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工具书”成为百姓诉讼“随身宝”——北京法院《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南》诞生记司法鉴定是审判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鉴定工作专业性极强,通常涉及法院、机构、当事人等多方主体,法院委托难、机构退案多、鉴定周期长、当事人往返跑等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成为诉讼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北京法院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锚定诉讼群众在司法鉴定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花大力气啃“硬骨头”,勇于探索敢“吃螃蟹”,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发布委托司法鉴定“工具书”,让老百姓从诉讼中的“小白”到遇到专业问题可以“秒懂”,使各界人士实实在在感受到北京法院利民惠民的“强大决心”,令广大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创新举措带来的“司法红利”。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儿——必须解决“医院告上法庭,可是听说还要进行什么鉴定,我哪里晓得怎么写鉴定申请啊……”这让第一次打官司的张女士犯起了难。“没想到亲兄弟竟然都不认可我们拿出父母留下的遗嘱,非要做什么笔迹鉴定,往返机构好多次,鉴定人却说准备的鉴定材料还不够充分,难道就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让我们参考吗?”因为继承纠纷闹上法庭的一家老小不禁发起愁来。“打官司最怕鉴定,费时、费力、费事,最主要的是一旦遇到这些法律之外的专业性问题我就成了‘门外汉’。”此前,到北京市顺义区法院开庭的王楠律师面露难色地说:“别说老百姓,就连从事律师工作的法律人士在提出鉴定申请时都怕鉴定类别选择不准、鉴定事项表述不清、鉴定材料准备不全等问题。”“是啊!虽然每年审查委托鉴定案件近千件,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对于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很难做到系统全面掌握,有时也不得不向行业专家寻求专业指导。”石晓倩、王炜这两名在法院诉讼服务部门从事集约化对外委托工作长达8年之久的“老人”也坦言了工作中遇到的困境。“由于鉴定评估专业性强、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因不具备专业知识,所申请的鉴定事项往往五花八门,法院委托又没有依据可以参考,造成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后经常会因为当事人提交的鉴定材料不全、鉴定事项不明确而不得不中止鉴定或退回案件。”司法鉴定人王三义无奈地表示。如何让司法鉴定更加规范有序、便捷高效,以进一步缩短鉴定周期,提升审判质效,让当事人的烦心事、闹心事和揪心事变为舒心事、安心事和暖心事,成为北京市高级法院(以下简称北京高院)党组要下大气力解决的一件实事项目。为此,北京高院诉服办从“用户思维”角度出发,主动深入一线进行调研走访,从前期当事人提出申请到法院开展委托,再到机构审查受理,寻找“病因”、深挖“病灶”,找准司法鉴定中的“卡脖子”问题,发现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尺”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年7月,北京高院邀请市司法局和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就此问题召开专项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凝聚共识共为,增强互动互助,共同建立起解决好司法鉴定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的长效机制,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化优势,编写统一申请、委托和受理尺度的规范化指引,从而打通委托鉴定“全链条”,实现多环节“无缝衔接”,严格防止“程序空转”。创新取得的“司法红利”——必须共享9月8日,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沟通,精心筹备,北京高院联合市司法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了《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诉讼群众制作一本条目清晰、操作性强的委托鉴定“工具书”。《指南》紧紧围绕百姓在人身损害、婚姻家庭和合同纠纷等诉讼中诉讼中经常遇到的法医临床和文件手印两大鉴定事项,细化21小项司法鉴定类别,明确具体含义、技术标准、材料要求等内容,指引当事人知晓鉴定申请如何提起、委托事项如何确定、鉴定材料如何准备等关键信息,力求缩短鉴定周期,减少当事人诉累,促进审判工作提质增效,助力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北京法院发布的《指南》真是一场‘及时雨’,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我第一时间就收藏到手机里,平时办案这可是‘随身宝’!”代理律师王楠阅读后赞不绝口,“不仅手机查阅方便,我去法院立案时,在北京市顺义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看到电子屏幕展示《指南》,提供贴心的鉴定评估指引,节约了当事人成本,真正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李法官,我提出的鉴定申请刚刚一个星期,咱们委托的专业机构就出具鉴定意见了,这次效率这么高,还真得益于按照诉讼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