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云会测雪懂识霜,听过人脸识别,你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杨茜

古人说,夜观天象,知晓天下事。

千百年来,人的肉眼承载了很多工作。可是,变幻莫测的天地自然间,哪怕一些突发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气象信息的计算结果。比如,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有可能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

那么天气预报怎么来的?当然是根据观测各种天象来的。

只不过进入AI时代,自然需要更智慧的方式。“人脸识别”已经不新鲜了,“天脸”识别是不是第一次听说?

这不,浙江省气象局与海康威视合作,利用海康威视AI开放平台,共同推进“天脸识别”项目建设,通过智能算法和图像识别技术,让“天脸”像“人脸”变得可被识别。

这项黑科技到底有多神奇?浙江24小时、钱报记者近日特意去实地探访了一番,真的是“小机器、大功能”——

5分钟拍一张照,全年无休

天象实现实时监测

凤凰山脚下,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隐匿于此。

这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观测场,排满了各式白色仪器,有测量温度的百叶箱、测量大气中水分的蒸发量的蒸发皿、测量雨量的翻斗雨测仪……大大小小、高矮胖瘦。

其中一个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天脸识别的高清视频摄像头。一个杆子直立立地杵着,两侧各有一个黑色摄像头。杆子的顶端,还藏着一个摄像头,并不明显。

“别小看了这个摄像头。它叫全天空成像仪。功能就是一直对着天空,看云状分布。一天24个小时,一年天,全年无休。”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胡德云介绍。

简单来说,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白天全天空云量的持续自动监测。每5分钟拍一次照,实时识别出云状、云量,帮助气象预报员根据云量的多少,判断不同天气状况。以气候站为原点的话,直径15-20公里的天空,都将覆盖在这个摄像头里。“云状分高中低三族29个分类,每一种都预示不同的天气状况。”

除了云状的观测,还能实现能见度的识别。实时观测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当能见度低于一定程度时进行实时预警。

在不远处,地上插着标尺,边上放着块板子。胡德云介绍,标尺学名雪尺,测量雪深,设置在观测站的雪尺摄像机就能实时读取刻度,进行雪深自动读数,同时还能识别草面上是否有霜、露凝聚。

代替肉眼观测,准备率达到90%

人工智能收集大数据

一个不起眼的仪器,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者。最大的功能就是解放了人力。

气候站每天都需要人值守。年之后,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使用了各种观测设备,包括雷达、卫星等,慢慢组成了一张捕捉天气变化的“大网”,让天气信息的监测走向了自动化观测。

尽管这样,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里,还是至少一个小时就需要工作人员用肉眼进行巡视、观测、记录一次。“工作强度还是有的,而且个体有差异,很多靠经验判断,有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胡德云说。

他介绍,与人工观测不同,天脸识别采用的是视频AI技术,运用高清视频摄像机采集大量的气象图像素材,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来进行智能识别,自动识别云状、云量,判断出天气现象。

据了解,目前全省在杭州、宁波、嘉兴、湖州17个气象站里装了“天脸识别”设备。从去年9月试行至今,已经收集了超过万张观测照片,还在国内东北、西北等北方气象站开展了试点。

“设备的使用,准确率达到了90%,总体已经达到人工观测水平,并且观测的时空密度还可大大增加,逐渐形成了大数据集训练模型,将会更精准,效益明显。”胡德云说,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划,年1月1日开始,全国所有的气象站将彻底取消人工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