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乔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老屋的窗棂上,常常挂着一根杆秤,弯月般的秤钩,枣红色的秤杆和一只“铁了心”守着秤杆的秤砣,正所谓“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与推广,当下的孩子们已无从知道杆秤是个什么样子的啦,年龄稍长些的,大多还能记起它的构造,怕是也越来越模糊,逐步淡出记忆了。
一般杆秤长60公分左右,自来水笔般粗细。随着所称物品重量的大小,也有更短的,诸如称药材、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的戥子,只有一根银筷子一般长短粗细;也有更长些的,称粮食、蔬菜、牲畜等大宗物品的,要一米开外的长度,像运动场上的一根标枪大小,称重时要两人用木棍抬着秤纽,甚至用肩膀抗起来,秤钩上挂着四蹄紧捆、五花大绑的一头生猪,可能预感到将要被宰杀,嗷嗷地拼命嚎叫,生意行人一手扶稳秤杆,一手往外撸着秤砣。
根据杠杆原理,秤纽便可称作支点,所秤生猪方为阻力臂L2,秤砣方为动力臂L1,当动力臂(L1)*动力(F1)=阻力臂(L2)*阻力(F2)时,秤杆就处于了平衡状态,空秤而悬,此时秤砣移至秤杆之部位所在,有一个秤星的读数,生意行人朗声高叫道:“秤高高的,斤——”抬秤人放下生猪,顾不及擦一下满脑门细密的汗珠,便一齐把头凑过去,仔细盯住秤杆上的读数:“哇,好肥的一头猪啊!”
在我们家乡,杆秤的制作叫做“钉秤”或者“修秤”,若论手工活精细之处,这钉秤堪称“百工之首”。秤匠绝对称得上一位上好的木匠,虽然劳动强度不大,却需百分的严谨缜密,从选材、碱水浸泡、刨圆、打磨、钉秤花、两头敲上铜皮、装上秤纽、安装秤钩或秤盘,道道工序来不得半点马虎、纤毫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损坏秤杆而导致整道工序报废。因此,我们在家乡所见到的秤匠,大都双眼凹陷,多半是修秤用眼过度引起的。
杆秤一般用上好的木料打制,诸如枣木、柞栎木、红木之类,据说这些木料要在碱水中浸泡好长时间,当木杆秤被氢氧化钙覆盖后,其性状才会更为稳定,然后要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
木料经过精凿细刨,再用细纱布沾水,用蓼珠子来回擦拭,打磨得又光又滑,直至变成笔直的又长又细的圆柱体,为了提高敏感度,还要将圆柱体修成前粗后细的那种,然后两端套上金属皮,杆秤方见雏形。
接下来的活计更为精细。秤匠须在秤杆上确定支点,用砝码校验,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状态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上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此后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二斤、三斤等不同的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
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象征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儿,一杆秤上有多少颗星,便需钻出多少个眼。一根承受15公斤的杆秤,要钻出多个眼,可见其细致与精确。打眼之后,再嵌上铜丝或铝条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将秤花固定,锉平,磨光,便留下了叫做秤花的一颗颗金黄色或银白色的星点。
相传杆秤为春秋时期范蠡所发明。他从路边看到农夫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时深受启发,又突然看到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奸商缺斤少两,于是统一杆秤为红木嵌金星形状,意寓生意人心地要纯,不可黑心。后又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加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这就是俗话说的半斤即八两),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因此民间有俗语云:“秤上亏心损阳寿,秤平斗满是好人。”旧时钉秤匠人门头的对联说得更形象:“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双纽关心。”
传说归传说,历史上杆秤确是中国最早发明的。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发现杆秤、秤盘、提绳等,说明中国在公元前年前就开始使用杆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更是我国早期发明秤的有力证据;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说明了我国不仅使用衡器而且进一步开始了规范;陕西眉县汉墓中,也出土了完整的木质杆秤和秤砣。
虽然古代埃及也有过有关原始秤的记载,但至今没有实物可佐,倒是法国设计师洛百瓦尔在年发明的磅秤,把秤的文明与进步提高了一个新层次,目前仍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
天地之间有杆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断赋予杆秤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洞房花烛,新郎会用杆秤掀起新娘的盖头,这里的秤,是幸福使者的象征;乔迁新居,人们会先将一杆秤放进新房,此时的秤,成为必备的镇宅之宝;建屋上梁,要将秤砣悬挂在梁上,取“称心如意”之谓;逢年过节,人们用红纸卷贴于秤杆之上,寓“财气兴旺”之意。民间有谚语:“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
衡天权地称良心。在古代,杆秤被称作权,秤砣又叫做衡,这就是“权衡”一词的由来。《前汉.律历志》曰:“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手持杆秤,需懂得权衡之术、用秤之道,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秤砣虽小压千斤,杆秤虽短称人心,在民间,杆秤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
曾几何时,高高翘起的秤尾,成为民间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句“您看,秤高高的”话语,温暖千万人心,诠释了诚信为本的人间至理。这里的杆秤,不仅是一件计量称重的衡器,更是一件比拟寓意的文化道具。
芸芸众生,百人百态。世间有“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的谦谦君子,也有轻诺寡信、毫无操守、昧心使假、克斤扣两的不法商人,在秤杆内装水银,戥盘上加铁坠,端子里加木塞,昧着良心修“鬼秤”,包藏黑心辱公平。
家乡流传着一个“老板娘修秤”的故事。说邻村张老板开了一家粮店,他请来钉秤匠人说:“你若能帮我钉成15两一斤的秤,我付你加倍的工钱。”此秤修好后,带来的却是门前冷落、生意萧条,粮店开张不久就难以为继,近乎关门停业。
有一天老板出去喝闷酒,老板娘自作主张请来钉秤人,并许诺道:“你若能帮我修成17两一斤的秤,我加倍付你工钱,外赏五钱银子,但要对我当家的保密。”从此奇迹出现,买粮的回头客大增,粮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张老板也因此羞愧难当,下决心痛改前非,立下“诚信为本”的家训。
薄利多销,扩大市场份额,然后占领市场,历来是智慧商人的营销策略。据说这位老板娘不久诞下一子,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三岁识字,五岁诵读,七岁能诗,十四岁就过了院试,后来信守祖训,成了方圆百里知名的商业大亨。
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信夫!
前不久回趟老家,兀自踱进老屋闲坐,蓦然发现古旧的窗棂上依然挂着那杆乌紫色的老秤:秤尾的铜皮已完全脱落,有块凹痕的秤钩尽显沧桑,秤星也早已模糊不清,只有那沉甸甸的秤砣上铸着的“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