“我被雷声吓尿了。。。”显然前者的写法更具文学色彩啊。
没错,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考量标准,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用文采这个标准来衡量,比如新闻稿。申论作为议论文它对语言的要求明确的写在了考试大纲里面——“简明畅达”。
所谓”简明“就是表达意思所用的字越少越好。那么出现了极端挑事儿分子举了个例子:
A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B穷但要求高是中国的主要矛盾。
显然后者用的字数少啊,那为啥国家没有采用后面这种写法呢?
这就是“意赅”指标在发挥做用了。“赅“是全面的意思,穷并不能完全代表生产力落后,思想滞后、技术落后、劳动者技能不足等等都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不是一个穷字就可以概括的,同理物质文化需求增长也不是“要求高”能全面代表的。
其实这里插一句,如果你去读国家出台的文件,比如十八大报告,你会发现一个字你都不能删,删了就不能完整表达意思了(不是有语病就是不全面)。这就是文字水平高的具体表现。
下面举一个“意赅”指标的例子:
A坚持审务公开,推进司法公正。
B以公开促公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B句比A句多了两个字,“言简”的角度来讲A句更优秀,但是我们看这两句话的意思会发现。
A句谈了两个事情,一个是要做“审务公开”这个工作,另一个是通过审务公开这个工作来接近“司法公正”这个目标。那么为什么审务公开就推进司法公正了呢?这句话没说,想要知道你要往下文去读。
B句,前半段说明了一个道理,想要达到“公正”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公开”,因为公开可以促进公正(这时候读者会脑补这个逻辑的合理性),那么“公正”了是要干什么呢?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一个重要工作“司法体制改革”。
B句所展现的图景比A句要大很多,B句的信息量比A句也多很多,所以就“意赅”这个角度来讲B句要优秀很多。
那么在“言简”和“意赅”上哪个重要呢?
“意赅”是“言简”的前提,不能为了“言简”而牺牲“意赅”,意思都说不全面字少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言简”是好文笔的硬性要求,同样做到“意赅”用字越少越好。
第二等级——全文逻辑作为一篇议论文,全文论述的脉络必须是有严密的逻辑的。如何评判自己的文章是否逻辑严谨?推荐你使用“因为-所以”法。严谨的逻辑是一定符合因果推理的。
先从文章结构上来说“问题是什么?问题为什么?问题怎么办?”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段论,但是为啥必须是这样的结构呢?
我用“因为-所以”法给大家分析一下为啥三段论是复合逻辑思维顺序的:
问题想要解决,那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一下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所以“是什么”后面要接“为什么”,因为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所以“为什么”必须放在“怎么办”的前面。因为不能“治标不治本”所以不能直接由“是什么”过渡到“怎么办”。
然后,再从内容上来解释叫全文逻辑。
比如你的观点是“要想富先修路”
那么第一段在例举问题的时候,你要选取的事例就必须是“交通不方便且经济落后的地方”,而且事例要导出一个结果就是“穷则问题多,我们要致富”(你要是选个交通便利的地区,不是抽自己脸么?)
第二段在说“为什么”的时候,就必须从交通的角度来分析,交通不便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如何带动经济发展。。。
第三段在说“怎么办”的时候,就必须谈如何建设好交通。
套用一下“因为-所以”法:因为穷地方问题多,所以要致富;因为修路可以致富,不修路就会穷所以要想富先修路;因为要想富先修路,那么就要在修路上下功夫才难富。
全文是紧紧围绕观点展开的一系列因果逻辑推论,只有你所构建的因果推论是不容置疑的,才能说你的文章逻辑严谨。
如果你的文章是这样的:
第一段:中国很多地方很穷
第二段: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三段:国家要扶持、自己要努力、还要修路
那么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一个议论文,论点是啥?
2、为啥不能一直穷着?
3、凭啥说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国家为啥要扶持?自己为啥要努力?修路是什么东西?
这几个问题你都没有通过逻辑推论的形式解决,其实就是凑字数拼出来的“怪胎”(这种怪胎数量巨大,很多“范文”也属此类)。
第三等级——高度视野高度决定视野,这句话在申论中也行得通。我用上面用过的例子来说说这个问题:
A坚持审务公开,推进司法公正。
B以公开促公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B句优于A句,因为B句逻辑清晰,表述全面。那么A句为什么就不行了呢?因为写A句的人可能不清楚“公正”的方法就是“公开”,同时也不知道“司法体制改革”是现阶段的核心任务。
而这些知识是哪里来的呢?是从给定资料的逻辑中分析出来的,然而命题人就是喜欢在这里设置难度,通过打乱材料顺序,隐藏重要内容等手段给你在捋顺材料逻辑的道路上设置关卡(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难点),想要绕开这个难点,那你在去考场之前就要知道这个知识。这也是积累的意义之所在。
你积累的越多,你的高度就越高,你看问题的视野就越广阔,条理就越清晰。
有些人经常举一些“从未写过申论就高分考上了公务员”的例子来证明申论考试不需要积累。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不是运气的原因的话,这些第一次写申论就得高分的人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他们平时可能随笔,社论甚至是高考作文写了很多,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功底;他们可能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喜欢思考“为什么”,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他们可能好奇心旺盛,喜欢了解身边的事物,积累的足够的经验。
如果一篇文字幼稚、逻辑松散、毫无见地的文章也能拿高分,那才能证明申论真的没必要准备。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公务员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