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西安南门外盘道,机动车正在等待行人通过斑马线。(资料图片)窦翊明摄
西安街头斑马线和停车线间喷涂着“车让人”字样张佳摄
“车让人”是一个城市的风度和修养,斑马线上的交通安全则是文明程度的标尺。自年西安倡导“车让人”以来,从斑马线后退5米的停车线,到自觉等待行人通过的各种车,这些都是西安街头盛开的文明之花。
停车线后退5米礼让斑马线
“进”和“退”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西安,“退”在马路上却代表着文明的“进”。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很多第一次来西安的外地游客发现,这个城市的任何一处,只要看到有行人过街,陕A牌照的车就会自觉停下,等行人通过再启动。这里的斑马线和停车线与其他城市也不太一样,好像距离有点远。
确实有点远,比其他城市远5米。年,西安交警全国首创停车线后退5米,礼让斑马线。做出“退”的决定,是因为西安交警在研究行人过街安全问题中发现了一个情况——司机愿意让行,但停车线与斑马线之间距离较近,导致刹车距离不够或行车视线受阻,发现行人时已经为时已晚,最终造成车辆、行人冲突的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安交警创新式地让斑马线旁的停车线后退5米。一方面,消除行车视距安全隐患,让司机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距离提前做好减速准备;另一方面,让行人第一时间做出车辆是否已停车的判断,并快速通过斑马线。
截至目前,西安交警除了完成停车线后退工作,还在停车线附近喷涂了“车让人”字样,提醒司机文明礼让,这项优化措施在全国也是首创。相较于长长的马路,这短短的5米,不仅增加了机动车行车视距和可视性,保证行人安全通行,又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而且让斑马线前的文明标尺清晰明了。
公交车出租车“车让人”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输的交通主力,为了让公交司机在“车让人”的号召中率先垂范,市公交总公司在全体驾驶员中推出“车让人”标准。
“5”是公交车在距离路口或斑马线50米处,观察并减速;“3”是距离30米处,提前减速;“2”是距离20米处,车速减到15公里/小时;“1”是距离10米处,当前方有行人通过时,驾驶员必须停车让行。
前不久,来自成都的游客陈女士带着母亲去西安城墙参观,过斑马线时从北边来了一辆公交车,陈女士扶着母亲下意识后退,可她退到路边才看到公交车竟然停下了,驾驶室里的司机一直摆手示意她通过。她扶着母亲“受宠若惊”地走过斑马线后发现,后面还有3辆公交车依次停下。“就为了我和我妈两个人,好几辆车子停下等我,真是又感动又不好意思。”这个细节,给陈女士的西安之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11日下午,西安城墙金甲武士化身“文明使者”,走上街头宣传“车让人·人守规”文明出行理念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外地网友称赞西安“没有对比没有伤害,真的是让我太爱了”“旅游回来我已被西安的‘车让人’惯坏了”……
相比外地人的频繁点赞,西安人说起“车让人”已经司空见惯。从公交车、出租车带头礼让,到私家车自觉加入,斑马线上的文明与风度不仅是西安“城市文明”的标签,还是公认的发展软实力。推行“车让人”以来,文明交通行为已经成为西安市民的一种出行习惯。
“车让人·人守规”共创文明好秩序
“我因为‘车让人’还闹过一次笑话,有次我在路边打车,路过的每一辆公交车都在我面前停下来等我过马路,后来我尴尬地小跑着过去了。”市民孙先生说。
孙先生的朋友刘鹏说:“每次遇到车让我,我都是小跑着过马路。车让人是车尊重人,人也得给车尊重,快速通过斑马线,也能为车辆通行节省时间。”
小学三年级学生乐乐,每次在斑马线上遇到让他的车,都会竖起大拇指给司机点赞,这个习惯从年他还上幼儿园时开始,一直保持至今。他说:“车辆礼让行人应该点赞呀,他们做得好就得表扬。”
一位曾因不礼让行人被查处过的驾驶员说:“车不让人一次扣3分罚元,我想交管部门之所以重罚,目的应该是督促驾驶员养成良好的文明行车习惯。”
他不否认有些驾驶员主动礼让是出于忌惮处罚,但他也表示,刚开始有可能是忌惮监控,可时间长了礼让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现在每当过斑马线或者路口时,他都会习惯性提前减油收速,哪怕是在没有监控的路口。每当在网络上看到西安“车让人”的行为被表扬,以及自己礼让后,行人点头致意或竖起拇指的时候,他都会为自己礼让行人的做法感到自豪。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交警各大队每年累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公共场所……宣传“车让人·人守规”活动数百场次。此外,他们还不断加大车不让人违法行为查处和曝光力度,让更多的机动车驾驶员从被动变为主动,让越来越多的行人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很多在一线执勤的西安交警都看到过车让人后,行人跑步过马路的情景。他们表示,在不设红绿灯的斑马线,绝大多数的司机都能主动礼让行人,而行人也会加快脚步迅速通行。
有网友评价:“在车与人的相互尊重中,西安这几年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张佳
作者/来源:华商网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