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宋代社会发展的标尺文化消费

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 http://m.39.net/pf/a_7585947.html

唐宋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宋代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消费、商品经济的繁荣已具有现代社会的影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产和商品交换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可享有更好的物质消费与更高水平的精神消费成为可能。

经济发展产生了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又更多的促进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积累了财富,古人因为填饱了肚子才创造了文化,一定财富的积累必定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一、宋代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广义的含义是通过购买某种东西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种消费可以是对书画的购买,或者是对教育的投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消费也空前繁荣,文化消费不只固定在一个阶层和一种模式。

文化消费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精神的满足,要基于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文化消费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尺。

1.贵族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的大头就包括贵族,贵族则为皇亲贵戚、高级官员、以及士大夫等。收入决定消费水平,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京城贵族藏书上万卷者比比皆是,对字画的收藏和买卖,还有对寺庙的翻新投入,对宗教的崇信,生活娱乐,上层贵族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文化消费当中,一些大宗消费主要集中在上层贵族当中。

宋代是文官治天下的时代,士人的待遇及其优厚,士人也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军,章醇、花鸟、竹石、钟鼎等一系列可以满足精神世界的消费是文人的主要追求。

文人因为待遇优厚除了对山水花鸟的追求外,也对藏书、古董、收藏字画、寺庙等宗教事业热衷。宋代妓院的数量是历史之最,文人喜欢在青楼弹琴写词,喝酒饮茶,带动了一系列的行业产生。

2.平民文化消费

士农工商秩序十分严格,任何一个阶级都不能实现彻底的跨越。但是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到了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呈现新的趋势。

“贫富无定势”,使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贵、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等级界限逐渐弱化,各阶层成员的升降变动则渐趋频繁。

底层平民、娼妓以及无业者的收入都是很低的,百姓每日收入只够衣食而已,但是宋代对文化娱乐的追求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平常百姓人家借贷后带一家人出门旅游,,数日才归家;军妓用自己的全部收入为夫祈福;有人卖掉自己的头发,所得收入进行娱乐活动。

总之宋代的娱乐精神是很强的。

平民是收入最低的阶层,但却是消费的主力军,底层群众占据社会的大部分人口,举办的灯会、庙会以及其他的节日百姓都会参加,节日的商品也是平民消费的最多。

宋代文化气息浓厚,教育消费也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宋代百姓的观念中,即使家庭再贫困也会送孩子去学校读书。

总之,宋代的文化消费存在各个阶层,不止局限于上层贵族,普通贫民百姓也深得娱乐精神的熏陶,不再固定在土地上,时常会出现在节日的宴会上和街边的茶馆中。同时宋代的文化消费出现多元化特征,娱乐、宗教、教育等等,应有尽有。这些消费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远超前代。

二、宋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宋代的行业一共行,是唐代的两倍,宋代的行业成倍地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发展多元化,带动一系列产业出现。

1.经济发展渠道

宋代文化消费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为带动性。

宋代对教育读书的重视,带动了笔墨纸砚行业的发展和勃兴,推动了印刷术的产生,刊印大量的书籍,带动了书籍的消费。

在娱乐方面游山玩水,带动了著名地区的经济发展,驿站、客栈、茶馆以及对著名景区的维护,这些都为宋代产生了新的行业,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花街柳巷、京剧百戏也推动了茶馆酒楼的兴盛,随着娱乐的人逐渐聚集,有商业头脑的人会在人多的地方出售小件商品,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宋代对宗教的信仰也远超前代,据统计宋代的僧侣多达五十二万,这仅仅是佛教僧侣的数目。烧香进贡,请愿祈福的人不惜花重金求得心理安慰。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古董书画和奇花异石的追求也非常热衷,文物收藏,书籍收藏推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总之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也呈多元化趋势,在文化发展的带动下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经济超于前代

宋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五代的动乱,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模糊,享乐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森严的等级松动,对文化消费的追求存在于各个阶层,社会分工也逐渐清晰,相关产业发展也远超于前代。

宋代内重外轻的格局,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大少于前代,多以求和为最终目的,减少宋代人口损失,增加了消费人口。总之,宋代的社会分工远比前代清晰,宋代的行业也远超于前代,自然而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远超于前代。

三、文化消费繁荣的影响

1.带动作用

促进了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文化消费带动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宗教信仰和艺术品的发展,带动了笔墨纸砚、书籍、求学教育、看戏、旅游、书画、花卉、古器物等的需求。可见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之大。

笔墨纸砚是教育的主要需求品,宋代墨的品种多样,制作砚的技术极大的提高。对于纸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出现了三大造纸中心。这些品牌均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大量的文化产业的产生吸纳了社会上大批的无业人员去就业。从事花街服务场所、技艺人员增多,各类唱戏的人就多达五百余人。这些场所是文人聚集的地方,也是文化产出的地方。

茶肆、酒楼、饭店、旅馆如雨后春笋,吸纳了社会上没有土地的无业人员,帮助他们在离开土地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衣食温饱。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同时有了经济收入的百姓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带动文化产品的产出,同时也提升了就业率。

2.分工明确

远古时期就有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这只是简单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是清晰,效率就越高,宋代有行,而隋唐时期有行,这里的行也是泛指,就像现在的行一样。但是从这些粗略的统计当中也可以看出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行”的不断增加,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水平越来越高,也说明职业的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元。这些职业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分工的逐渐清晰也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提高民众的消费质量

在古代生产力及其低下,民众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生存性消费当中,就是对衣食住行的消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逐渐多元,转向娱乐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

娱乐性消费包括旅游和灯会,以及各种节日的消费,人们不在着眼于对食物的消费,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甚至借贷去旅游,当然这种透支消费是不可取的,但是人们还是应该看这其中在古代小农经济大背景下的积极方面。

发展性消费就是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是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的消费,教育的消费逐渐转向对书籍和笔墨纸砚的消费。

如果一个社会只存在生存性消费,那么这个社会无疑是落后的,不发达的,但是一旦娱乐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增多就能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增加社会流动性

宋代科举制发展,发展性消费与日俱增,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阶层变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科举及第也不一定一生富贵,也会有被贬谪的风险,更加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是地理的流动性,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人们不用再被土地束缚,经商依然可以恣意潇洒,外出经商的人增多,带动了人口的迁徙。社会流动性增加,使得阶级观念松动,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模糊。

总结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得文化消费不止局限在贵族阶层,平民的文化消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来源多样化,并且远超前代。社会的消费从生存性消费转向娱乐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挣扎。

文化消费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就业,提升了消费质量,优化消费结构,促进阶级和地理的人口流动。

宋代的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分层——以文化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

《宋代文化消费研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