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事实上,正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同时,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结果,迫使人们放弃技术价值中立论和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进而认识到日益增长的惊人科技力量所担负的巨大责任。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技行为的巨大责任,应该正视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洞悉已有伦理向度在科技时代的延伸,实现科技时代的科技共同体内、社会中、文化际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合理定位。
传统与现实冲突的焦点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试验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突。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冲突其中既有观念间的纠结,也有观念与现实利益的复杂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时代人类伦理实践的动态图景。
1.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其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这是对科技活动的一种尤为强烈的否定性批评,但又有很多界定不明之处。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之为自然律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然而,由于上述所谓“自然秩序”只有在神创论的语境中才有意义,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操纵,说得更远一点,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因此,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它表达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作者必须确保科技活动尽可能少地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应该万分慎重,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倍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此类新的冲突表明,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加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静态的和绝对化的传统观念体系的自洽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道义论、功利主义、自然律论等传统伦理学理论的分野已难以一以贯之地应对不断发展的伦理实践。
2.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科技时代复杂的伦理现实间的冲突
对于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体系间的冲突来讲,由于事实总会随着情势的变化不断得到澄清,人们可以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讨论,在某种共识之上,使冲突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真正纠结不清的,是科技伦理实践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充满利益考量的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冲突中所涉及的观念不仅有传统的价值观,还包括伴随着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念。
年,美国一家收养代理处准备安置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由于她的母亲患有亨廷顿(Huntington)病(一种进行性的、不可逆转的神经疾患),收养者提出,如果她也将患此病,他们就不愿收养她。为此,代理处请基因专家检查女婴的基因,以判断她是否迟早会患此病。此时,基因专家陷入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一方面,收养者有权知道实情,其要求似乎是公正的;另一方面,如果女婴确实要得此遗传病,从伦理的角度来讲,不应该在她无法自我决定是否揭示其基因之前,剥夺她的这种隐私权,她也许像许多严重遗传病患者一样,不愿在注定要患的病出现之前知道这件事。
科技对世界的深入探索与揭示,扩大了主体行为的可能性空间,也加大了主体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现代科技伦理现实的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利益主体可以找到为各自利益辩护的价值观念。在此情况下,不论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还是新的价值观念,如果它们是基于以抽象化、绝对化为特征的传统静态价值观念模式发展出来的观念体系,就有可能与某些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
在这个案例中,所涉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造成的。在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中,养父母的知情权和女婴的隐私权往往被孤立起来考虑,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绝对化和孤立化,导致了反映部分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间的矛盾。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要求投保人进行基因检查,以预测其寿命或患遗传性疾病的概率?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的基因,以判断他(她)有无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这些问题往往会迫使人们在十分具体的利益情境中,考量价值观念的利益局限性和实现条件。
科技文明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为更新价值观念体系创造了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将价值观念视为一种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的抽象理念,而看不到任何价值理念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则所谓新的价值体系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模式,难免因价值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和界定不明而与复杂的伦理现实产生冲突。
现代社会提出一种所谓的“主动性”权利的理念。以生命权为例,以往主要强调任何人都无权危害他人的生命,故称之为“被动性”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权利开始演变为一种“主动性”的权利,即每个人都有权享有最好的医疗并尽可能地延长其生命。但此观念有时可能与现实的利益分配产生巨大矛盾,而难以实现。
为解决简单化的传统价值观念模式与复杂的负载利益的伦理现实间的矛盾,必须走出传统模式,以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价值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赋予它们可变化的意含;换言之,在具体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利益主体辩护的价值观念,不应是绝对不变的理念,而应该相互制约并达成妥协。
已有伦理问题的延伸
站在人类伦理实践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现代科技活动所引发和遭遇的诸多伦理问题是人类伦理实践的必然延伸。
从本质上来讲,伦理行为应该是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而自由意志的有效行使,取决于主体对行为过程及其后果的知晓和控制能力;换言之,伦理行为应该是一种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由选择机制和责任能力共同决定的责任行为。然而,由于在传统社会,人类交往实践的复杂性和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尚未充分显现,真正的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活以静态的等级伦常为主要关系特征,主体的知识和技能限于相对不变的共识性常识和经验,传统伦理主要面对的是建立在权威(神圣的或世俗的)与信念基础上的道义性的纲常理念。近代以降,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在权利的实现、自由意志的表达、利益的公正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伦理反思和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建构了道义论、目的论、德性论自然律论等伦理标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
在我们时代,科技以难以预料的势态向前发展,并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科技活动如同一场社会伦理试验,使人类伦理实践充分地显现了其所应具有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与以往的伦理问题相比较,现代科技活动所涉及的人类伦理实践的新进程,以体现科技行为的责任意识为目标,问题域向许多层面展开了全新的延伸。
1.从个人伦理延至集团伦理和集体伦理
现代科技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与产业化紧密相连的集团行为,集团中的个人的行为正当与否,已经很难简单地用针对个人行为的伦理准则来加以规范。无疑,集团伦理是由现代科技发展引发的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首要生产力的现代科技所具有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特征,决定了科技活动中分属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的行为,必须兼顾个人、集团和社会的利益,必须突出个人与集团对社会的基本责任。利益集团中的个人,担当了较以往更多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应有的职责和责任往往会发生冲突。例如,雇员对雇主的职责与他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有时会发生难以回避的矛盾。如何合理解决这些冲突,协调不同的职责和责任,就使集团伦理成为个人伦理的自然延伸。
所谓集体伦理,意指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中的个体行为既高度独立又高度相关,为此必须建构一种新型的集体伦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四海一家的情势,促使人们进一步塑造一种具有大同世界胸襟的新型集体伦理。
这种新型的集体伦理有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对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知识等)的合理与有序的利用,克服所谓“公共牧场的悲哀”;其二是充分重视个体“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如私家车的尾气排放)可能导致的累积性恶果,真正地从整个人类及自然环境的角度规范每个人的行为。新型的集体伦理将更加强调人类普遍共识基础上的共同行动,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整体的永续发展。
2.从信念伦理延至责任伦理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将伦理问题归结为某种信念体系。例如,“不应撒谎”、“对人要忠诚”等。它们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人所需履行的责任十分有限。于是,有一种将责任信念化,以简化道德教化程式的倾向。在古代中国,只要遵循所谓“五伦”,即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伦理信念间的矛盾在传统伦理中也是存在的,如“忠孝不能两全”之类的慨叹即反映了此种冲突。
但是,在科技推动下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责任意识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取代既不对前提作出反思,又不考量适用范围的伦理信念。也就是说,责任伦理不仅强调用主体的责任来论证伦理规范的合理性,而且还进一步从责任的恰当履行出发,界定具体情势中不同层面的责任的先后排序。
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的延伸,一方面,反映了科技时代伦理问题复杂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标志人类伦理反思与实践的新进步。对信念伦理的扬弃与责任伦理的开创表明,人类不再天真地认为,只要在行为中贯彻某种绝对善的信念,就可以使行为符合道德。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使人们认识到,信念伦理实际上是人们对其理论理性能力的高估,常常导致对实践理性的忽视,这种高估和忽视还进一步表现为,伦理仅成为伦理学家或哲人圣贤的伦理,具有自由意志的实践主体的选择与责任未得到应有的正视。
在科技活动的相关行为主体中,科技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人类行为的力量远远超出了实践主体的预见和评判能力。有鉴于此,科技行为更需要一种责任意识。对此,西方责任伦理学大师尤纳斯(HansJonas,~)认为应该强调“责任与谦逊”。
他指出,由于科技行为对人和大自然的长远和整体影响很难为人全面了解和预见,存在一种“责任的绝对命令”(theimperativeofresponsibility),并呼唤一种新的谦逊。所谓新的谦逊,与以往人们因为力量弱小而需保持的谦逊不同。用责任意识去衡量相关人员的行为,较以至善的信念作标准更为明确具体。
3.从自律伦理延至结构伦理
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律,事实上这是一个难以单独实现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日趋复杂,也使个人行为的影响层面多元化,后果更为深远。在此情形下,传统的以自律为目标的伦理规范体系必须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有强制力的社会化结构体系。
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加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伦理体系建构的结构化延伸的实质是,将一种负反馈机制引入伦理体系之中,迫使行为主体调整其行为,这实际上有助于行为主体的伦理自律。而且,这种结构化的体系无疑应该是一个动态与开放的体系,惟其如此方可适应情势的变化,保持其有效性。
一些人文学者或许会对伦理结构化中的“控制”思想提出异议,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伦理自律是个体的自我控制,那么结构伦理可以视为群体的自我调控,只要结构化的伦理反映的是基于该群体自由意志之上的责任和选择,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就是一个自然而非异化的过程,它显然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结果。
4.从近距离伦理延至远距离伦理
在传统社会中,伦理准则规范体系主要以直截当下为适用范围,所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故可称之为近距离伦理。科技社会中,受到有关主体的行为影响的“第三者”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交往范围,有关行为主体与“第三者”是一种以技术为中介的远距离的伦理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主体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主体间直接的近距离伦理关系随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出现了延伸。例如,在时间上,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人们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为了克服全球问题,一方面,人们正在寻求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希图构建一种普遍性伦理,另一方面,人们日渐意识到,人不仅仅对人自身有义务,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伦理关系在距离上新的延伸,带来了诸如可持续发展、动物的权利和环境的价值等许多观念上的革命,尽管有些观念尚待讨论,但它们确是科技时代主体行为能力不断拓展的必然产物。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活动的行为主体的确掌握着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影响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一个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社会,必须对如此巨大的力量作出合理的限制,使相关群体和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为此科技人员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这样一来,在科技人员与其它群体的权义关系中,科技人员既居于主导地位,又处于被监督的境地,这也给科技伦理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难题。科技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安全。所谓安全,实质上意味着“可接受的风险”,因此如何确定这种可接受的风险成为问题的焦点。
在理性的社会中,管理者(政府、组织)、执行者(科研机构、企业)和监督者(媒体、群众组织)应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才能既规避科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又促使科技进一步为人类造福。换言之,使科技人员不仅能够履行其被动性责任,还能够履行其主动性责任。这种互动机制的建构显然应列入政策性的考量之中。
不同层面的科技伦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科技成为人类社会及其环境中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因素,科技伦理所涉及的层面也因此得到不断拓展:科技共同体内的伦理问题、科技社会中人际伦理问题、科技时代文化际伦理问题、科技背景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展现了科技伦理的新向度。
1.科技共同体内的伦理问题
科技共同体作为科技行为的主体,其行为对整个社会和环境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科技共同体内的伦理关系,是依靠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家的荣誉感来维系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互动,已使得功利的因素从内外两个方面对科技共同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政治与文化价值因素也不时影响到科技共同体内成员的行为。在此背景下,更加突显了科技共同体内伦理自治的重要性。
科技共同体在科技时代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成员必须为其科技行为承担较传统社会更多的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责任要求,科技时代的科技共同体成员应该在科学的规范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的伦理原则,以人类及其环境的福祉作为他们的最高诉求;在任何势力面前都要坚持真理;不因任何的诱惑而作伪或滥用科技手段;认真地思考每一项科技活动的价值意含与可能的社会后果;审慎地进行可能具有不明确的深远影响的科技活动。
科技共同体内成员的频繁违规现象,迫使科技共同体建构起制度化、法规化、结构化的伦理体系。学术规范的确立及其运行机制的完善既导致学术规范国际化,又要求其实现本土化。不当的名利追求所导致的剽窃行为、作伪行为和社会化的伪科学活动应该是学术规范防范的重点。
此外,科技共同体内成员间的伦理问题还有许多以往受到忽视、如今重新受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