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擅长‘甩锅’的人,不容易抑郁。”
---本文约字,阅读需7分钟---
灵魂发问
·为什么对事件的解释风格的差异是导致悲观乐观的分水岭?
·为什么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为什么说社会上的过度个人主义导致了普遍的抑郁现象?
人的一生有三件事是逃不掉的:死亡、税收和遭遇挫折。其中,死亡是所有人的归宿,无可避免,而交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能者多劳。但同样是遇到打击,不同性格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悲观的人会痛苦的呐喊:“这都是我的错!”“我永远学不会拉小提琴!”“被炒鱿鱼,我的人生完了!”,他们往往将坏事归咎于自己、放大坏事的程度并相信厄运会“永久化”,认为自己总是无能为力,从而一蹶不振,他们很容易放弃,比如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在失败的阴影中陷入抑郁情绪。
但乐观的人会整理一下思绪:“大环境如此,我只是不太走运”“困难只是暂时的,希望就在前方”,他们擅长“甩锅”,并总是将困境视作机遇和挑战,并努力克服它。由于有着较强的韧性,他们往往有着较好的成绩、职场表现、健康状况甚至是寿命。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在测验、治疗过成千上万的人之后,发现悲观情绪笼罩着很大一部分人群,他们的消极思维根深蒂固,并严重拖累着生活。但他认为,悲观心理是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的,而这本书就是其研究成果的结晶,他认为:即使面临失败,你仍有选择光明的机会。
01悲观者,乐观者,又何区别?
悲观的内核是一种贯穿人生的无助感——不管你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瘫在轮椅上的老人,对生命的有效控制从来都只是奢侈品。但青春期之前的小孩天性乐观,几乎从不抑郁,但8岁之后,环境因素开始发挥作用,儿童开始习得母亲的“解释风格”,成为一个同样悲观或乐观的人。在生命中的青壮年时期,有人习惯性的成为环境的傀儡,他们习惯性的情绪低落,从不主动为命运抗争,他们就好像浸泡在抑郁的淤泥中,永远呼吸不到新鲜的氧气。
人们称之为“不能选择自己思维模式的悲观者”。
他们并非少数,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悲观的时代,在过去50年间,全球罹患抑郁症的人数量翻了十倍,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且发病率提早了十年。研究者发现,这类悲观者有着更低下的免疫系统和较短的寿命、很容易抑郁、无法发挥潜能并在生活中缺乏情趣。但幸运的是,这种困境并非不可改变。因为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换言之,面临同样的事件,如果能掌握一种“非消极的思考方式”和“乐观的解释风格”,就能避免在逆境中产生有害身心的破坏性想法。
比如,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如果你挂科了,你会怎么对自己解释这事呢?
是“我总是这么没用,我注定一辈子倒霉”,
还是“这次考试太难而且我不走运,下次一定没问题”?
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风格中,我们可以拆解出三个维度:
1、永久性(困境会持续多久?)
2、普遍性(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失利吗?)
3、人格化(我就是一个无法成功的人?)
想要成为一个乐观的人?那么你需要把噩运归因为暂时的特定的原因,并反对“内在化”——取消它和你特定性格的关联,即“该甩的锅,要甩出去”;反之,若因为一件暂时的、特定方向的小挫折,就永久化的、全盘的否定自己的人生乃至自己的自尊,本质上是在“强化并练习绝望”。
悲观过度,人便滑向了抑郁:一种持续的精神萎靡状态,很小的障碍看起来都想不可逾越的高山,更关键的是,这些担忧和沮丧无时无刻不蚕食着你的心智,你不停的钻牛角尖强化着这种痛苦——你养成了反刍(Rumination)的坏习惯,而终结这一切的克星,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作者提出了已经经过多次检验的“认知疗法”。
02乐观,精彩人生的前提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作者塞利格曼在很多场景下做了严格的对照实验并对大量书信、演讲稿、新闻稿运用内容分析法,发现拥有乐观特质的人,很容易在各行各业取得职业成功。他发现人寿保险业的新录用推销员中,乐观者往往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而且这种优势逐年递增——他们百战不殆,直到迎来胜利的曙光;乐观的小孩更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和更高的SAT高考分数;乐观的运动员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并更容易在重要比赛中超常发挥;乐观的20岁年轻人在老之后,有着更强大的免疫系统、意外去世的概率更低;悲观的政治领袖往往失掉民心并输掉竞选——在-年的22次美国大选中,美国人民有18次选择了表现得更乐观的候选人。
但悲观不是纯粹无意义的。在漫长的人类演化中,抑郁的人往往能比过度乐观的人看到一个更加准确、真实的世界,他们虽然心境黯淡,却可能富有智慧,从而认识到风险和危机,得以将自己的基因一代代延续至今。而乐观者实际上是通过扭曲对世界的认识,来迎合自己的积极心态。悲观的人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却在另一种意义上“燃烧”了自己——一家企业的研发、策划、市场营销或许需要极度乐观的人来开疆拓土,但也同时需要理性悲观的出纳、会计、安全工程师、财务主管来遏制潜在发酵的风险,保证急速行进的大船不至于侧翻。
总的来说,乐观给人生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成功概率,尽管他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悲观者虽然总能正确认识风险和自身不足,但却总以消沉、自怨自艾的态度度日如年。权衡利弊,我相信每一个理性的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足够乐观的人。
03如何变得乐观?
在遭遇挫折这件事上,悲观者和乐观者是平等的。但乐观者往往能迅速复原,从而取得更好的表现,但悲观者却如履薄冰,即使事事顺意也会对未知的灾难忧心忡忡。但这种心态是可逆而且可重塑的,这个方法就是作者塞利格曼强推的自助心理疗法,即ABCDE法则:
当我们碰见糟糕的事件(Adversity),脑海里会自然的蹦出一系列消极的想法(Belief),这些想法多数会萦绕在我们脑海里,对我们的生活施加(多为负面的)影响(Consequence)并促使我们产生不理性的应对方式。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小明的想法A、B、C为顺次发生。
A:我决定去健身房了,但当我走进器材区,我发现大家的身材都非常出色,而我却像个胖矮冬瓜。
B:我为什么要来啊……简直是丢人现眼,趁还没有人发现我,还是赶紧回家吧。
C:我不想再健身了,简直是自取其辱还浪费钱,我永远这么差劲,唉……
到这里,多数悲观者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他们自暴自弃,在痛苦的阴影中不停的折磨自己,直到下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把生活拖入深深的泥潭。但作者提出,故事还没有完,如果想养成乐观的心态,就要“取消”自己将事件“灾难化”的态度,而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甚至利用这次事件,让自己继续积极前行:所以,后面还可以有D(Dispute,依照证据反驳、或重新解释,可以请朋友代劳)和E(Energization,激发)的环节,比如:
D:不不不,每一个健身大佬都是从拉胯的身材起步的,我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你看,很多人甚至不敢走进来。
E:我要回到健身房继续肝!!!就算有人嘲笑我,Whocares??!
熟悉了ABCDE疗法,你要做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你实质上是在反驳内心中那个悲观、心态扭曲、爱钻牛角尖的自己。
另外针对反刍(Rumination,即反复回忆带来压力的事物),有效的应对方法有
1、借用外力打断(比如用橡皮筋弹自己)
2、设定一个专门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避免议题的反复侵袭(比如每天早上八点)
3、“外部化”这个事件,比如那笔写下来,因为抽象的敌人最可怕
掌握了以上步骤,勤加练习,扭转过度悲观倾向和反刍的换习惯,就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作者探讨了一个深刻的时代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抑郁的人群越来越多了?他提出了两个令人警觉的趋势: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消失。
消费主义的资本社会宣扬对其有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公民对自我行为的高压控制——我们自发的去追逐更奢华的物欲,并对一切抱有很高的期待:工作必须体面有潜力、爱人必须好看且忠诚、朋友必须有趣且可靠,生活中的一切,必须样样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面临汗牛充栋的选择,心中的“自我”急剧膨胀,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深层次的集体追求和道德意义,而这为抑郁症的繁殖提供了温床。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而活,不追求任何有意义的价值和信仰,不关心家庭、民族、宗教和国家、世界社群的兴衰荣辱,那么他的注意力就永远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一个大号的“自我”带来的是敏感脆弱的神经,他无法将挫折归因到除去自我的其他主体上,因为失败的个人无法从集体中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安慰。而在现代社会以前,人类却不是过的这样的生活:
人类学家希福林发现在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Kaluli中,当一个土著人饲养的猪跑掉时,他会很伤心,但族人会再给他一头猪,这个损失由全族人共同承担。
试想今日的你生活在上海黄浦的一个小区,某日你丢失了一部苹果手机,难道可以找所在居委会索赔?
人的自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比较远大、宏观的理想,那眼前的失败就会显得微不足道,看起来只会是暂时、局部的挫折,而不会影响我们一生的追求。比如做公益,你可以捐出去年退税金额的5%用于慈善目的;放弃一些个人的享乐行为,而是固定为一个群体服务,比如清扫街道、去养老院拜访老人。通过这种方式,渺小的个体成为一个更宏大事业的一部分,便不会再对个人得失如此斤斤计较,也就斩除了抑郁之花的根茎。
"写在最后"
中国的年轻人很不容易,成长在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充斥着急功近利情绪的年代,同时又保留了重视“入世”和“责任担当”的儒家伦理。尤其以男性而言,多数个体孜孜以求的不过是跟高的物质收入和更体面的社会地位,一路就读重点中小学、高中、
名校,然后找一份高薪有前景的工作,这场马拉松环环相扣,容错率极低,一旦进展不及预期,个体将面临惨烈的同侪压力,在落后于人的自我怀疑中惶惶不可终日,悲观抑郁成为家常便饭。
又因我们是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在个人层面体现为过于单一的人生目标、过于狭窄的人生赛道和过于死板的成就评判标尺。由于优质资源稀缺,而竞争者人山人海,这种“错配”总会结构性、系统性的产生一大批输掉物质角逐的“失败者”,他们可能在血汗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十休一,他们可能在人声鼎沸的火锅店里端茶送水,他们也可能在海淀区某个昏暗拥挤的出租屋内准备第五次考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也就勉强做好第一件事,而来不及抬头看看更宏大的人生叙事:你可以不只是个享受丰厚收入的中产阶级,也可以是个称职、有耐心的家长,也可以是个有公共责任感的社区志愿者,也可以是个慷慨解囊的爱心公益人士,也可以是个植树造林、热心环保事业的全球公民……
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健康、乐观的心态应该是长这样的:
困难确实有,但只局限在生活的一个小层面,并且只是暂时的;我确实遇到挫折,但这不代表我很差劲,或许是环境、他人乃至坏运气使然;我的内心经常会冒出一些反复咀嚼的消极想法,但我可以把它们列出来,一一反驳;我不仅追求个人层面的“成功”,也追求和更恢弘的历史进程的“意义联结”……
有道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悲观,永不Emo。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