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重叠山山藏古寺,苍槎远村蔽前间。”
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塘河第一湾鸣山村。它除了有幽静古朴的景致,民俗文化也很出名。自年,鸣山村开办第一家非遗体验基地——鸣山陶院。现如今院内已有陶瓷博物馆、大师创作中心、非遗实践基地中心、游客体验中心、温州文人瓷展厅等多形态实体。鸣山村也拥有了20家挂牌非遗传承基地,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的称号。
平阳蛋画和古陶瓷相结合
给文人瓷贴上“温州”标签
鸣山陶院的创始人郑巨双是平阳近现代陶瓷开创者陈少文的第六代传人,也是温州文人瓷的创造者之一。何为温州文人瓷?其实就是将平阳蛋画和古陶瓷相结合的非遗艺术。
郑巨双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院内的古瓯窑炉,任由窑内的火光,映得他脸色泛红。看着始于土,成于火的陶瓷出炉,他便立马将其交给平阳的蛋画家,在陶瓷上作画。
且将时光轴推回到年,郑巨双第一次接触古陶瓷时,就深深爱上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山水的文人瓷。
他翻阅了不少资料,了解了“文人瓷”始于清咸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首次把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统文人画移植到瓷器上。也有人在辩证“文人瓷”时说:“于浅绛彩而言,其艺术风格确是文人画,但对于其作者来说,却是官窑职业画家。况且,他们的浅绛彩属于商品性质,跟文人以此自娱的文人画完全不同。”他越了解,越喜爱,就想着对于文人瓷的爱,不能像一片薄薄的云,只是飘过而已,于是坚定地踏上了自制文人瓷之路。
为了给文人瓷贴上“温州”的标签,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温州文人瓷”,他还跑到景德镇,向当地的师傅讨教如何做温州文人瓷。当时,景德镇的师傅不看好,觉得温州做彩釉都已很难,何况文人瓷。郑巨双并没有气馁,将目光瞄准了温州非遗,经过数次的搜寻和比较,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平阳非遗蛋画上。刚开始蛋画师很固执,认为在瓷器上作画和在蛋上作画是完全不同的,首先选用的颜料就不同,其次画法也不同。这简直就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郑巨双一边让蛋画师傅专心在瓷坯上练习作画;一边请来了景德镇的师傅,一遍又一遍调试适合制作温州文人瓷的油料。最终,在烧坏了三四十个窑、几千个杯子后成功烧制出了题有“游南雁荡”古词的瓷杯。初尝成功的他,加快了步伐,带领团队在题材选择、创意、设计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以江心屿、南雁风光为主题,又开发了陶瓷杯子、瓷板画、个性化茶具等手工制品。
“古村+非遗+文旅”
非遗文化村建设理念新
近几年,为了做大做强温州文人瓷,由郑巨双带领的鸣山陶院团队除与15位蛋画、剪纸传承人合作之外,还与中国甲骨文专家董震宇及温州知名书画家、雕刻家8人签约,成立工作室,培训青年瓷画工作者50多人就业。他还计划利用旧厂房改建成面积达平方米,总投资达万元的陶瓷文化综合体。该陶院综合体将设有陶瓷博物馆、大师创作中心、非遗实践基地中心、游客体验中心、特色陶瓷民宿中心、日用瓷器展厅、温州文人瓷展厅等多形态实体,以满足陶瓷从工艺保护到研究、创作、生产、体验、展示、购物、旅游、收藏的全部需要。
与陶瓷文化综合体相匹配的还有鸣山非遗文化一条街。这条街里的20多位主人,身份很特殊,均为剪纸、雕刻、特色糕点等20多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们每一位都是郑巨双亲自相邀,扎根于“非遗文化一条街”。
一院、一街让原本沉寂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文化村,形成了“古村+非遗+文旅”的建设新理念,有非遗产业26家、优质文创商户20多家、挂牌非遗传承基地20家,特色餐饮30多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年营业额达万元。
一种“乘法”
衍生出多种意义
郑巨双的 乘法有很多,“乘”可以是一层层的叠加,将瓯窑叠加平阳蛋画、太平钿剪纸,不断地衍生出茶具、餐具等生活用品;“乘”也可以是一种接力,将温州文人瓷传承下去。这些年,郑巨双就坚持非遗进校园,并出资支持身边从事陶瓷相关工作的年轻人进修学习。他还将鸣山陶院打造成为温州非遗实践基地,并吸引美术学院师生、书画协会会员来鸣山陶院进行设计创作。
在古色古香的鸣山村,被赋予烟火气的温州文人瓷,正安静地诉说着岁月悠悠,诉说着非遗的博大精深??而郑巨双擅长做的“乘法”,能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非遗传承队伍,既能为当地的文化标尺添加更多刻度,也能形成不可复制的鸣山文化特色,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来源:温州晚报
所有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