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从孩提时代识字开始,就逐步认识汉字的一笔一画到偏旁部首,才是整个一个字。汉字是有结构的,不同汉字的结构就是其基本框架。从书法的层面讲,汉字也有不同的书体,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五种基本字体。书法的创作,无论是写哪一种书体,都是按照基本结构一个一个汉字书写,由无形到有形,落到纸面上形成一件完整的有形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得示帖》
以王羲之《得示帖》为例,如红色标记处,单字外轮廓趋于圆形。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书为形学”康氏这里说的形学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内容——结体和造型。汉字是由每一个点画组合而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汉字的组合结体过程就是造型,这个过程又有客观和主观性。由于字体结构的不同,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结构是固定的,是客观的。结字方法则是主观的,受书写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写出来书法就有了不同的造型,这就有了不同风格问题。
写书法就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结体造型是章法布局的最基本元素,从结体到造型有个时间和空间的递进,从客观到主观,注入了书写者(作者、书法家)的主观意识,是作者思想情感个审美意识的表达,从汉字的固有形式向艺术升华。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我们把一张创作的宣纸规定成为一个平面空间,一件完整有形的书法作品就是把这个空间进行了众多的空间分割。首先是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分割空间,再就是字结构的形体之外的空间,如果对结构的空间特征进行观察,这些空间(二维空间)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有的是完全孤立的,有的与其他空间还保持着一些联系。
不同的字体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每一种字体、每一种风格、每一件作品就有了具体特征。这些空间的特征,对变化无穷的字结构获得一种新的认识。这些空间的形状,因不同书体形成不同的空间,也因为不同作者产生了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形状给予我们不同的感觉,空间与感受之间有的是简单、朴素的关系,如楷书、篆书。空间的复杂组合所带来的感受也更复杂,但不同作品的字结构所带来的不同感觉清晰可辨。
怀素《自述帖》局部空间分割
我们欣赏某一件书法作品时,不看每一个字如何,而是去看字外的空间分割,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还有,把一件书法作品通过反白处理,字变成白色,空间变成黑色,视觉上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怀素《自述帖》局部空间分割再就是空间分割面积的大小。字结构内部的单元空间面积大小不一,它们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均匀排布和非均匀排布,均匀排布指的是单字内部各单元空间面积相近。非均匀排布指的是单字内部各单元空间的面积不等。单字内部有些空间比较大,有些空间比较小,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较大的空间面积大小相近,较小的空间面积也相近。如果单元空间面积尽可能接近,这些字结构就匀称、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把握,就成了书写者长期的潜意识,慢慢也就形成了风格。
这一结字风格就成了我们观察书法家各种结字风格的出发点。有了这样一种原则,判断一位书法家在结构上的创造,便作为一杆标尺。
八大山人字结构(下)与王羲之字结构比通过单字内部单元空间的形状、面积来观察字结构,就会发现某些书法家在字结构上进行创造的方法。八大山人的结字非常有个性,八大山人在字体某个部位空间进行了夸张,单字内部某一空间夸张,就造成与其他空间的强烈对比,就形成了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的重要标准。
张即之《佛遗教经》局部如果把字结构外沿的端点连起来,观察字结构的外接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形状对字结构有重要影响,就得出一个结论,不同书家的作品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代表性,这便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如王羲之、黄庭坚与米芾字结构的外接多边形。
米芾行草书欣赏《贺铸帖》王羲之,趋近于圆形;黄庭坚,锐利而夸张的多边形;米芾:接近于方形的多边形。
由于每个人书写时都有自己动作的习惯,使用力量的习惯,如写撇画。左下方撇出的笔画有一个习惯的方向和节奏,书写成熟后,这种习惯便成为一个人书写的动作模式。它是在长期的书写中,在潜意识中形成的,不自觉,但十分稳定。这种书写模式反映在每一个字结构中。
米芾行草书欣赏《贺铸帖》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对作品中的单元空间、外接多边形、平行渐变等空间特征,也通常会落入欣赏者意识中,在客观上已经影响到欣赏者的潜意识。
一位鉴赏家对书法史上每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形成一种定式,就掌握了书家的风格特征,为鉴定书家的作品真伪提供了一个标杆。人并不是印刷机,临写的再像也会有自己的潜意识注入,由此看从书家风格上鉴定作品真伪是最重要的依据。至于其它作伪,纸张、印章、做旧等等倒成了辅助。看来练就鉴赏的火眼金睛并非易事,不会写不会画的竖画鉴赏家会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