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
成就一个人,很难。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人都要经历种种艰苦的磨难,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变得卓尔不群,为世人所敬仰。
但要想摧毁一个人,却很容易。摧毁他的方式,不是让他身无分文,而是失去精神支柱。物质条件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基础,然而物质可以慢慢挣得,但假如一个人精神空洞,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思维和行为就会逐渐萎缩,最后灵肉分离,精神失常。
人是社交动物,需要在社会分工中展现自己的价值,获取社会对自己的认可,才会产生自尊感和成就感,真切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假如一个人的各种行为都被否定,不被认可,轻则产生自卑情绪,重则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精神世界被彻底摧毁。
从精神上摧毁一个人,方式也很简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嘲讽他的弱点,攻击他的痛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缺陷,都有弱点。而弱点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弱点,是因为那是他的痛处,是很难扭转的存在,是想要遮掩的地方,像是蚌壳最柔软的贝肉,被戳到时,往往痛得眼泪直流。
当弱点被人不断攻击,就如同伤口还未结好痂,就被人不断撕开,导致伤情愈发严重。感冒还未痊愈的人,经历再次受凉,之后会变成重感冒,精神世界也可以是这样。
当一个人最不想暴露出来的地方被人反复攻击,他会变得麻木,失去自己精神世界受挫的底线,人会变成两种极端:
要么十分敏感,外界一丁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歇斯底里,在恋爱和婚姻中容易敏感多疑,有家庭暴力倾向;
要么变得没有底线,对朋友家人的遭遇丧失同理心,对一切都很麻木,像一个冰冷的木头人。
总之,这两种结果,无疑都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彻底摧毁。
2.打压他的优点和成就
现在的社会是建立在奖惩制度上的社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会得到奖励表彰,对社会产生危害的人将得到严惩。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们往往也会采用奖惩制度,比如取得了好成绩就给孩子买玩具,成绩差了就狠狠批评一顿,甚至混合双打、竹笋炒肉。
然而有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堪称奇葩,做错事会惩罚,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夸奖,反而是一顿打压:
你才考了95分,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别人家的孩子刚毕业都月薪1万了,你才,好意思吗?
谈了女朋友就对她好点,省得最后她把你甩了,你都哭不过来……
当孩子获得了好的成就,但却没有得到鼓励和表扬,反而被父母批评,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我做的不对吗?我做得还不够好吗?怎么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呢?”,于是陷入到认可欲求的危机中,进而产生自卑情绪,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变得敏感不自信,唯唯诺诺。
日积月累之后,奖惩制度对他就失去了效用,做得好也不会被表扬,做得好与不好都会被说教,还不如躺平任嘲,不去努力,一个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是最可悲的精神状态。
3.否定对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然而,比起打压一个人的成就,在事前就先否定对方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更为可怕。在工作和生活中,你肯定听到有人这样说过:
不要白费力气了,凭你的智商,你肯定考不上好大学的。
你工作再拼命,也不会给你升职加薪,因为你的能力本就非常有限。
其实有很多“妈宝男”“乖乖女”等,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导致的。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否定太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从而否定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只能什么都听有经验爸妈的话,丧失了自己的自主思想,凡事都喜欢依赖别人。
这样的人,既无法好好运营自己的家庭,在工作上也没有主见,成不了大事。
在各种人际交往关系中,不被认可、一直被他人说不行算是一种严重的语言暴力,是摧毁一个人最彻底的方式。大众讨论度非常广的“PUA”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段,摧毁受害方的精神世界,让其成为自己的附庸。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警戒起来,保护好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有知晓套路,我们才能更好地见招拆招,破解套路。
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精神世界,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楚上面所述的种种手段。现在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使得我们内心潜移默化地认为,他人的肯定和评价是衡量我们自我价值的标尺,这使我们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里。
就像是现在的奖惩制度,如果没有硬性要求规定束缚着,就没有人会遵守。比如你一直默默维护企业的环境卫生,打扫垃圾,整理物品,但大家都当没看见,没有对你说过一声谢谢,领导也没有丝毫表扬,你还会做下去吗?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直按照他人的反应来生活,那就会一直活在他人的人生中,按照他人的设想生活。
维护好自己精神世界的方法,就是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努力发挥自己长处,让弱点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过于依赖他人,专注于发展自己。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只有将重心放到自己身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