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是一场不进则退的持久竞逐赛。赛程越往后,越发考验城市突破创新的能力。
在《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中,成都被评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成绩背后,是这座城市改革主体的持续发力——仅两年时间,成都就已完成营商环境1.0、2.0,再到如今3.0全面深化。“刀刃向内”持续自我改革,区域如何“发力”亦是关键所在。
今日(27日),成都市成华区举行“政事茶叙”,政、企、银三方“面对面”无障碍交流在地发展的方方面面。
现场,成华区详细解读《成都市成华区实施环境优区战略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并正式公布落实举措,标志着成华区营商环境建设3.0全面启动。
一组数据足见“力度”:硬性改革任务93项、优化提升改革举措19项、创新提炼成华“48条”,《行动方案》共计项具体举措,落实到责任部门,全面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走到突破固有指标体系,进而更加切实聚焦企业生存和发展难题的‘全面深化’阶段。”
在成华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聚焦“成于中优,华在文商”工作主题,围绕“环境优区”战略,成华区从先行先试、特色创新、惠企利民三个维度,将省市部署要求、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与成华发展实际贯通起来,出炉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体系,已有持续“作战图”。
先行先试
高频词“便利度”背后的考量
成都市成华区
年是成都市“创新提能年”。这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也亟需创新升级。
在全面落实成都市3.0版政策要求基础上,成华区研究制定出台的《行动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基准点和出发点,量身定制25条改革任务,逐项分解成项具体改革措施明确到单位。
具体来看,《行动方案》重点围绕投资贸易、获得许可、要素匹配、政策支持、司法保护5个方面提升便利度,意在优化提升投资、政务、市场、人文、法治“五大环境”,增强成华区内生发展动力。
眼下,成都正面临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机遇,如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提升企业市民办事便利化水平,是实现经济圈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前提。
在此背景下,一项成华区创新推出的成渝同质化纳税服务,开启了同轨化办理成渝两地涉税服务的先行探索,推进涉税事项“一地受理、双向流转、两地办结”,助推市场要素相互流动。
今年5月以来,成都成华区携手重庆南岸区,在合作实施税收优化工程中,互认纳税人基础信息、税收资质、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率先实现了纳税咨询知识库共享。同时,两地联合打造“税企直通车”,通过线上传递资料、办理业务等措施,避免纳税人两地往返跑。
同时,成华区优化整合办事流程,拓展“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事项范围,办税等候时间缩短75%以上,业务单窗办结时间较相关标准提速近50%。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简并三分之一办税窗口,将分流出的前台窗口工作人员充实到咨询、审核团队,提升涉税业务“非接触式”办理率,“非接触式”办税比例达98%以上。
此外,成华区探索与重庆九龙坡区实行政务服务事项区域通办,已从框架合作进入实操阶段,发布《政务服务两地通办事项清单(第一批)》共计51项,线下设立成华区九龙坡区政务服务合作共建点,联合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审批结果互认。
无论是推进数字化进程还是跨区域办结,创新实施种种举措,成华都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想方设法给企业提升便利度,让企业有获得感。
特色创新
48条特色举措擦亮成华品牌
成渝双城经济圈涉税业务自助通办专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就是其聚产引人的鲜明标签。而这张标签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具辨识度的特色品牌打造。
在成华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行动方案》正是在1.0、2.0版改革既得成果基础上,精准突显成华特色的“升级版”营商环境政策体系。
一个最直观的体现是,在《行动方案》项改革措施中,48条成华特色举措占比近三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在“规定动作”之外,成华区还要通过更多的“自选动作”探索树立自身品牌标识。
比如,结合区域实际,成华区创新推出了服贷投联动投融资服务中心、“周周菁蓉汇”双创活动品牌、“成华HR联盟”线上平台、“东骄华章”计划、成渝同质化纳税服务、成华九龙坡政务服务区域通办、全民数字化作风监督评议、“”热线企业服务专席、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解决、营商环境统计评价监测体系等特色品牌。
以人才服务为例,成华区着力打造人才政策体系“2.0版”,实施“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制定《关于大力实施“东骄华章”计划建设一流人才生态区的若干政策》,通过系列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流入;推广“成华HR联盟”线上平台,开展政策宣讲、人才招引、培训提能、社群服务等工作,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培育、使用、服务新机制。
打造区域双创品牌。成华区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借势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双创资源,加快聚集区域双创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华“48条”中,成华区特别设置独立的“外国人签证办理厅”,外国人来华居留许可办理时限缩短到7个工作日,停留证件和普通签证缩短到5个工作日。
此外,成华区还以功能区为重点,为企业完善更多“就近能办”事项清单,在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东郊记忆艺术区等功能区,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向街道、社区延伸下沉。
例如,依托成都市首个产业功能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站,完善就业创业、社保医保、劳动维权等人社公共服务,立足龙潭产业功能区,辐射其他产业功能区。
成华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48条”独具成华特色的改革举措将围绕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重点针对投资贸易、获得许可、要素匹配、政策支持、司法保护5个便利度,一对一指标溯源分析成华区营商环境建设的短板与差距,拉长强项,补齐短板。
据现场得知,接下来,成华区将聚焦“周周菁蓉汇”等系列活动,搭起政、企、银等多方沟通桥梁,切实满足企业关切,以改革创新赋能成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惠企利民
以企业市民感受为“第一标尺”
成华区政务服务中心
城市、企业和人历来就是“命运共同体”,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也是便民服务的提速引擎。
在今年7月成都市企业家座谈会上,成都提出,要以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评价“第一标尺”,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满足企业需求。这也成为全市营商环境建设3.0版的一个重要发力方向。
“简单来说,1.0版就是建体系强基础,2.0版就是全面对标对表,3.0版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评价‘第一标尺’,全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前不久,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解读3.0版政策时如是表示。
在成华区的实践中,这种政策考量在诸多“惠企利民”的改革举措下落地显效,以场景化思维调动资源服务企业群众。
何为营商环境场景?对此,成华区有自己认识。“在新一轮全面深化营商环境赛道上,围绕‘市场主体需要什么,办事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设想、调研一个企业落户注册、发展壮大甚至到注销全流程的场景,真正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从企业、办事群众需要的场景出发,服务更有主体性和针对性。”成华区发言人诠释营商环境的场景思维。
在成华《行动方案》可以明显看到,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场景而进行的全面优化服务。
例如,在项目招引、企业注册开办之际,成华区着力提升项目服务效能,编制产业发展机会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银合作”,将银行开户、公积金开户纳入企业开办全流程办理;依托“蓉易办”平台及多端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具有成华特色的手机勘验app、自助申报、自助打证等个性化服务。
又例如,在企业投运发展、做大做强所需要素场景时,成华区对土地、楼宇载体、电力通讯、专业人才、融资资本等多方面要素具有针对性服务;同时按照企业发展程度,对“双创”企业、新经济企业,均设有“周周菁蓉汇”专场活动,不定期举行系列专场活动,帮助搭建融资对接专场、产品路演专场等全方位服务。
此外,成华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行动方案》提出设置热线企业服务专席,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开展企业诉求大数据分析应用,率先开发企业诉求平台智能化派单,实现数据标签化管理、监测预警、风险预测等功能;实施全民数字化作风监督评议,加强“精准监督”“大数据智慧监督”,推行作风监督评议。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才能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成华区作为四川省全面依法治县(市、区)示范试点,在本次《行政方案》中,特别从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法治保障等方面,着力营造公开透明更有保障的法治环境。
成华区政务服务中心
10月中旬,结合成华区新实际、新变化,成华区正式出台《成华区关于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11月上旬,《成都市成华区实施环境优区战略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便捷完善的基础环境、法盛人和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亲清和谐的政商环境、简明有效的政策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成华区围绕新经济、直播电商、人才服务等专项领域,正在完善出台更精细、更针对性专项政策引导,助力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提升。
紧扣“环境优区”战略,成华区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强化政策、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将营商环境作为企业、项目乃至产业链生态圈发展的要素,融合形成发展新生态,打造创新创业的要素高地、生活高地和成本洼地。
文
程晓玲苏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