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评传展现一位杰出作家的壮美文学世

白癜风能根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张炜评传》:展现一位杰出作家的壮美文学世界

李毅然

《张炜评传》是张期鹏、亓凤珍应河南文艺出版社之约,撰写的一部中国当代作家评传。张炜自年开始文学创作,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21部,以及大量诗歌、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和文论等,累计超过万字。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张炜文集》,计有50卷之多。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俄、意大利等数十种文字,曾荣获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中国好书等奖项,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象征。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向世界,是一位具有很高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为这样一位作家撰写评传,具有特殊意义。

评传的两位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接触张炜作品,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持续进行着张炜作品的阅读和资料搜集、研究工作。年,他们完成并出版了60多万字的《张炜研究资料长编(—)》;之后又在大量资料积累和实地踏访中,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部47万字的《张炜评传》,耗费的心血可想而知。

评传共十章三十四节,追溯了张炜的文学根脉、创作背景以及思想演变轨迹,评析张炜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情怀,真实反映了张炜从海边丛林起步,一步步走向精神高原的艰难过程,呈现出一位杰出作家及其文学世界的壮美景致。

作者独出机杼,抒写了张炜“坚守精神底色、不为潮流所动”的创作思想与价值

曹禺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品其实就是在史学和文学之间架桥。”对于《张炜评传》的作者来说,确实具有“架桥工程师”的独运匠心。透过这部47万字的力作,可以看出作者秉持“真实性和文学性互融”的原则,在“尊重客观事实、保持作品严肃性”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展示他们的文学表达的才华。首先,评传通篇洋溢着刚正之气、柔美之笔,如四月春雨润泽着心灵,形成一种灵动鲜活、富有生机的创作文风。评传在章、节的末尾大都施以精彩评论,也有的在行文中夹叙夹议,对某段时间内的张炜及其创作作出独到的评价。譬如,作者在开篇“故地往事”中,就有一段精彩评论:“张炜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当今世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高度警惕和反思,这与张炜生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耳闻目睹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有很大关系。因为这片土地不仅给他提供了写作资源,也赋予了他精神底色,那就是热爱自然、守护大地、植根民间,那就是十分警惕物欲横流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造成的巨大破坏力,并用文字表达自己坚定反抗的决心”。其次,娓娓而谈、循序渐进,感情强烈、笔势纵横,不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整合,而且把张炜的内心与读者及世界有机衔接,让纵向的“张炜”与横向的读者及世界一并呈现。作者在写张炜大学毕业后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文学潮流之间的关系时,作了如下评述:“张炜在毕业之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一个‘文学青年’到一个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作家’的转变,他靠的不是在潮流之中随潮涌动,而是在潮流之外默默耕耘,在潮流涌来之时屹立坚守,此时如此,今后也是这样。在后来的岁月中,他甚至超越潮流之上,俯瞰大潮涌动,思考我们的时代和人类的未来走向,这是张炜独特的思想品质、精神品质和文化品质,也是其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所在”。

这种评论风格使作者要讲的问题和观点更加鲜明,令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掌握要旨,彰显张炜在创作与做人方面的精神底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滋润人类心灵的精神之药。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物欲高涨、精神趋弱的时代氛围内,“金钱至上,权欲至上”,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想与文化的积累,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的文学更需要建设人类精神意义上的标尺和向度,而张炜的作品既是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更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文学良知与标尺,不失为当代文学的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

作者实事求是,抒写了张炜“追求理想、捍卫真理”的创作个性与风骨

一部优秀评传,要求作者在把握传主经历的前提下,善于挖掘传主具有“个性化、典型化”的史实,并作出准确独到的判断。同时,还要有思想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发读者的思想共鸣和阅读欲望。在这方面,作者勇于展现张炜的文学理想与精神追求,深度解读了张炜文学世界非同寻常的精神价值及深远意义。

透过这部力作,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并非盲目美化或夸大其词,而是旁征博引,言必有据。据粗略统计,书中约引用了余种资料,可见他们扎实的资料功夫。他们遵循严肃客观的批评原则,坚持从具体作品出发,重点分析和评判了张炜的一些代表作品,科学地进行分析、鉴别、认识,勇敢地得出独到的见解。譬如,对于一些人指出“《古船》缺少阶级斗争和顶天立地的人物”,评传作者对此直抒己见,认为“他们似乎忘记了《古船》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一部历史学、社会学著作,那些极端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一部表现人性的文学作品是不适用的。而阶级斗争,不但不是隋抱朴所理解的《共产党宣言》的主题,还正是他要反思、反对和要抛弃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明显处于极左思想的思维怪圈中,与《古船》的主题意蕴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作者对此展开进一步讨论:一是《古船》写的是一个小镇上的家族变迁史,又是一部洼狸镇史、城乡变迁史,也是一部缩小了的中国国家民族史,具有一种宏阔深远的历史空间和“史诗”品格;二是《古船》的主题就是“苦难”,隋抱朴在思考隋家四十多年的历史灾难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同时,也在思考如果隋家当年“欠穷人”的那笔账不能算清,即使制服了赵炳和赵多多,完成了一个家族的复仇,又有什么意义?因此,他才独坐老磨屋,读屈原的《天问》,读《共产党宣言》,试图从中找到救赎社会人心的良方,并且与急盼翻身、渴望复仇的弟弟隋见素彻夜长谈,探讨社会与人存在的合理性到底在哪里。当然,把这些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放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身上似乎过于沉重了一点,但从隋抱朴的人生经历看,这又是必须承担、无可推却的。因此,隋抱朴的疑问,既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灵魂之问,也是国家之问、民族之问;隋抱朴的痛苦,既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痛苦,也是国家之苦、民族之苦。这样一个人物,自觉将无边的苦难堆积在自己心头、背负在自己肩头,显示了一种堪称伟大的悲壮情怀,这也许就是《古船》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的这些问和答,既是对一些反对意见的正面讨论,也加深了读者对于《古船》的理解,让读者不由自主地穿越至历史场景中,感受张炜那深沉有力的内在情怀。

再如,对于一些人对《九月寓言》的质疑,作者大胆提出,整部作品为张炜深厚的悲悯情怀和耀眼的理想光彩所统罩,但张炜不是什么“道德理想主义者”“道德乌托邦的修筑者”,而是人间大道和人类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者、坚定捍卫者。这番评析铿锵有力,把《九月寓言》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哲学高度,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启迪。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深受张炜人品及文品的感染,显示了极大的学术勇气。这种不畏成说、勇于探索的勇气,令人起敬。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张炜先生在文学创作历程中,最恒定不变的就是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他从未偏离这个主题,对读者不迎合、不追随。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追求与选择在不断的变化,但总有一些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扎根泥土的质朴,至善向美的心灵,以及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我们的根与希望,是我们的未来与力量。诚如张炜所提倡的“诗意与质朴”“勇敢与坚守”“童心与圣洁”“诚实与干净”等等,其实都来源于他对人类崇高理想的捍卫与追求。而他对现实的描写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