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提到段祺瑞,大家伙都没啥好印象,觉得他就是个歪鼻子的反动军阀,但近年来段祺瑞的声誉似乎越来越看好了——有人说他靠一块大洋起家,人生很励志;有人说他三造共和,不愧是北洋之虎;有人说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这“六不”所彰显的洁身自好,在北洋时代堪称道德楷模;有人说他有傲骨、有气节,晚年毅然南渡,不当汉奸,称得上是自袁世凯之后的北洋脊梁;还有人说他临终留下的“八勿”遗嘱(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如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使人钦佩;甚至还有人说他借日本人上亿巨款,根本就没打算还,很让人解气,这也算是另一种枭雄爱国之举。
这些说法是不是事实呢?
如果带着先入为主的情感、情绪来看,是那么回事。但如果理性地、由表及里地冷静审视,只能这么说,这些所谓的事实,有的有瑕疵,有的经过了粉饰,不大经得起仔细地推敲。
这一点不奇怪。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个鲜活的具体的矛盾的人,而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面具。
一味地说好,那是虚伪;一味地说坏,那是偏激。
说到这里,接下来不妨用既不虚伪,也不偏激的方式来重新看一看北洋段祺瑞——
段祺瑞在世的时候,拥戴他的人就说他是“三造共和”的元勋。
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跟南方谈判,逼清帝退位,北洋诸杰如王士珍、冯国璋都不大配合,只有段祺瑞主动参与其间,为民国成立创下了大功。
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敢硬对抗的人不多,但段祺瑞却明确表示反对,辞官不做。因为他的这个举动,袁世凯失去了重要臂膀,称帝失败含恨而亡前,不得不拉他重新出山,让他做民国的实权总理。
段祺瑞复出之后没有让国人失望,他恢复了临时约法以及国会,在历史的关键时点,再造了共和。
至于三造共和,更明了,是他振臂一呼,干掉了张勋复辟。
可如果将他这“三造共和”细细追究一番的话,你会发现,三造共和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了。
一造共和,段祺瑞真正出发点是追随袁世凯,推袁世凯上台,说的不好听点,那时候的段祺瑞只是袁世凯的打手,不是共和的旗手。
这功劳是他粉饰出来的。
所谓二造共和,袁世凯临死推举段祺瑞主掌北洋系,让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本身就有让民国回到原地的意味,段祺瑞不过是顺水推了一下舟,这是明智,算不上多大的功劳。
三造共和,那是名副其实的。但是,作为北洋大佬,这一造也太容易了些,率领日本人支持的六万多讨逆军,打两千辫子军,甭管是谁,这功劳都能打下来。
这么说来,段祺瑞最引以为豪的功业并不伟岸。
正因为如此,他难有袁世凯那样的威望,更无法阻止北洋系后来的分裂。
再来说段祺瑞的廉洁。
段祺瑞的确不爱财,平生也不聚财,也不置办产业,到死无论在北京、天津还是上海连栋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大权在握时,段祺瑞也不受贿,不拿回扣,任人唯亲的毛病也没有。单就这一点讲,再跟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大佬比,段祺瑞确实让人钦佩。
但也有人说,段祺瑞这份操守离高尚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此话怎讲呢?
段祺瑞的确不要钱,但段公馆的一切花销,他是不客气的,而且都是公家包圆,就连家中的仆人都在陆军部领干薪。
他爱下围棋,若干清客整日陪着他,这些人名义上都是陆军部的顾问,每月几百大洋养着。
他是不蓄财,但需要用钱的时候,写个两寸宽的条子,到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甚至北四行,立马就能取出几百到几千大洋来。
他是没有房产,但到哪儿都有人给他房子住,而且相当的豪华。
最让人诟病的是,段祺瑞自己不弄钱,但从来不挡着部下弄钱的道儿。在皖系当权的那几年,据八大胡同的人说,就属皖系的军头和政客花钱大方,千把万地直往窑子里砸。
还有,他口口声声说不嫖,但他手下的那些干将,自徐树铮开始,个个都是八大胡同的常客。
看穿这些,他的“六不”是不是大打了一些折扣呢?
依在下看,一个刻意端坐在干净高座上的大佬算不上好大佬,只有那些真心实意将治下小板凳全擦干净的大佬才是真正的好大佬。
评价段祺瑞这样的大佬,是好是坏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尺,那就是他的用人水平以及大局观。
段祺瑞用人,有容人之量,信任哪个一定是大撒把,部下惹出乱子,他不会丢卒保帅,而是出面替你担着。
这是一种人格魅力,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容人之前要会识人用人。
段祺瑞在这一点上是公认的糟糕。
“小扇子”徐树铮是段祺瑞最信用的人。此人的确有才智,但行事胆大妄为、独断专行、不讲规矩。府院之争之所以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冯国璋和段祺瑞差点决裂,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徐树铮所赐。
直皖闹矛盾,吴佩孚兴兵讨皖,根上也是段祺瑞用人不善。
第七师师长张敬尧乃穷凶极恶、污浊腐败之徒,但段祺瑞就是偏爱于他。年,为了让张敬尧当湖南督军,段祺瑞对打下湖南的吴佩孚竟有功不赏,最终导致了吴佩孚刀兵相向。
直皖开战后,段祺瑞选将用人更是让人不敢恭维。
从晚清到北洋,段芝贵都是有名的皮条客,可段祺瑞就能在生死存亡之际,将皖系兵权交到这位小段手里,从而成全了吴佩孚打皖系像切菜。
比起不善识人用人,在大局观上,段祺瑞也有问题。
一战时,梁启超建议北洋政府应该站在协约国一边参战,这本是很明智的一个决策。如此,不仅能够暂缓支付庚子赔款,省掉德奥部分的庚款,而且还能得到日本大笔的贷款。
从宏观上看,此举不仅为当时的北洋政府赢得了自庚子以来最好的国际环境,而且为战后争取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关税自主,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时的段祺瑞如果具有一流的战略大局观以及卓越政治家的修为,他应该把从日本弄来的巨款投到基础建设上,完善共和制度。
可段祺瑞是怎么做的呢?他把钱全投进了“南北战争”。
其实,南方革命党搞护法,另立政府,既没有地盘,也没有军队,更没有多少人拥护,本身就是一场儿戏,段祺瑞本应该软处理,但他却非要借此机会向南扩张,搞武力统一。
这一扩张不得了,西南军阀立刻就起了戒心,反而使南方革命党有了后盾,加之在动武过程中又有用人不当的大毛病,最后一盘好棋硬是被段祺瑞下成了败棋。
这一步棋要是下好了,段祺瑞的伟岸形象就立起来了,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会好很多。
可惜,他的底子只是一个野心大于一切的旧军阀。
评价段祺瑞好坏,还有一点必须提一提,第二次直奉大战后,段祺瑞再次复出,担任傀儡执政,随后发生了“三·一八”惨案。
这是段祺瑞一生最大的污点。
严谨地看这件事,为什么执政府的卫队会向请愿人群开枪,至今仍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开枪不是段祺瑞的命令,以此事说段祺瑞是坏人,不够客观。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为了忏悔,长跪不起,并且从此吃素念佛。长跪不起,这是没影的事,吃素念佛,则是他老早就养成的习惯,跟惨案毫无关系,以此事说段祺瑞有良心,也不够客观。
说这么多,简单一句话总结,段祺瑞只是北洋时代的一个上层缩影,颜色偏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