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动不动就摆烂,究竟是人变了,还

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51012.html

文/阳光小房子

年职场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想摆烂”,有个同事自制的桌面上就写着摆烂倒计时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再也不想将就了,也不会因为有一份工作感恩了。他们觉得工作就是为了存活,什么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以为别人贡献什么,他们都不在乎了,只觉得加班就是侵占自己的时间,团建就是变相谈工作。

有一次跟领导闲聊,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难管,因为他们不太懂得感恩。曾经我也这样认为,但最近读了经济学家E.F.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才知道,职场人的躺平和摆烂,是在反抗,反抗工具理性化带来的副作用,把人当成物品,按部就班地过完这一生,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了。

舒马赫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曾经和凯恩斯和加尔布雷斯共事,后来他创办了企业,也就是说他不满足于单纯的研究经济,更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他在书的开篇就提出经济学的理性化,已经让人难以适应了,具体怎么说呢?

经济的理性化,对人性是一种摧残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对效率越来越看重了,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好事,因为单位时间内产值更高了,也节省了人力物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追求效率的趋势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矛盾,那就是人也被当成了一种资源,追求着效用最大化来使用着。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工具理性化的定义,其实人的理性有两个方面: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衡量标准不同,所以价值理性很难有个恒定的标尺。这时候工具理性化自然就占了主导,比如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但不太赚钱,另一个人选了更有“钱途“的工作,身边人多半会说,后面这个人更成功,因为工资高,生活水平也相对较好。实际上,选择自己喜欢工作的人,可能内心更富足,但这些不能成为评价的标准。

以前对我们来说,工作赚钱是为了生活,但渐渐地,我们把效率最大化带入到了生活中,我们开始衡量当下做这件事,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对自己有什么用等等。

人类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用工具理性化的标准衡量着周遭的一切。本来我们发明各种机器是帮人减轻负担,为人服务的,现在人自身都变成了工具的一部分。绕到最初我们抛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职场人动不动就想摆烂,它本质上是人性的一种觉醒。

舒马赫在书里提出了用元经济学取代经济学的说法,那什么是元经济学呢?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处理人,一部分处理环境,也就是说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人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因素,只有这样经济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因为人是目的,环境是资源,经济发展是手段,我们不能让手段置于目的之上。

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跟教育理念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用化”的教育,忽视了对人思想的重塑

年湖南有个留守女孩以分考上了北大,她选择了考古专业,报道一出来,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是觉得女孩有自己热爱的专业,挺好。反对的人觉得明明女孩可以选择更有前途的专业,为什么要选择考古这个冷门专业,未来不好就业,也不太可能“发财”。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人这么重视教育,到处充斥着“留给普通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读书是能跨越阶级最直接的方法”等说法,教育就像推开财富的大门,让人们趋之若鹜。

我们认为教育就是让人有个聪明的头脑,去开拓更多的资源,让经济发展更迅速。可当下给我们的启示是,这种想法太自大了,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专业知识很重要,但它只是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

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有用,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价值观,包括如何对待我们的生活,怎样理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怎么做选择等等。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思想看不见摸不着的,哪有那么重要,如果这样想肯定就没有想过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根基。曾经听过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是刘擎老师在他的课上讲到的:在早期的西方国家,他们认为婚姻是保护财产的方式,结婚之后,就可以找情人了,但在中国婚姻意味着忠诚和专一。在这两种不同的思想下,人们的行为肯定是不一样的。

思想对于理解周遭环境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人理解一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参与到了其中,当我们无法理解一件事时,就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有孤独感和绝望感。

作者认为通识教育比有用教育更重要,他拿热力第二定律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做比较,错过热力第二定律,生活还能继续。但如果不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错过的就是整个人生。

所以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向受教育者提一些开放的问题,而不是只教授一些收敛式的问题,开放式问题有很多,比如我们究竟适合什么样的生活,要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很难完美,有些问题可能只能到离开人世才能解决,但生命就是由这些问题推动的。收敛式问题,是专业人士抽象出来的,为了后来的人能直接简化使用。

但很显然,开放式问题占据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收敛式问题应用的范围很有限。

退回来讲,我们教育孩子,不只是教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广泛阅读,读诗歌,读小说,多向他们提开放性问题,让他们在日常的思考和行动中,一点点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人,比做高效的工具人,可重要多了。

规模大不一定好,小的也可以很美好

前两天在贾行家老师的课程里,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榜单,最受年轻人喜欢的城市野榜,在这个榜单里,北、上、广、深,不再是他们钟爱的城市,长沙、昆明位居前两位,他们选择城市的标准不再是高房价、高工资,而是房价在1万左右,有生活的城市,换句话说,他们想要的是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

曾几何时,我们都认为,大就是好,要不也不会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样的俗语了,所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拼命扩张和兼并,人们也会生很多孩子让家族变大,以前的人会生很多孩子等等。但因为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结构受到了冲击,越大的结构内部就越混乱。

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也没人知道该怎么阻止这种混乱?

现在越来越多人说,反而是自给自足的模式下,人才能肆意地做自己。在大的群体里,个人是很难被看见的,只有在具体的群体里,我们才能做自己。

这也是舒马赫写这本书的目的,他想告诉我们,规模越大越好,这种说法并不具备普适性。根据不同的目的,人需要不同规模的组织。他本来想说的是,有时候小的也是美好的。用《小的是美好的》这样的标题显然更有冲击力,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他希望人类在追求前途和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兼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只顾自己,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在我看来,我们身为一个人,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使用着全世界人带来的便利,我们能做的是学会感恩,从身边微小的事情做起,爱护环境,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比如木材、石油、煤炭等等,另外尽可能地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你认为自己可以为地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点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