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论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淳朴乡风民风建设以及净化乡村精神文化,实现对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的重构。因此,应当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要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建设文化传承队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民风民俗G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村社会道德伦理认同危机。为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的传承和弘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化解乡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和伦理矛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促进乡村道德建设、推动乡村治理、发展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从乡村文化建设经验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推动乡村思想文化、民风民俗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乡村思想文化。当前,我国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一些不良的传统乡村文化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文化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农民单方面攀比物质生活,甚至为了物质利益而投机取巧、走所谓捷径等,丢掉了艰苦奋斗、朴素勤劳的优良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能够为乡村思想文化增添新活力。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乡间音乐、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包含着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等,是构筑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乡村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乡村居民转变陈旧的、腐朽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目标的新农民。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建设淳朴乡风民风。乡风民风是特定区域内乡村居民的集体行为倾向、思维模式与情感道德,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本封闭的乡村社会环境被打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与文化侵蚀着传统乡土伦理的社会基础,使乡村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金钱至上、极端利己等不良倾向,一些地方夸张丧礼、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时有出现,追名逐利、酒桌文化、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较为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村居民移风易俗的重要依托,其赋予了乡风民风择善而纳、有所依循的标尺,能够引导乡村居民形成健康有益、丰富有趣的生活方式,促进文艺演出、读书征文、道德银行、志愿活动等文化产品的开发,从而提升乡村群众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使农村社会形成健康文明风尚。
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净化乡村精神文化。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乡村生活中,农民职业分化加速,城乡进程加快,恃强凌弱、孝道不彰、低俗另类、消费主义等问题时有发生,盲目攀比、不思进取等风气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和而不同、孝悌忠信、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等精神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与生活哲学的智慧体现,其能够与乡村文化空间、乡村文化活动等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衔接协调,并通过乡村居民的口口相传、耳濡目染,来弥补乡村精神文化缺陷,矫正乡村不良精神文化现象。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开展传统乡村文化活动,能够解决新时代乡村精神文化缺失问题,净化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乡村文化体系
传统乡村文化不仅包括民间音乐、民间工艺、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还包括村规乡约、伦理观念、道德习俗等传统伦理模式,以及传统精神信仰、乡村精神生活、乡民文化心理等传统文化思想范式。应当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乡村文化体系。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乡村伦理。数字社会以及现代化,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联结与生产方式,对一部分乡村居民原有的道德伦理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经济思维、资本思维、娱乐至上等在乡村社会滋生蔓延,使淳朴、仁厚、友善、孝敬老人等传统伦理观念约束力下降。从伦理价值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注重实际、重义轻利、勤劳节俭等价值观念的道德体系,能够重塑或巩固传统乡村文化的优秀特质,化解多元文化冲击。为此,可以以公益性、便民性等为原则,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特征,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文化产品生产和乡村文化活动,改善乡村文化服务环境与条件,杜绝乡村社会中不良、落后、腐朽的观念,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相契合的道德伦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乡村价值观念。一段时间以来,传统乡村价值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物质化、功利化等腐朽价值观念有所抬头。对此,要深度挖掘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价值取舍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礼仪文化等内容,将其运用到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景观环境创设之中,建设乡村村史馆、乡村文化主题墙等,有助于重构乡村价值观念。此外,可以对传统的孝悌观念、诚信观念、义利观念等进行现代化重塑,建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孝文化、契约文化、义利观等;还可以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在乡村居民中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民俗文化指乡村民俗节日文化、乡村民俗礼仪的集合,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世俗性、传承性特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民俗文化活动数量逐渐减少、意识日益淡漠,致使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与功能逐渐淡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可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自主保护、选择性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现代乡村居民精神文明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在继承与发扬地方乡村民俗文化风韵的基础上,为乡村民俗文化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构建兼具现代与传统气息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传统乡村社会以熟人社会、伦理社会、宗族社会等为主要特征,也是一种以乡绅乡贤为治理主体的自治社会。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乡村退休干部、族长等自觉担当着维护公共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重任,从而使乡村社会秩序得以维系和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充分借鉴乡村自治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自治功能,建立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文化体系。例如,应当扬弃传统的乡绅文化,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发挥退休教师、退休干部、乡村骨干分子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推动乡村自治文化建设,以乡村自治文化化解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认同缺失、治理秩序紊乱等问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涉及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应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入手,推动传统乡村文化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应培育传承与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社会文化氛围。借助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体渠道,打造具有教育性与时代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产品,让乡村居民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同时,大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村公共空间为重要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以传统描绘、戏曲演出、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抓手,推进传统文化表演舞台、传统文化学习空间、传统文化主题景观建设,提升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应挖掘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摸清乡村社会内部的“土专家”“田秀才”情况,将党政干部、教师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吸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并构建以研究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向的乡村文化管理与发展队伍。此外,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原则,扩大乡村文化人才引进规模,吸引大学生、社会文化从业者等新兴力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乡村振兴功能的组织体系与研究活动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政策完善。针对当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痛点与难点,与时俱进地更新现有传统文化保护制度与政策法规,构建以保护、传承与振兴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法规体系,确保相关政策制度能够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同时,既要完善传统文化申遗工作,对符合申遗条件的传统文化要积极申报,也要完善非遗传承人制度,推动乡村文化的非遗传承工作。另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为依托,运用数字技术辅助乡村内传统文化遗产的搜集、保存与传播工作,建立传统文化数字馆、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传统文化网络展示空间,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共享共建。
四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应推进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支撑,大力发展文创工作,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景观设计、图形设计、产品设计,制作食品包装、明信片、纪念品等;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相关联,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且不失文化内涵的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开发,深挖传统文化与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打造出一批标识性高、地域性强的原生态文化产品品牌。
五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开展乡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环境育人为重点,以科普教育为辅助,以乡村居民为受众,通过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馆、乡村传统文化广场、乡村传统文化主题雕塑与墙绘艺术以及定期组织村民参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等方式,提升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与归属感,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乡村居民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教育活动中的传播。依据当地传统文化特色,鼓励与支持学校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校内课程,建设多样化校园传统文化的体验式与比赛式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会科学处副教授)
①余俊渠、秦红增:《乡村振兴与农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村落社区机理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②张宗芳:《乡村振兴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年第1期。
责编/韩拓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