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第三篇:天是如何构建?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能将其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天的轴绳系在哪里?天的顶端又设在何处?
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天的板块传为九方,究竟如何放置如何连接?
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
天地于何处相合?十二区域怎样划分?
几个问题归纳为一个主题:天是如何构建的?它的体制为何?体量为何?规格为何?陈设为何?
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在我们华夏文明中,“天”是以地月系为基石,以太阳系为框架,以宇宙可见星体为补充的宏观系统。
殷商之前,我们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这个天文大系统。
东汉以前,我们一直采用天干地支加岁星纪年法。
岁星指的是木星,古人观测发现木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呈稳定的12:1的等比例关系,故将其作为制定历法的参照。
《资治通鉴》第一句: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用的就是太岁纪年。还有《离骚》中的用的就是太岁+天干地支纪年的组合。
我们常说“苍天有眼”,苍天指的就是木星,而这个“眼”有人推测指的就是木星上的风暴眼。
一直到东汉,占星家发现太岁纪年“百四十四岁而超一辰”,即每隔年就会多出一年。才从官方正式废除了这一纪年法,改用纯天干地支纪年法。
之所以在进入正题前要花这么多篇幅讲这些,是为了先建立一个共识:指的是宇宙。
只有先厘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接近屈原当时的视界。
我们的神话体系中,有九天九地之说。九天有两个维度:层高为九重,每一层分九方(中央+八方)。
这几句中的问的是高度层面。问的则是面和域。
我们先看前一句。“圜”同圆,描绘形状,也代指天。“营”意思有两重,一是规划,一是环绕。“度”意为量度。
这句话不仅问了天的体制和形状,还问了周长和体积。
当时流行盖天说,人们认为天如穹顶一般扣在大地上。屈原对此提出质疑:天为圆形且体制设为九重是由谁规划的?谁有工具和能力将每一重天都进行环绕测量,计算出具体数据?
《周髀算经》记载,我国西周初期的数学家商高已经推演出了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比西方毕达哥拉斯定理早五百到六百年。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自然可以接触到这些核心知识,他应该知晓商高“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这个理论。既然方矩已有精确的测量方式,那环矩呢?
下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定性和补充。这个工程师如此浩大,谁能将其主持建造?
在屈原那个时代,与创世有关神祇只有女娲(最早现于新石器时代壁画),伏羲(最早记录出自《庄子》)。
女娲的功绩是补天造人,伏羲创建文明。但没有写是谁建造的天宫,以及建造天宫的过程。那到底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力量打造了九重天阙?
“斡”音管,转轴之意。“维”的意思是绳索。“极”是顶端的意思,“天极”就是天尽头。“加”意为安放。
当时的人认为地是静止的,是天在绕着地做规律运动。
既然天是一个圆形且持续转动的盖子,那盖子的顶端应该有一条轴绳,一头连接盖子,一头挂在某个承接点上,轴绳带着盖子转动。
若真是如此,这个盖子和轴绳的衔接点在哪?那个安放轴绳的承接点又在何处呢?
“八柱”指神话传说中撑天的八座大山。这个问题源自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
古人观测到我们的大地西高东低,他们没有地壳运动的认知,便创造了神话来解释“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个现象。
这是典型的以果为因思维。古人以大地为标尺,发现西北方的天比东南方低,便认为是天倾斜了。天为什么会倾斜?因为那边的柱子断了。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定义事物,解读世界的标准有且只有人类。我们评论他人,看待社会的依据也一样有且只有自己。我们可以称之为傲慢,也可以看作是无奈。
前面讲九重天的时候说过,这里的“九天”指的是区域。
每个区块的是怎么放置的?放置在哪个区间?区块与区块间是如何进行连接的?是无缝拼接还是间隔错落?
虚构的事物在现实中都有映照。九重天的构造有可能来源于太阳系九大星体,九个区块的划分来自我们八方+中央的规制。
诗人生活在地面,只能根据地面上的情况去想象天上的形态。我们地上的每个国家,版图都是不规则形状,天上是否也是如此?
天有九重,是每一重天都划九区?还是每一重天掌管一区?传说中,天宫是悬浮状态,不像地面的建筑需要地基承托,那这些区块是并排在同一个平面还是高低错开排布?
这一句由上一句延伸而来,九重天宫,九大片区,边角如此之多,真的有谁能做到了如指掌吗?如果无法做到,又如何能进行管理呢?
在神话中,天宫的规制跟人间是相似的。一个总领所有天庭事物的天君,每一个片区任命一个帝君管理,每一个帝君分管不同的事物。
我们自认自己是天道正统,一切行为准则遵天规而行,但实际上,是我们根据地上的规则反推了天规。
统治者均以天命来管理臣民,屈原也是由此反问:人间君主疆域远不及天庭诸君,尚且无法理清或者顾及到每一寸河山,天上的君主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天地在何处相交?又是如何交合?天为什么划为十二个区域,这十二个区域又是依何而分?
在屈原所处的时代,对天地模型的描述是这样的:大地是一块稳定不动的平面,八个方位各立着一根擎天之柱,天如穹顶般罩在上面。这个穹顶以一定的规律旋转,最明显的规律是十二年一个小轮回,六十年一个大轮回。
对于天地这个大系统,屈原提出疑问:这个盖子是怎么盖在地上的?是严丝合缝的扣在八根天柱上还是悬空挂着?若是严丝合缝,则地面理应跟随天空旋转。若是悬空挂着,那中间的缝隙有多大,中间又是什么在连接?
当时用的是天干地支+岁星纪念法,人们根据地球与木星的轨迹将天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每区为一岁。《兰亭集序》中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意即当年位于癸丑天区。
屈原知道这个现象,但他不知道成因。他不是星官,有世代积累,有专业知识,可以推演天体运转规律。他也没有现代宏观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系十个星体的运转轨迹。
神话传说片面不全,无法让屈原达成逻辑自洽,对于这个世界,他有太多的不解。又无人可以为其作答,只能向天发问。
单论对宇宙的认知,现代随便一个受过完整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通民众都比屈原高明。但若论想象力和求知欲,今人却少有人能与之比肩。
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时光在三维空间里不断前进,形成一个三维的圆锥。对一个人而言,一生看到的人、事、物,都在光锥之内。
刘慈欣在三体中有一句话: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向尘世外瞥上一眼。我们大多数的人生活在常识之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亦不求其所以然。
屈原就是那个向尘世外探求真相的人,我们人类的进步就是由历史上一个个不愿困于光锥之内,将目光看向光锥之外的智者一代代接力进行的。
公元年,张衡在其著作《浑天仪图注》中,提出了浑天理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并击败盖天说,被当时的汉安帝钦定为官方学说。
浑天说其实其实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宇宙模型,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于公元年,现代标准宇宙模型由弗利德曼提出于公元年提出。
年前屈原作《天问》,年后我们创天问一号以作回应。而且相信后续还会有天问二号、三号、四号……列队前往宇宙探秘。
我们华夏文明曾经一直傲立于世界之巅,虽然近代几百年历史让部分国人丧失了文化自信。但我们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根据正态分布原理。我们的科研人才基数定然会远远大于别国,在天问一号启航的今天,我们的探秘之旅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再次闪耀,指日可待!
这里是先问辅导
每周一期《天问》新篇
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经典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