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84110.html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绿色融合、规划布局、建设方式、运营模式、配套政策、保障措施等6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出台《意见》,对于推动体育公园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意义重大
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的新路径。到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2平方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仍显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体育公园作为一种新型健身空间,既是城市绿色系统组成部分,又可以集合各类运动场地设施,能够有效增加体育场地面积,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新标尺。我国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发展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粗放型外延式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体育公园嵌入城市内部,贴近群众生活,是城市外部形象和内在品位的“窗口”。一个城市是否拥有体育公园,是衡量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建设体育公园,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转变,能够拓展居民健身和休闲游憩新空间,有效改善城市宜居环境。
顺应人民高品质生活期待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公园建设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够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确保人们在尽享体育运动无穷魅力的同时,又能尽览自然生态之美,使老百姓享有更多惬意生活休闲空间,不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意见》亮点纷呈、干货满满
第一个特点是“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色生态底色,强调协调共享。《意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体育公园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体育公园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意见》提出坚持便民利民、公平可及的原则,体育公园建设要因地制宜,统筹城乡,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发展趋势相衔接,优先考虑在距离居住人群较近、覆盖人口较多、健身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布局建设,在新建城区优先布局。根据发展水平、自然生态、人口规模、存量资源等因素对体育公园进行合理均衡布局。
第二个特点是“融”,体育公园建设与绿色生态理念、生产生活空间融合。《意见》提出将体育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予以统筹考虑,推动体育公园绿色空间与健身设施有机融合,体育公园绿化用地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65%,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推动健身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意见》提出体育公园要与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不设固定顶棚、看台,不得以建设体育场馆代替体育公园,不得以体育公园的名义建设特色小镇、变相开发房地产项目,避免体育公园场馆化、房地产化、过度商业化。
第三个特点“实”,目标实,措施实。《意见》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目标——到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个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意见》也提出了按人口规模分级制定建设指导标准,要求各省(区、市)制定体育公园建设目标。
《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精准发力解决痛点难点,对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建设方式、运营模式、运营管理、土地利用、审批程序、资金支持、部门协同、督查落实等都提出了专门的可操作性的详细建议。
三、以钉钉子精神确保《意见》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体育公园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意见》明确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点任务分工,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做实了责任主体,能够有力保障各项措施切实贯彻、落到实处。同时对各地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拓展资金渠道,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推动形成体育公园建设长效机制。建议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十四五”时期的建设目标,抓紧制定本地区体育公园建设方案,切实把体育公园打造成为便民亲民、绿色便捷的健身新载体。(作者:范宪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