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第三节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他强调,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已深深浸润于我们党的血脉之中。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我们党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几千年前的人们都明白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更要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
二对中华文明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不能简单以西方理论和方法为标尺,去简单比照衡量中国历史发展,把中国古代史与所谓“专制”“黑暗”画等号,把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一概视为落后、僵化、腐朽、过时的东西而弃如敝屣,因为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三坚持有鉴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
四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五正确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经世安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发扬,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梦”所寄托的理想和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既充分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全面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实现中国化,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重要论断,为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结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正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断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其理论创新成果也一定会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加夺目的光辉。
来源: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原标题:《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