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希望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可什么叫情投意合?人们并未认真去研究它。“情”指惜感。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我在迷路时,别人热情为我指路,我对他会立即产生好感。在火车上找不到座位,一个年轻小伙子让一个疲惫不堪的姑娘坐,姑娘也会对他产生敬慕、感激之情。“情投”是指两人的情感比较投机,表现在一是一对男女有互悦互恋的情感倾向,一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有相同或类似的情感体验。如男女二人对买卖婚姻均持反对态度、两人都喜欢足球也可说是“情投”。
二者比较,后一点更重要。然而,“惜投”并不等于“意合”。因为意是见解、主张。对买卖婚姻虽然两人情感倾向与态度一致,但对这种不良现象的见解和主张上却不一定都一样。有的人可能把它归于封建文化的影响,有的人可能归因于父母长辈的思想觉悟,在主张上不同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看法。比如对于父母长辈干涉儿女的恋爱,搞买卖婚姻,有的会主张坚决抵制,无情斗争;有的人会主张不能操之过急,慢慢地对父母进行思想开导;也有的甚至主张应该孝顺父母、服从父母等。当然,“情投”虽不等于“意合,但“意合”的前提条件要“情投”。没有“情投”自然不会有“意合”。
人们常常犯的错误是强调“情投”,忽视“意合”,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从而种下了不少不和谐的种子。从认识论上讲,“惜投”是感性色彩的东西多一些,只要对同一事物有一种现实的相同的情感倾向,双方就会产生一种共鸣,互相之间产生好感,实现心理相容。而意合则是理性认识,要对某一现象提出主张、发表见解,就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就必须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由此,就得使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阶段。我们不少青年朋友,只要三句话投机,或受人点滴恩惠,即倾心相爱,这就是一时的“情投”。
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否一致,这些决定“意合”的因素常不考心。结果结婚不久就“情不投”、“意不合”。怎样实现情与意的协调,达到“情投意合”的境地?这首先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前面已经说过,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与信念。它是人们认识与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尺,与一个人的人生观紧密相联。价值观不同对同一现象的好坏判断、是非标准也就不同,从而对待这些事物的见解与主张必然不同。由此,就不能达到真正情投意合的境地。比如,丈夫认为只要抓得来钱就有好日子过,妻子认为只有遵纪守法赚来的钱过上的好日子才安全。丈夫不择手段抓钱,妻子持不同见解就要干涉丈夫。两人就会情不投、意不合。
所以,要想选到情投意合的伴侣,首先必须选择价值观一致。其次,要懂得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有时的“意不合”,并非价值观分歧,而是“情不投”,即对同一件事,各自认识的角度不一致,或深度不一致,从而准确性不一致,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也就不一致。这只能靠深化认识来逐步统-,不可把认识上的分歧统统归因于价值观分歧。比如,丈夫对孩子不努力学习,主张严厉管教、压服;妻子主张说服教育,两者都为了教好孩子。这种分歧虽然也含有两种教育价值观分歧,但直接反映在这一问题上的却主要是认识分歧。此外,要分清偶尔的价值观分歧与情侣价值观的根本分歧。人的思想、观念是不断变化着的,有前进,也有倒退。正如列宁说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路线。有时好像是回复。所以,思想历来比较进步的丈夫也有落后认识或见解出现的可能。这就要求要相互帮助,坚持真理,不可固执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