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虽然在历史上,刘备进占西川过程,诸葛亮所起的作用并没有《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大,但在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方面,诸葛亮确实居功至伟。《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只简述了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举措,主要是拟定了刑法颇重的治国条例,并与法正有一番辩论,这一点正史中也有相似记载。其实,诸葛亮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更值得后世学习。那么,诸葛亮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过哪些措施呢?
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稳定经济,首先就要重视农业发展,并且高度重视水利。在这方面,诸葛亮采取了哪此措施呢?
先说一说维护都江堰。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岷江洪枯水位差异大,会导致洪涝灾害。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奉命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堪称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从战国时到今天,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依旧在灌溉农田,可谓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水利工程。除了修建者李冰父子外,对都江堰贡献最大的当属诸葛亮。在诸葛亮之前,政府都缺乏对都江堰长期而且有计划的有效管理。诸葛亮特派了兵丁专门把守,并设置官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创了历代朝廷设都江堰专职的先河。
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曾专门为治理都江堰制定法定法规,有一份诸葛亮签署的政令拓本,内容详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还是掏挖深度都有具体描述,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
更令人吃惊的是,诸葛亮当初立下的维护法规,竟然被严格执行了近年,到如今依然原样执行,因为岁月无数次证明了这份法规的行之有效。正是诸葛亮对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了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成为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今天“天府之国”的美誉扩大到了整个四川盆地。
除了都江堰,当年诸葛亮在成都平原还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据民国《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在诸葛亮政策下,农地较少,农业落后的蜀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农业可以使国民经济稳定,但要致富很难。庞大的军费开支,显然不能仅靠农业税提供。如何才能使民富,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收入呢?诸葛亮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首当其冲的是纺织业——支柱产业蜀锦。
蜀汉发展织锦有哪些自然条件呢?本来,秦及西汉二百余年,中国气候转入第二个温暖期,此时蜀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6℃以上,无霜期长达天以上,适宜农作物生长。这里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地下水埋藏浅,下挖2到3米就有地下水。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发展蚕桑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汉三国时期,中国开始转入了第二个寒冷期。此时黄河流域及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气温普遍下降,亚热带北界南移,使得原有的中原丝织品生产中心南移,终于在三国时期被成都取代。
当然,蜀锦能得到大发展,政策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发现,解决财政困难,必须通过生产并出口蜀锦,才能拓宽收入来源,保障军费供应。在诸葛亮的鼓励和坚持下,蜀锦生产迅速发展。诸葛亮不仅在蜀国的势力范围内大力推广织锦产业,还亲自向少数民族赠送蜀锦以及蜀锦的纹样图谱,并派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号召各民族织锦,扩大产量。据说,流传到后世生产蜀锦用的织机也是诸葛亮发明的。
同时,为了保障蜀锦出口,诸葛亮在入蜀之后不久,便选择集结大量的士兵与民众将蜀地与周围地区的交通打通,修复了损坏数年的连接四川与陕西的栈道。蜀锦最大的直接出口市场是东吴,蜀汉利用便利的长江干支流水运,使蜀锦从成都顺利运到江州(今重庆),再从江州沿三峡东下,运到东吴的江陵(今荆州)、夏口(今武汉的武昌)、建邺(今南京)等地,这些地方事实上成为蜀锦的批发集散地,由此分销到东吴其他地区和曹魏境内,甚至通过水路远销至其他国家,当时最远到达了西亚各国,蜀锦也就成为当时主要的对外出口的物资。
曹魏王公贵族对蜀锦也是十分喜爱,包括曹睿本人在内,对蜀锦欲罢不能。曹魏的蜀锦除了少量从东吴购进,多数通过走私直接从蜀汉进口。两者距离近,运输费用降低很多。虽然蜀锦消耗量很大,但直到蜀汉灭亡,库存还有20万个彩锦,由此可见,当时那里的纺织业是多么发达。
除了蜀锦外,盐和铁也是蜀地的特色产业。盐是蜀地出产的一个重要产品,而制盐业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行业。诸葛亮非常的关心盐业发展,时不时的到现场进行观察,亲自改进了煮盐的设备,足以见得他对这个行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