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张永刚,也可以叫我思思

枯燥的原理文字

课堂上沉闷无力的氛围

是大多数人对马原课的印象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老师

在马原课上获得了满堂喝彩

“大家好,我叫张永刚,很多同学在路上遇到我的时候会喊我茅老师、蒋老师,还有同学喊我‘马老师’,不如这样,下次你们遇到我的时候叫我‘思思’(教授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老师)吧,还好听些。”课堂上,张永刚一开始就展现了他诙谐幽默的教学风格。

“上课,于我是一种绽放”

“风趣幽默又不失马原这门课应有的深度”,这是学生对张永刚马原课堂的普遍的评价。旁人认为枯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张永刚的讲述下转换成了浅显有趣的故事,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活的课堂”,便是张永刚的教学特点。

“活”是有原因的。本科时,公共政治课老师董强“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深深触动了张永刚,“董老师激发了我的哲学兴趣,那也是我对情境教育法的初步感知。”张永刚回忆,哲学的学习就恰似爬山,由易入难,只有到山顶后蓦然回首,才能感受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带着老师的情境引导产生的感触,张永刚在平时作业《寻找灯火阑珊处》中阐述哲学学习的过程。“当时老师给了我分”,这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指引。

除了恩师外,张永刚一直想感谢的,是学生。最初,张永刚教的是近代史,为了让学生拓展视野,他上课时旁征博引、拓展延伸,力求历史的深度。而得到的反馈却是学生认为课堂枯燥古板,甚至难以认真听下去。因此,惯于从主观找因的张永刚开始调整教学思路,尝试用有趣的例子、通俗的语言来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反馈让我找到了那条相对正确的路,一个眼神、作业都是对我的肯定。所谓‘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是一起成长的”。最终,张永刚在课堂中把自己塑造成“会讲故事的人”,尽量摆脱“教条”知识传递者的刻板身份。

恰如麦金太尔“理论叙事”的观念,张永刚在教学上不断探索,改进,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调整教学方法。他用激情点燃课堂,让自己、让知识在课堂上得到完美绽放。

“工作,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讲台上绽放自如的张永刚,在登上讲台之前却有一段艰难的岁月。在与张永刚的谈话中,他传达得最多的就是“我始终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对于张永刚而言,没有办法和身边环境和解是小时候最大的挣扎。

幼年在老家山东德州市艰辛的务农生活让他早早地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对他而言,只有读书才能找到突破周边环境的出口。然而,当去往学校的同行者越来越少,当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他不得不辍学打工。

忆起打工的往事,张永刚感叹到:“厂子里没有意义的工作,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因为特别想改变,因为不甘向命运轻易低头,几经周折后,他又重新踏上求学之路。读完本科的他,毕业后在一所本科院校当辅导员。以为生活可以就此和解,但环境又给张永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不想把学生当做机器,当做被管理者来看待。”张永刚直言自己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却几经犹豫,不能决断是否离开。

那年,正是“快乐男生”热播的时候,陈楚生等人的事迹让张永刚备受触动。他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他对自己说:“张永刚,再去闯闯吧。”于是他再次辞职,参加考研,寻找自己的希望。最终,张永刚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后在中山大学读博。

对张永刚来说,从事一份能看到希望的工作,才是极具诱惑力的事情。而教师,正是这样的一份工作。“中学的时候我便对老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有希望的职业。”对教师的兴趣,再加上“人越多,表现越好”的独特个性,张永刚博士毕业后最终选择了回华师当一名大学老师。对他而言,讲台,那儿才是真正的舞台。

“我心中的马克思,是活着的”

中大读博毕业后,张永刚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去华师教书的机会。作为一名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老师,张永刚极其不喜欢学生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每当看到图书馆中吃力地磕磕巴巴地背诵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生时,他都哭笑不得。他心中的马克思,不是迫使学生沦陷在教条主义中的独裁者,而是一个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活生生的人物。

“立足于当下的时代重新理解马克思,而不是只学习他们的结论,将其变成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张永刚希望马原课堂上的学生真正能学到的。于他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大于结论。也正因为如此,张永刚能将枯燥的马原课堂变成学生最喜欢的课堂。这其中的转变,除了因为张永刚有趣的教学风格的影响之外,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也使学生受益匪浅。“张老师的课堂上其实是有很多干货的。”他的一位学生说到。

“带领学生去理解‘活的马克思’,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到。”张永刚坦言。尽管执教多年,他也未敢说自己理解透了马克思。因此在教学中,张永刚提倡科林伍德原则,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思想家的思想脉络中,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思考问题。尽量让学生“回到马克思”,身处马克思的时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活的马克思”,这是张永刚一直致力的事情。

教师,是带有神圣感的职业

无论是风趣的教学风格,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见解,张永刚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怀着崇高的神圣感。也正因为如此,他于年获得最受学生喜爱的公共课老师第2名、年获最受学生喜爱的公共课老师第1名,获得了“最师”的称号。

“我把‘最师’看得很重,很高”,俗语说“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感动之余,压力随之而来。生怕辜负大家,生怕自己懈怠,失去热情。生怕自己固守眼前,不思进取。他思考自己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在课程结束后又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以后要如何做才能够真正“配享”这份信任,不辜负学生的鼓励。

张永刚给自己定位一直是“亦师亦友”,既要有为人师的标尺,又要能够给学生朋友般的关怀、帮助。校学生会收集获奖评价,学生的反馈是“像爸爸一样”,既有“刚哥”活力又有父亲的温暖和用心。多年教学中,最欣慰自豪的也是自己当初说的一些话能够成为学生在困境中铭记的箴言,“每次看他们发来的邮件,都很惊讶他们把我当时说过的话记得那么清楚”,那是一种为人师者为人引路的自豪和神圣感。

对于雅斯贝尔斯提到的“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他深表赞同。一位唤醒者除了上面提到的“会讲故事”,同样还应该是一个心灵启发者。告别说教,摆脱固有模式,如同苏格拉底倡导的“精神助产术”,让学生真正参与起来,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答案。也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张永刚身上闪烁着“为人师表”的灵魂,对于现在的教学,他也在探索着一条改变之路,找寻一个突破口,在内容、方法、手段上提升。以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姿态来面对学生,警惕体系陈旧、职业倦怠等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一个真正的老师”,做好一位唤醒者。

#往期精彩回顾#

唔该嗮!华师无惧“山竹”,只因我们有你

风已起!华师人严阵以待,防御台风“山竹”

华师菜鸟驿站运行一个月,你是赞还是弹?

百名新人入职华师,这份仪式感不能少!

军训开始啦!华师满园尽是阳刚绿

采写丨梁明媚林怡婷卢逸臻

摄影丨蔡冬丽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林怡婷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杨柳青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投稿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