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广东科学家,17岁研究光学应是中国

邹伯奇是广东南海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年)。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读书注意会通中西,遇名物制度,必日夜探索,务得其确,或按其度数,绘为图,造其器而验之,涣然冰释而后已。所以他的解释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网络图片

邹伯奇研制领域广泛,从天文、历法、测绘、图表、舆地、物理、光学、力学,以至各种试验仪器、标尺、望镜、机械等等无不殚思竭虑,尽可能亲自究之、制之、用之,独出心裁,而又善于贯通中西之说用以释古,更注重于实验、测试、观察研究。

网络图片

例如,他从17岁时就开始研究光学。由于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得到启发,认为针孔成倒像和凹面镜成倒像的原理是一致的,利用这个原理,他进行了好几年的探索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道光二十四年(公元年),他用镜取火,忽然悟出凹面镜能摄影,急忙将窗户关闭,在板上钻洞以验证,触类引申以木箱为暗箱研制成摄影之器。他利用这个“摄影之器”绘制地图,后来写了篇《摄影之器记》予以描述:“以木为方箱,前面开孔,置中高镜,中张一净白簿纸,后面为门,将此器前面向所欲绘之处,以黑布蔽后面,开门视之,则此地诸物悉见纸上,形色位置不失毫厘,以彩笔摹之,则为平远山水一幅,又移别位,复摹一幅,以二幅其差角、即得各地之远近,可以画为平面图矣。变而通之,其用不穷,亦快事也。”

邹伯奇摄影玻璃底片他也因此有着“中国照相机之父”的称谓

实际上,邹伯奇发明的这台“摄影之器”,只是一台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绘图的投影机。但这也显示了他敏于思考,勤于试验的优良品质。邹伯奇将这一发明归功于《梦溪笔谈》的启发,其实这应该是他长期潜心钻研、重视科学实验的结果。《梦溪笔谈》一书谓“阳遂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这种“格术”之术,早已湮没失传。但邹伯奇穷追妙理,观察日月之光影,悟出望远镜、显薇镜的原理,又写出了《格术补》一书。他在这部书中提出近视远视的原因以及校正的方法,论述了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公式,而且与现代教科书所言一样,成了中国晚清几何光学的重要专著之一。

网络图片

在发现“摄影器”之后,邹伯奇继续深入研究摄影术。年,在其的故居(现广东佛山南海区黄岐泌冲,编者注。)发现他的5张自拍像,从其自题《自照遗真》诗所云“行年将五十”,可证其为晚年所照。同时还发现他的一些诗文遗稿和他用过的一些摄影器材。据说,邹氏使用的照像机抗战初期还在家乡石门中学展览过,后来却不知去向,难以考证此机是否自制。现存的是他自制的木质三脚架及一些照相用具。

摄影艺术

在遗存手稿中,有一篇专门介绍摄影机的构造和摄影过程。据今人研究,该稿记述的“操作过程也符合当时湿片照相法的要求”,显影液的成分和《色相留真》所介绍完全相同,“其所取药料能结合实际,不是纯粹依赖外国货”。摄影术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传入我国的,但这时掌握摄影术的国人为数寥寥。邹伯奇可以说是中国摄影技术研究者的先驱。他自己拍摄过多张相片。新近发现的他所拍的这5张照相玻琉底片,虽时隔百年,仍清晰可见。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一张,是他本人半身坐像,无论构图、光线都有相当水平。这应该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最早照片之一,弥足珍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