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败
——一把需要被撤去的标尺
成败
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还是人文实验班学生的周玄毅在代表反方武汉大学进行总结陈词说:“纵观关羽的一生,既有千里走单骑又有兵败走麦城,于成功之中,我们发现他的非凡才略,过人胆识;于失败之中,我们发现他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这声振聋发聩的呼唤让武大在华语辩论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也让是否以“成败”论英雄成为舆论话题议论的核心。
要成功
二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回到这个沉重的话题上来,成与败仍然是一座沉默的天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时代,像李清照一样“至今思项羽”的人正在成为少数,诸如崇尚“成功”、追求“成功”,正在成为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标语,当面向各个年龄段读者的成功学书籍都“大获成功”的时候,一个高中生说出“我是一只土猪,也要立志拱到城里的白菜”难道又会是一件稀奇的事吗?
更成功
我们应当在这里停下,问问自己:“成功”是什么?又或者,“成功是可以被定义的吗?”需要警觉的是,“成功”正在成为一个世俗话语的模板,在这个被人为定义的体系中,拥有学历、财富、荣誉等等要素的人被认为是成功者。而这还远远不够,人往往是一种虚荣心极强的动物,比较则是幸福感的来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比别人成功”或者“比大多数人成功”的社会价值加成也演变为成功的一项关键要素。
我们是成功的受害者
这样的“成功”有资格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对人判准的法则吗?财富不可尽揽、真理遥遥无期、当代的荣誉需要历史的加冕,是成是败往往系于毫厘的差异。没有人能够永远成功,当失败的代价过于高昂,一个浮躁的社会也难以为开拓者提供试错的沃土。大浪淘沙,“是非成败转头空”,英雄的名字却被我们记住。也许是北伐无果的诸葛亮,也许是乌江自刎的项羽,他们都不是成功者,却成为我们公认的英雄。我们崇敬英雄,是仰慕他们慷慨高歌的气魄;我们向往英雄,是寄托了凌驾物欲之上的人类理想,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突破了世俗话语的束缚,他们言众生不敢言之言、为众生不敢为之事,在他们的照耀下,“成败”显得渺小又猥琐。
成败从来不是衡量英雄的准绳,成败也不应当成为丈量这个社会的尺度。我们也许能从对英雄的仰慕之中找到另一种答案——追求良知、追求健全的人格。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在这个对世俗意义“成功”追求过程之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我们被狭隘的判准约束着,也用狭隘的眼光去审视别人的生命——每一个受害人,也是加害者。
我希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尽管自己时常被他人的意见左右;我希望学着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因为俗套的追求往往不是阐发于内心;我希望改变自己对他人的偏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成功与失败不是独一无二的模板;我希望有一天,成功与失败的标尺被撤去,就像梁晓声在形容“文化”时,曾写下的句子那样,拥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THEEND-
文案
吕亦新
整理
刘晓楚
编辑
陈晓琴
责编
温新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