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单兰玲单县一中物理教师,县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21.面临的最大干扰是“割裂”19:47来自单州教育第五章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21.面临的最大干扰是割裂黄:教育改革极其艰辛,认识上取得共识,做法上不离谱,有相当的难度。在改革的进程中,干扰的因素不少,您是怎样认识的?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是为了破除前进中的障碍,解决积累的问题,攻坚克难,让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健康,更兴旺。改革,从认识到做法,都会有调整,有突破,适应需要时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迈开步子愉快地前行。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牵涉的面很广,改革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新课标公布后,语文界的态度非常积极,学习、讨论、评价、实践,大家总想通过改革,出现语文教学新气象,能够真正让学生受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当然,不解的、质疑的,乃至否定的也存在。有些干扰容易辨别,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粗俗乃至粗鄙的语言随之出现,破坏语言的健康和准确度,对语言文字教学冲击大。一般来说,语文教师都能识别,并能加以抵御,有的干扰则较难识别。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但评价其利弊得失,完全以外来的某一教育理念,某一具体做法为标尺,名词、术语一大堆,架空了语文本体知识、能力的探讨,还美其名曰先进,这是值得反思的。吸收外来一定要弄清楚文化背景、语言形态、培养目的任务的差别,而不是以洋为荣,照搬照抄。干扰最有力量的是考试指挥棒,以考定教,雷打不动的是按照考试题型进行反复的套路训练,追求的是分,对改革的意义价值,内容措施等既不关心,也不知晓,为考而教,相当数量的老师教学变了味,变了形,但身在其中,又不得不为之,有时也想做些改革,但举步维艰。有些则以此奉为正道,就是考,就是分。世间事物就那么复杂,正确的、错误的纠缠在一起。尽管有种种干扰,改革还是向前进步了,人的认识也发展了,这是令人欣喜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同向同心,效果就会显著。而今,我认为最大的干扰是对语文教育中诸多问题割裂开来看。黄:此话怎讲?于:新世纪初叶的语文课改,前面我已说到,是考虑千年的积淀,百年的探索,考虑世纪末的大讨论以及跨世纪的时代需求。这里有个纵向继承、横向借鉴,从生活中汲取的问题。语文独立设科前,中国不等于没有语言、文字、文章、文化的教育,独立设科不是在零起点上。只不过数十年来我们很少涉及中华文化传统,因而,一讲语文,就是从设科开始,已形成思维定势。讨论语文学科教学诸多问题,往往就局限在这个范围,与千年积淀割裂开来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尽管独立设科前,语文与经史不分,但仍有丰富的历史遗产,从理论到实践有研究价值和操作价值的东西甚为可观。它不仅培养了一代代志士仁人,而且对传播与丰富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不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要鉴别、筛选,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拿我们语文老师熟悉的阅读来说,信手拈来,就有不少精华,值得咀嚼。如:读书做人。学语文和学做人结合。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读书,要讲求修身养性,讲求品德、胸怀。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读书、作文要注意心灵的塑造,培养完美的人格。又如:熟读精思。学语文,读、思极为重要,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强调破其卷而取其神,不熟读,不反复诵读,又怎能取其神?面对语文教学的现场,刷题,肢解,无疑是一剂治疾良药。读书须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才能晓其义,识其神。读书能否长精神,思是关键。而今,学生往往读书为解题,为获分,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十分缺失,更不必说如入宝山寻觅文化宝物的追求与执着。因此,《朱子大全读书之要》中提倡的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心可以有得尔,对今日仍有意义。否则,课文学得缥缥缈缈,很难形成文化积淀;思维少磨砺,钝的困境就难摆脱。再如:博览。古人学语文强调广为涉猎。韩愈《进学解》中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强调广闻博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之谈,也道出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而今,我们的语文学习基本上压缩在课本与考纲的圈子里,重视课外阅读并认真实践的凤毛麟角,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形同虚设,语文课外社会实践,生活实践也很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