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姗姗
编辑/张南
设计/赵昊然
8月28日上午,东风乘用车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原副总经理颜宏斌调回东风,另有任用。营销总部的负责人(总经理)接棒者是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开发部部长李瑾南,他将是风神营销的第五任负责人。
履新前两周的8月13日,他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创新大设计与车企转型变革”圆桌讨论。
汽车设计,关乎一个汽车品牌的调性和价值,更对产品销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个日益崇尚高颜值的时代,好不好看往往是一款新车能否成为爆款的首要因素,而在新四化时代中,汽车的空间设计、智能设计也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关键因素。
如何将设计的创新完美融入到汽车上,如何造出当下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对于设计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设计师缺乏的,不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而恰恰缺乏的是创新的权力。
出身传统车企的李瑾南直言,设计师的权利已经在递增。
他表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出的每一款车型,造型师的主导权会越来越大,甚至在造型没有决定之前,都会做客户的测试,看看哪里喜欢,哪里不喜欢,尤其对不喜欢的地方要斟酌,这是趋势,领导会尊重设计师的意见。”
他认为,现在的客户越来越年轻,需要开发出有型有色、有趣的车。未来的车灯,会更加的有人性化,会有30颗甚至颗LED,这样会在地面上展示一下我爱你,这是客户需求的展现。
李瑾南认为,所有的设计落脚点都应该放在用户的场景应用上,最终为消费者的体验买单。
几十年来,外国汽车品牌长期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而自主品牌只能在一旁羡慕。但最近几年,中国汽车设计持续进步,在造型上取得巨大突破,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并直接转化为汽车销量数据和市场占有率。
国内车企越来越开始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
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原沃尔沃和福特汽车部门负责汽车设计的PeterHorbury在吉利获得任命。一次吉利高管会议上,Peter发起了毁灭性打击,那时他把吉利旗下的车型产品比作动物园里的不同动物,拥有各种各样的外观,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消费者很难就看出这是吉利的车型。作为设计副总裁,他希望吉利形成统一的家族风格,就像狮子、豹子、老虎,虽然他们的样子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明白这是猫科动物。
于是,整个吉利汽车产品线被批准重新设计,后来就有了极具吉利特色的水滴涟漪前格栅和全新车标。年12月吉利汽车首款重新配置的产品投放市场,此后销量大增,在过去三年增长了两倍。
我们不难在其中看出,标志性设计对车企的助力和重要性。
蓝皮书论坛期间,合众公司副总裁兼设计中心总经理常冰曾提出,苹果手机这是非常受大家追捧的产品。一直有人说,也许将来的汽车就像苹果手机一样出现一个全新的产品可以杀掉其他所有传统的手机或者传统的车型,会有这样的可能吗?
对此,李瑾南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汽车企业很难做到苹果的利润,所以他判断苹果不会造汽车。“汽车为什么做不到苹果?因为开发周期比较长,投入也比较大,一个个车型的投入大概是十亿级,这是它面临的挑战。”
在当下较为复杂的汽车市场环境中,显然好的设计是可以给车企和产品带来溢价,但事实上车企的变革也是刻不容缓。
So.Car产品战略专家张文杰直言,传统汽车行业面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和智能,实际上传统车企改很少,大家都认为自己足够成熟做的足够好。在市场环境还不错的时候大家都意识不到去改变。
但未来一定是互联网和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革命对传统车企冲击非常大,如果不能够转变就会被这次变革所淹没。
提到当下以互联网为主的造车新势力,蔡新元认为,目前无论是旧势力还是新势力最终谁能君临天下,不一定戴新帽子就一定能成功。但是一定是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谁最先能够搭起组织的一种创新的,一种新的组织架构,它才能够驱动这个战场能够朝着它想去的地方迈进。
张文杰表示,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互联网造车最本质的并不是说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做的,而是完全全新的互联网模式来做的。互联网模式最核心的一部分是抓住了计算机和通信以及数据,也就是说这些内容是要放到车厂去,未来的车已经不是原来的汽车了,已经不是以交通作为它的最主要的,就像打电话已经不是手机主要内容了。
这也对传统车企的创新和变革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叠加交汇作用下,汽车的产品功能被重新定义,产业结构重构、使用模式转化,百年汽车工业迎来新旧交替的“变幻时刻”。当“此汽车非彼汽车”如“白马非马”的古老箴言一样携来启迪,中国汽车产业的蜕变阵痛也随之而至,我们该怎样领略汽车变革时代的前路风景?
汽车设计师如何创造出满足出行需求和生活体验的移动出行空间,成为汽车设计师的新挑战。设计的创新和企业的基因如何进行融合也成为当下车企和设计师共同的痛点。同时,如何紧跟大潮变革转型,在这个不平静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也是传统车企必亟待解决的课题。
汽车创新和设计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境,因此,就有了8月13日东风集团商品开发部部长李瑾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李卓,So.Car产品战略专家张文杰以及轩辕大学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孙学琛齐聚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就“创新大设计和车企转型变革”展开的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
所有设计都逃离不了落实应用
孙学琛:非常感谢,几位专家能够拨冗和轩辕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共同探讨创新大设计的这样一个话题。刚才给大家先做了一个铺垫,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主题,以及这个主题当中,我们希望做到的一些鼓与呼,现在也是想听听各个专家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从世界设计组织的角度的一个定义我们理解到,原来设计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所以,这个里面我也想问问咱们真正的专家李主任,您也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其他的行业,是不是也是这样,真正的去这么使用设计,是不是有一些很好的成功的案例。
李卓:非常感谢主持人,工业设计这个词,应该说在现代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语。上学的时候很多人不清楚,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有很多定义,而且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也对这个定义不断的进行更新。总体来讲,不管是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定义,总体来讲,它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这个活动可能会集成工程、学术、商业以及各种消费的心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能够为人们提供比较好的一种体验,一种服务,或者说具体到某一个产品。
当然它是一个系统的行为,所以我们说工业设计不是最后的产出的形式,可能落实到某一件产品上面去。它可能会是一个服务,可能会是一个体验,近年来越来越讲究这个东西。尤其是在我们智能化行车的时代,我们把汽车定义为第三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我们说工业设计,设计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最常见的可能是产品设计,实际上环境设计,包括建面设计,人机交互这些方面都属于工业设计。举个例子,我所在的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前一两年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大的的设计,这是工信部的重大课题,做中国的豪华游轮。这个游轮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属于工业设计的一个范畴。
简单来讲,它不仅仅是外观、外形的制造,而且里面的空间设计、空间规划,包括房间里面的各种用品。这种文化的味道,我们讲是东方的船,还是中国的文化,还是具体到比如说潮汕、江浙的文化的落脚点。所以是从内到外的,人上了船之后,视觉所接触到的,所触摸到的,所体验到的全部都工业设计的范畴。
工业设计,我们讲它的外观,或者内涵是非常广泛的,我们今天可能不会讨论工业设计具体的定义。但是它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汽车里面,我们看到的仪表盘、方向盘、界面、HMI,上车以后的迎宾体验,灯光的仪式感,其实都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权利和设计平衡后才叫创新
孙学琛:所以工业设计,真正能够覆盖的领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所以李主任,您刚才也说到了,关于环境设计,还有灯光光电的设计,我记得蔡院长,您好像是光电专家。我也是想跟您聊一下,今天咱们叫做创新大设计,这个里面其实也包含了空间的设计,包括跨领域的设计,您也给我们分享一下。
蔡新元:非常感谢这次会议的邀请,我今天来其实是想分享一下,我怎么看待创新这个问题。其实创新这个词,应该讲到目前为止,变成了一个没有营养的一个词,为什么?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个行为,不加一个创新都不好意思。问题的核心在哪儿?是如何创新。
谁能掌握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孙院长在刚才的报道,我很仔细的听,她其实讲了非常多的创新的体系、方法。归纳成一点,未来是设计思维的天下,或者大趋势是用设计思维的方式来推进整个系统性创新的工作。
因为我自己在学校里面教这个,所以设计思维这个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讲,我非常的了解它的来源,整个的五要素的体系是怎么搭建的,为什么我很少在公开的场合讨论设计思维?是因为我觉得,我现在更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可能是设计的权力是怎么产生的。
因为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就像我们刚才看了非常多的图表,也分析了非常多的案例,我就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办法产生苹果。实际上我们作为业界的设计师,应该足够聪明,足够得有学习能力。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认为真正的设计师缺乏的,不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而恰恰缺乏的是创新的权力。权力是什么,一句话归纳出来,权力叫做对资源的支配和影响。
我们很多设计师,孜孜不倦,包括轩辕大学,我觉得非常好,大家都在做一个工作,我们都想去创新,但是,我们经常头破血流,是因为设计的权力并不在你手里,设计的权力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在于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我们叫做最TOP的管理者上面。第二个就是企业的基因,这两者互为表里,管理者继承了企业基因,他又承担了这个基因进化的功能。
我也在德国读过书,有一句话,叫做苹果树上长不出梨,你是什么样的领导者,你的企业最终就会按照你的意志来办,这就是权力构成的行业现象。目前在中国的企业里,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能力,我把它归纳成四个字,叫做态势感知。
其实,所有战争的决策,就像我们现在中美关系很糟糕,我就注意到中国建了一个非常新的研究中心,叫做南海战略态势感知研究中心,它每天在研究什么,美国的飞机走的哪条航线,全球的信息是如何汇集。
我觉得一个设计的领导者,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其实就是感知我们的时代。如果他缺乏这种感知,很有可能就是最终作出的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因为未来的市场到底怎么走,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没有人知道的。
我们现在正在十四五的计划,我那天跟一个专家讨论的时候,也是讲到汽车行业,就是说在十三五的时候,十二五的时候,谁知道会出现特斯拉,没有人知道,它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它就是一种技术冲动下的社会演变的结果。那么如何去感知,我觉得首先抓住一个要点,就是天下大同,殊途同归。
回到刚才孙院长讲到的专业性的问题,讲空间。我一直说空间是什么,空间一直从3千年前谈建筑的时候,建筑的五要素,到今天的建筑,它的整个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权力的演变过程。我们的建筑过去就是一种权力的标尺,一种权力的演进,我们做建筑的形式,空间的结构,其实都想彰显一种权力感。
汽车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所有的汽车造型,所有的内饰,其实无不往外渗透着对权力的欲望。但是到了今天,我们觉得所有的社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不再是一个权力的结构了。
建筑,更多的是需要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建筑是需要人去忽视它。我进到一个空间里不再感知这个空间,我感知的是我内心的一种共鸣,汽车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最新的汽车,我觉得去年CES发布的奔驰Actros,最典型的就是重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环境,它已经极大的削弱了我们对一个车子常规的认知。包括我说一个汽车什么是权力,方向盘是权力。所以我们大量的集成,大量的各种功能在方向盘上,让这种所有的驾驶感来自对驾控的掌握。
我归纳一下,我觉得我们正在处于一个权力被消解融化的环节里面。所有的创新却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