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大先生杨振宁他对祖国的报效,一刻也不

作者/仙鹤飞翔

年10月1日,安徽合肥,杨振宁出生。

年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

共同的生日,将赤子与祖国,紧密关联。

年赴美留学,年首次回国,年底定居清华,而今,杨先生他成了清华“东篱归根翁”。

诺贝尔物理奖外,杨先生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

抛却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他,一直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国家延揽人才,培养后辈。

除科研外,他一生活跃在中外演讲席上,世界领奖台上,国家领导人的会客厅,科学论坛发言席上,募集资金的会谈上,学术讲台上。

这位百岁大先生,对祖国的报效,一刻也未曾停歇。

诺奖得主·家国情结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本打算回国的杨先生未能如愿。

他称:“我们当时已经想要回来了,但美国的总统杜鲁门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学生,在美国得到理科工科博士学位的人,不可以让他们回国,所以,很多这种人被挡住了。”

而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就此事回应:“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但在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先生却埋头科研,为华人赢得了巨大荣誉。

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12月10日,杨先生持中国护照,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年,父亲杨武之在欧洲见到他时,数学教授写给了儿子一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这句话,始终镌刻在杨先生心中,成为他与丈量对国家情感的标尺。

杨先生曾深情表达:“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也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年,因非美国籍而受到多方限制的杨先生,为了所钟爱的科研事业,不得已加入了美籍。

但他对国家的热爱,从来忠贞不渝。

年,中美之间靠“乒乓外交”打破了长达20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解除访问中国的禁令,杨先生立即申请回国。

因中美当时尚未建交无法办理签证,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他取道能办理签证的法国,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程。

回国一个月,除却看望亲人,他还访问了复旦、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走访工厂、医院,拜见师长,并受国家领导接见,进行深入交流。

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周培源,由衷感叹:“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是无人能及的。”

而杨先生以享誉世界的地位,在海外发挥着更大影响——

大科学家·强国人才

返美后,杨先生在美国多地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当地的华侨更为之振奋,也为后来的募集资金打下了基础。

年再度回国后,他表示要在中美之间“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年,他在美牵头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亲任会长。

同年,又与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自费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敦促两国建交。

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并在一旁手书8个字的中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年,中美正式建交。

年,杨先生发起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学习深造。

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中国学者访问项目)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赴美进修访问。

余名年轻学者因此受益,10多个中科院院士、5个大学校长,和60多个国家级物理实验室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包括北大前校长陈佳洱、复旦前校长杨福家、中科大前校长谷超豪等,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活力。

杨先生不断说服世界顶尖科学家来中国发展,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即为其一。

由他创办的清华大名鼎鼎的姚班,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顶尖人才。

年6月2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杨先生担任名誉主任。

他为中心制定了方针,引入人才,筹措经费,开通了全新的研究机构运行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盛赞杨先生:“他始终关心着中国一流的创新人才怎么成长。”同为院士的顾秉林也表示:“杨先生其实带动了一批人。”

为了中国的科研事业,一生奉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杨先生,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不染一粒尘埃。

不仅如此,杨先生还率先垂范,躬身提携与鼓舞后辈——

大先生·青年学子

年,杨先生定居清华,并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他以“东篱归根翁”的身份,回到儿时生活了8年的清华园,开始了“耄耋新事业”。

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2教学楼的多位大一新生,迎来了莫大的惊喜。

82岁高龄的杨先生,竟然来为他们讲授普通物理!

每周一与周三,从9:50讲到11:30,整整一学期。

每一次课前,都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的杨先生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

同样受到鼓舞的,还有我的邻居,中山大学的学子罗鑫。

年,他入选中国优秀博士生代表团,与全国25位博士生一起,前往德国林岛参加58届物理诺贝尔奖得主大会,与诺奖得主自由对话。

年11月20日,87岁的杨振宁先生,亲自为25岁的中大物理学博士生罗鑫颁发了“杨振宁奖学金”证书。

我的邻居罗鑫,如今是中山大学教授

年,罗鑫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凝聚态课题研究的青年物理学家。

而西湖大学校校长施一公,谈及本校的名誉主席时,更加动情。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杨振宁的以物理学之美为主题的演讲……这样一次最精彩的讲座,没有之一。”

年5月14日,99岁的杨振宁把自己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等资料,共计余件,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他用行动,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也勉励着无数青年学子。

杨先生践行着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殷切叮咛,围绕利益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身体力行,竭尽所能。

年,杨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精准诠释了他——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而那颗“杨振宁星”,正穿过时空,将光芒毫无保留地洒向先生深爱的每一寸土地。

适逢祖国生日,致敬亿万华夏儿女的百岁大先生,杨振宁!

而先生,正与国家一起,笑迎未来。

附:部分资料参考来源

清华大学网站:《师资队伍·杨振宁》

中国新闻网:《小平百年诞辰:邓小平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渊源》

人民网:《分享杨振宁李政道的“成功因子”》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杨振宁》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

本文首发于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人文经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