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应重视文艺评论

头部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pf/a_7551898.html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产业乘势而上,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但与此同时,部分文化娱乐行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流量、轻内容”的问题日益暴露,并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被持续放大:“饭圈”乱象屡禁不止,网络游戏防沉迷措施不力,文化创作被资本裹挟,算法决定内容推送,演艺人员违法违规、失德失范等。这些问题值得广大文化产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警惕。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文艺评论的介入

  文化产业作为资本介入的文化市场系统,其“原生性”缺陷意味着这一部分文化尚不足以通过创作本身来实现其全部价值。从供给端来看,文化企业的营收需要资本的持续投入,而资本的逐利本性又会驱使一切营销和技术手段来增加文化内容的曝光度,精准锁定用户时间,再将这些流量转化为利润。尽管一些文化企业和主管部门从社会责任出发,做出一些限制措施,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消费端来看,随着数字智能终端的普及,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和低龄化,也逐渐渗入老年群体。前者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文化消费充满热情,但缺乏自控能力;后者作为“数字移民”或“数字难民”,大多缺乏对网络危险环境的辨别能力。这些都为个别文化企业的不良行为提供了“便利”。

  数据显示,在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细分产业营业收入构成比例中,内容创作生产占比最高,年达亿元,高于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等领域,表明内容创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笔者看来,文化供给端和文化消费端之间存在的“错位”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有“第三方”介入的平衡机制。而文艺评论作为一项面向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接受开展的阐释、推介、评价工作,就显得及时且十分必要。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文化工业”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时便自带“批判”属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介入文化产业领域,时至今日仍活跃于文艺评论一线。“文化范式”作为当前文化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承担着文化产业评价体系建构的作用。它包含了如何看待文化产业中的技术伦理问题、价值观念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艺术审美问题、传播媒介问题、社会效益问题等,侧重文化产业中的符号、文本、受众分析,其目的在于对文化产业进行价值上的评判,发挥文化纠偏功能。近年来,资本无序扩张,文艺乱象频发,文艺评论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例如,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

文艺评论在文化产业中的基本功能

  文艺创作是文化产业繁荣的芯源与引擎,而当今文艺作品的相当一部分直接由文化产业来生产和制造,二者有着紧密生产关系。数字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改变传统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媒介形式和传播渠道,但文艺评论所发挥的基本功能是不会改变的。

  第一,文艺评论要挖掘优秀作品,为观众提供“标尺”。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总能被广大受众喜爱和熟知。但在产业语境下,出现文艺经典、文艺精品的概率明显降低。一方面,文化内容生产的类型化、即时性、分众化,以及流量至上、平台为王的创作环境和造星思维,分散了文艺创作的精力,降低了观众的期待值,导致作品平庸化。另一方面,流行文艺日益侵占传统专业式、主题式的文艺创作空间,使得铸就“文艺高峰”变得更难,好的作品也不容易推送到消费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文艺评论要发挥影响艺术家及其创作、为观众提供标尺的作用,用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去甄选优秀的文艺作品。当然,文艺评论工作既要体现权威性,也并非只有文艺批评家一家之言,技术赋权使消费者拥有评论的权利,他们在网络评论区、视频弹幕和自媒体中释放观点和态度,这种分散式、匿名式、碎片式的评论有时会产生“短而有力”的集聚效果。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在弹幕的狂欢中推介到更广泛群体中去的。

  第二,文艺评论要引领正确价值观,扭转“不正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经济系统,创造经济价值也并非其存在的唯一目标。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生产,文化产业要起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因此,针对文化产业中不健康的部分,就需要严肃的文艺评论进行及时纠正,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如英国文化产业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所言:“我不认为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扮演着一个完全进步的角色。毫无疑问,有人对流行文化的赞扬过于自负。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毫无想象力、毫无信息性、非常乏味的文本,我们必须质疑、探察,甚至加以训斥。”如果说,挖掘和推介优秀作品需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那么在扭转“不正之风”上,文艺评论更需要“微、短、频、快”,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

  第三,文艺评论要产生决策影响力,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传统文艺评论依托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通常围绕作者和作品说话,影响范围有限。而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十分庞杂又具有如此的广泛性,它在影响大众观念、审美趣味,颠覆和解构权威上比其他文化形式更具有优势。正因为如此,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肩负的责任更大。一方面,文艺评论工作者既要学习国家文化方针政策,严肃客观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同时倡导“批评精神”,自觉将热点文艺现象和新型文化业态纳入新时代文艺评论范围,着眼提高文化产业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帮助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网信办等职能部门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整治,规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加强文艺节目治理以及文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让文艺评论在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上发挥智库作用。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中,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的生产导向。这不仅要求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担当文化使命,而且需要文艺评论阵地对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坚守,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文化精品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8ZD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宗祖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