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红蜂筑巢
“旧小区”变身“桃花源”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经验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民康街道党工委书记曲跃军说出了那段“艰辛探索”的过程。
“整街式”推进,把自治体系建起来。他们由街道统筹成立自治指导中心,取勤劳爱家之意冠名“蜂巢”,指挥推进小区自治组织设置、赋能管理、服务购买、团队组建、章程制定等工作;推动小区党支部、自治委员会“双组建”,遴选威望高、能力强的党员居民担任党支部书记、委员,通过居民自荐、单元长推荐、楼栋长举荐吸收自治委员会成员;将党支部阵地植入庭院,整合组织生活、邻里中心、矛盾调解、志愿招募、便民服务职能“五站合一”,作为小区自治的枢纽。
设“功能型”物业,把基础保障兜起来。社区将常规保洁、便民维修、政府购买服务等整合赋能,组成“功能型”物业,形成“统筹购买在街道、托管引领在社区、评价监督在小区”的长效运转模式,对小区自治需求一站式匹配供给。“功能型”物业不是注册物业公司,但具备承接物业服务的基本能力。在社区设立“功能型”物业办公室,由城建主任常驻、服务队成员轮值,并开发了“惠民E点通”APP,实现线上一键呼叫。
搭起“铁三角”架构,把自治服务担起来。街道党工委构建小区治理“铁三角”,形成“党支部+自治委员会+‘功能型’”物业共治合力,通过党员再组织、管理再赋能、群众再发动,着力提升小区自治水平。
民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付长春告诉记者:“民康的经验就是立足要素聚合,把‘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挖掘资源,聚沙成塔。志愿力量补位。将志愿者招募站下沉小区,以“三长”为骨干,灵活招募居民志愿者,通过组织化手段打捆编队、组团服务,组建“七彩帮帮团”“家人帮”等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力量就位。创投孵化社会组织,鼓励草根组织发展成为注册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参与小区治理,填补自治需求;社会力量到位。整合驻街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成立六个党建联盟,以“康盟直通车”活动品牌为载体,通过“四项清单”破解小区治理难点,化解居民需求。
从小区治理延伸到居民服务,使社区党委作用由“承重”变为“牵引”。过去哄着干,现在领着干;过去有事一个人扛,现在难题由一队人分担,小区和谐氛围不断“升温”。如今的社区,邻里关系更“亲”了,小区环境更“美”了,百姓心里更“暖”了。
听完曲跃军的介绍,记者由衷地感慨:人亲、院美、心暖不就是城市居民衡量幸福的基本标尺吗?托管式自治的成功实践,说到底就是让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理念落地了,悬空的党建责任压实了,基层治理的支点更加牢固了。
化解矛盾保民平安
“枫桥经验”扎根南关
夜幕降临,一辆警车沿着马路缓缓前行,长春市公安局南关区分局民康派出所警长贾宏彬和他的同事正在巡查。当他们行驶到辖区一处工地时,看到20余名工人正围在一起争吵。上前询问后得知,这些工人因为工资问题和施工方发生了纠纷。贾宏彬立刻向所长汇报,决定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贾宏彬开始进行现场调解。经详细了解得知,施工方以施工质量有问题为由解雇了这20余名工人。贾宏彬一边向情绪激动的工人普及法律知识,一边向施工方核查工资未发放的原因。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施工方将工资发放到每位工人手里。至此,一场纠纷就这样被化解了。
民康派出所把“平安不出事”作为工作目标,结合辖区治安实际,推进智慧平安社区建设,不让小案变成系列案,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派出所建立了“值备班巡逻队”,每天“2车、4警、2员”,在辖区内开展不间断街面治安巡防。同时,民警利用管内“天网”探头和余个社会探头开展“全时空”视频巡查,弥补巡逻管控盲区,打击现行犯罪,构建了“情报、指挥、侦查、巡逻、研判、舆情”的视频巡防体系,实现了“鼠标巡逻、探头站岗”,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民康。
买房子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件喜事。近日,刚买了房子的李女士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刚买的房子竟然有人抢先住进去了。无奈,李女士报了警。
接到报警后,民康派出所民警陈哲、侯相臣立刻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将房门敲开后,通过沟通得知,在此居住的人系前房主的前妻,该人称此房系其与前房主离婚前的共同财产,并提供了证据。但房产证上只有前房主一个人的名字,此房出售后,自己未得到属于自己的售房款,居住在此的目的是想要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售房款。
民警经过分析认为,前房主前妻因年纪大、身体不好等原因,即使起诉前房主胜诉,对其健康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李女士购房后的装修、入住也会因为诉讼而受到很大影响,最好、最便民的解决方式就是将三方的纠纷化解。
随即,民警电话联系了前房主到民康派出所配合工作,又与李女士和前房主前妻赶到派出所,并为前房主前妻准备了预防药物。在派出所,办案民警与三方进行了耐心沟通。经过办案民警的努力调解,三方当事人终于达成和解。事后,李女士将一面写有“金色盾牌、百姓平安”的锦旗送给办案民警,并表示了感谢。
作为吉林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民康派出所以党的建设为龙头,强化政治建警,走群众路线,坚持源头治理、打防结合,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辖区治安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增强。民康派出所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长春市公安局最硬所队”称号,并荣获集体三等功1次。
直面问题化怨为喜
共同打造幸福家园
群众上访,是基层治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群众为啥要上访?如何做才能让群众不上访?”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
“群众上访原因很多,有利益受损‘逼’出来的,有听风是雨‘跟’出来的,也有无所事事‘闲’出来的,还有日子不好‘难’出来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供给不足,社区居民与党组织离心。”九圣祠社区党委书记赵月说道。
“三长联动,源头治本,厚植和谐土壤。”这是九圣祠社区党委的做法和目标。他们深化网格治理,兜底人、事、地、物、情。社区将辖区划分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管理至户,设1名专职网格长。网格长每日走访住户,对辖区人、事、地、物、情详尽掌握,同时,推行挂图作战,一个单元一张图、一个楼栋一张图、一个网格一张图,做到矛盾早发现、苗头早察觉,实现让小事不出庭院、大事不出网;以“三长五员”链接熟人社区。在网格长的基础上,选聘有威望的老党员、居民骨干担任楼栋长和单元长,与治安协管员、综合信息员、矛盾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片区民警编队成为“三长五员”,架起熟人社区桥梁纽带,如此一来,老百姓遇到烦心事、闹心事,理有地方讲、气有地方顺,矛盾对抗冷却降温,和谐氛围不断升温;主动介入,斩断苗头隐患。他们瞄准信访增量易发领域,主动了解群众诉求,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在小区建立邻里中心,设置百姓说事点、矛盾调解室,依托“三长五员”熟人优势,在情理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借此化解矛盾,同时,联合律师事务所打造法律服务站,对涉法涉诉问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理性引导诉调对接,阻断民转刑、刑转命等恶性事件发展蔓延。
抓住“服务供给”短板,下足功夫进行整改。组织群众自治。建立“蜂巢”自治中心,小区相继成立了自治委员会、组建了便民维修队、投放了日常工具箱,还建立了积分兑换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开展项目服务。九圣祠社区把95%以上的办公区域对外开放,并引入上海真爱基金会,投入30余万元建设了全省首家“梦想中心”,面向辖区儿童开展国学礼仪、心理疏导、课后补习服务,同时,依托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中领养老集团,投入70余万元打造了“幸福驿站”,启动了智慧医养项目,医院挂号预约、线上问诊等服务,专家坐诊提供用药指导、针灸按摩,此外,累计投入20万元公益创投资金,购买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覆盖居民5大类、81项需求。如今,老百姓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社区活动中,有事习惯跑社区、问老街坊,有效转化了一批“缠”访、“闹”访群体。
要真正解决问题,仅靠社区层面“单打独斗”远远不够,还需要高位统筹、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由此,九圣祠社区创新了做法。开门接访。在区政府,把每个月的21日定为区长接待日,接受群众约访,街道设立了综治中心,由街道班子成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对上访问题即接即办、亲自处理;主动下访。区级领导把每周一定为社区工作日,18时至20时深入社区接访,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现场拍板、现场解决,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科长每周拿出一天时间深入社区接访,时间安排提前公示;领访带访。对旧城改造、路面施工、划分停车泊位、小区绿化等产生的群体性争议,经街道协调后,由社区人员领访带访,有效避免对抗冲突。通过接访下放、领访带访,畅通了民意诉求通道,让看得见的管得了、管得了的看得见,那些社区无力解决的难点、焦点、堵点问题,被一次性“打包”解决。
九圣祠社区信访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发动群众、做大服务供给,才能减少矛盾体量、整合资源撬动社会参与大合力,进而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多元解纷化解风险
推动诉源治理常态化
82岁的老人李某独居在一个老旧小区里,由于用水不慎,加上楼房年久失修、防水老化,导致楼下邻居谢某家里厨房、洗手间及客厅里的大梁处受损。李某曾为谢某维修过,但老化的管道仍有漏点,因此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化解。不久前,谢某一气之下将李某告到法院,两家矛盾自此升级。
南关区人民法院桃源法庭王姝舒法官受理该案后,发现双方当事人均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案件承办法官及助理将庭审开到了群众家中,面对面为群众化解矛盾。
在当事人家中,法官通过现场勘查了解到,维修受损墙面需千元左右,而鉴定费用却比实际损失高出许多。无论鉴定结果怎样,都会加重双方诉累,也会损害邻里关系。法官从法理出发、从人情入手,既让被告理解原告,也让原告体谅被告。最终,在办案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李某当场给付谢某维修费,谢某收到赔偿款后当场撤诉,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为了让为民服务更“接地气”,南关区人民法院桃源法庭积极深入群众家中,迈进门槛、上门调解,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用百姓看得到、听得懂、想得通的方式疏民心、解难题、办实事。
“基层需要专业的法律服务,让调解员走到群众的身边,围绕人民群众的难事、痛事、堵事进行释法明理,是化解纠纷的首选办法。”幸福乡政法委员曹庆国由衷说道。5月31日,南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南关区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幸福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进行对接,员额法官、助理及调解员深入“矛调中心”,并召开座谈会。
“专业的法官、人民调解员深入基层,由被动受理变为主动下沉,可以进一步将诉源治理工作多元化、网格化,也能让司法更有温度、法治更有力量。”南关区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高晋告诉记者。
南关区人民法院为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推动诉源治理,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到实处。他们推动党员干警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把狠抓多元解纷与“服务企业月”等创建活动有效融合,做到审判调解双提升,形成了符合本地特点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用心调解营造和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