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不止游戏第期,我是乔伊。
在很多电影和游戏中,在面对敌人坦克、直升机,甚至怪物和外星人时,能见到主角或者士兵们掏出一枚肩射筒式武器,发射一枚弹体进行反击。
对,大家能看我说的很模糊,并没有直接说:“这名士兵使用火箭筒来反击。”
因为“火箭筒”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坑,也让不少人陷入一种误区。所以在本期节目开始之前,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大家较为熟悉的RPG是什么类型武器?
二战德军使用的“铁拳”是什么类型的武器?
打直升机等空中目标使用的“毒刺”是什么类型的武器?
现代战争中的“标枪”是什么类型的武器?
如果你在以上四个武器中,答出一个是“火箭筒”,那就错了!这四个都不是火箭筒。
所以这期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你们在很多游戏和电影中看到的这些肩射筒式武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不少人的直观思维中,把那种一根大粗管子,扛在肩上发射的武器统称为火箭筒。
却忽略了一种与它类似的武器——无后坐力炮。甚至把便携式导弹,也当成了火箭筒。
由于这三类武器外观和使用方式看起来差不多,所以经常被人搞混。这期我先给大家讲一讲到底哪些是真正的火箭筒,哪些是无后坐力炮。下期我们再给大家讲便携式导弹。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载具武器,当然反人员和拆建筑也可以。
火箭筒主要发射的是火箭破甲弹、榴弹等各类火箭弹。
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稳定装置三部分组成。由于每一发火箭弹,都有独力推进的火箭发动机,从理论上来说,即便没有发射筒,把火箭弹放在地上,也可以让其发射自行飞行。
再给大家说的简单点,火箭筒筒子的作用,只是给弹头一个指向性的发射方向而已。
而无后坐力炮为什么会无后坐力,我给大家讲的通俗点。正常的火炮,枪械等武器尾部是密封的。击发弹体后,弹头从前面射出,但由于武器的尾部算是封闭的,弹头的反向作用力会有一部分留在武器的发射管中,推动枪机后退形成后坐力。
那无后坐力炮就很实在了,我就不搞成密封的,整个发射管都是一根通管。你前面射出去的力,从后面直接喷出。一前一后一起释放能量,两个反向后坐力便互相抵消了,这就是无后坐力炮的原理。
当然了,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火箭筒也具备的无后坐力炮的特性,所以也可以算作“无后坐力武器”。
讲完了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发展历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各国的作战方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性能、火炮口径和装甲厚度都有了明显提升。
各国都开始想方设法的对付这些铁皮怪物,利用炸药包,反坦克地雷等等方式对抗坦克,这些手段让步兵在面对装甲单位时,终于有了一丝还手之力,不用再立马撒丫子跑了。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利用“聚能装药”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杀伤装甲单位那层厚厚的铁皮。
聚能装药又叫锥形装药,就是将高爆炸药制成一个内凹形状,带凹槽的炸药引爆后,在凹槽轴线上会出现一股高速、高压强的爆炸产物流,可以将范围内的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汇聚起来。把弹药的金属外壳,锻造成温度极高的金属流体,从而冲破装甲,杀伤内部。
聚能装药的设计被当时的美军应用到了手榴弹上,不过这玩意儿重达1.6公斤,不仅让士兵很难用手去投掷,也没法装到枪口上用枪榴弹的方式发射。
后来他们转念一想,那能不能找个什么玩意,用火箭动力的方式发射出去,不就可以兼顾威力和射程了吗。
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陆军上校莱斯利.斯金纳和中尉爱德华.乌赫尔,共同设计出了世界上 支实战中使用的火箭筒—M1火箭筒。
M1火箭筒使用的是60.07毫米火箭弹,火箭弹头内装有1.6磅(0.kg)的高能炸药。筒身由一个金属发射管、木制枪托和手柄组成。因为其外形和一种名为“巴祖卡”的乐器十分相像,所以又被美国大兵们戏称为“巴祖卡火箭筒”(Bazooka)。
早期的巴祖卡火箭筒虽然有着不错的杀伤能力,但毕竟是 个实战用的火箭筒,精度可靠性等还需要调整,后来做出了多次改进,并研发出了M1A1、M9等多种型号。
巴祖卡研制成功后,很快就投入了战场使用。在几十年间,它随美军活跃于二战、 ,甚至在越战早期都有使用,之后才被美军的M72火箭筒所代替。
巴祖卡也成为了火箭筒的代名词,不少国家都是基于此设计,纷纷研发出了各自的单兵反坦克武器。
例如我们在《战地》和《使命召唤14》等二战题材的游戏中,经常见到的“坦克杀手”火箭筒(Ranzerschreck)。
这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北非缴获了部分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
经过德军的一番把玩,发现这玩意确实比我们的反坦克武器要好用不少。而且就是一个铁筒子和火箭弹,生产起来也比较方便。
只不过你们美国人整的也太保守了,60毫米哪够用啊。于是经过德国工程师们的一番魔改和加大力度,由此诞生了88毫米口径的坦克杀手火箭筒。
坦克杀手从年开始,在德军中装备使用。虽然相较于巴祖卡,它的威力和有效射程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有个东西是大家在电影和游戏中无法直观感受到的,那就是火箭弹发射后的尾焰,很容易烧伤射手脸部。弄得当时的士兵在使用时,还必须得带着防毒面具和防护服,很不方便。
军方发现这个问题后想了想,很快就给出了解决方案——加块金属挡板,生产出了改良版的RPzB54型号。因此大家现在知道了吧,这火箭筒的挡板,不是专门给射手瞄准时挡子弹用的,而是防止尾焰烧脸的。
不过它依然凭借其外形和名号,成为了二战时期德国单兵反坦克武器的经典,也成为了此类型电影和游戏重点刻画的对象。
甚至在有些地区,德军还研制装备了更为有意思的武器,(Paketenwerfer)43型“洋娃娃”火箭筒。对的,这看起来像一门炮,实际上是火箭筒。射程在米,大约有毫米破甲厚度。
但火箭筒就是突出一个单兵抗着,能打能跑的优势。整成一门炮的样子还不如真就造一门炮。因此“洋娃娃”只有少量装备使用。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开始注重单兵火力的提升,各类单兵反坦克武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除了早期那种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筒,还出现了一次性火箭筒,这类火箭筒通常是由塑料,铝 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弹头普遍预装进发射筒。
例如前面提到的M72火箭筒,越战和中东战争使用的非常多, 特点就是重量轻(2.5kg左右),体积小,一名士兵甚至能一次背两支。使用的时候往后一抽,标尺一抬就可以发射。炸坦克炸建筑甚至炸步兵都非常有效。用完就丢,越打越灵活。
M72火箭筒后来又被另一支一次性火箭筒所取代,那便是大家在《使命召唤》、《战地》中见到的AT4火箭筒。
AT4是瑞典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的一款反坦克火箭筒。
前面我给大家说过,如今也有很多火箭筒,都具备了无后座力武器的特点。
像AT4在设计之初,就结合了很多无后坐力武器的概念。使得弹药向前的惯性,可以和后方喷出的推进气体能达到平衡,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后坐力。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因为后坐力较小的原因,AT4有能力装填更大规格的弹药。
但这种无后坐力设计的痛点同样显而易见。那就是在开火时,AT4的屁股后面会产生一块很大的”后焰区“。
这块后焰区,导致万一一个不小心使用不当,或者队友站在后面,就很容易被后焰烧伤。甚至哪怕后面没有人,但靠近墙体或者其他建筑物,火焰在接触墙壁后,还会回扑到使用者身上。烧的你嗷嗷叫,位置也顺便给敌人暴露了。
所以后面为了应对多种作战环境,又设计出了一个AT4-CS版本(ConfinedSpace)。
这个密闭空间版,是利用AT4后方排出的盐水来中和后焰,可以让士兵在城市战,或者建筑物较多的作战环境中使用。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就订购了大批AT4-CS版,用来打一些小型装甲车和防御工事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无后坐力炮,其实光听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它是属于火炮的一种,说简单点,也就是后坐力较小的火炮。
之所以大家会把它和火箭筒搞混,主要是因为那些单兵便携式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外观使用方式都较为相似。
但其实大部分无后坐力炮为了寻求稳定的效果,还是会选择架个三脚架,或者安装在各种军用载具上使用。
而且我们通过演示视频也能看出来,口径较大的无后坐力炮,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后坐力。像这款仍在服役的,M40无后坐力炮,有着毫米的口径。这玩意不要是说什么后焰区了,后面都可以叫火焰山了。所以这俩老哥在开火演示时,都得远远地躲到一旁。
单兵便携式无后坐力炮,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铁拳了(Panzerfaust)。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称它为铁拳火箭筒,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叫做铁拳无后坐力炮。
原因也很简单,铁拳的弹药是没有火箭发动机的,它是依靠筒身里面的炸药作为推进药。所以它在没有筒身的情况下,并不能自行发射,当然就不能算作火箭筒了。
二战爆发初期,面对盟军的装甲部队,德军缺乏有效的单兵反装甲武器。特别是在战况越发焦灼后,对于这种武器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所以德国开始着手研发单兵反装甲武器,直到年才基本定型。早期的30式铁拳,筒身由廉价的钢材制成,长约一米,内部会装有少量的黑火药作为发射药。
筒身上方装有简单的瞄准表尺,和发射装置。但因为没有星,只能利用弹头的轮廓来进行瞄准,所以和我们打游戏的时候差不多,只能凭感觉行事,基本上近距离偷袭敌人坦克时使用的较多。
从年铁拳和坦克杀手一起,开始在德军中服役。铁拳也是世界上 款一次性的反坦克武器,可以用完就甩,所以相较于坦克杀手,便携性就要强得多了。
而且造价低廉、易于操作的特性,让它更加适合大规模装备。铁拳不光德国人用的很起劲,他们还大量卖给了芬兰人,甚至战场上,不少盟军士兵捡到了都用的不亦乐乎。
当然了,铁拳也有很致命的缺点,那便是射程和命中率较为差劲,再加上无后坐力炮 的尾烟,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
虽然铁拳在此后也有不断推出改良版,但还是为时已晚。战争末期,由于缺乏可用的武器,铁拳被大量配发给了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不少纳粹官兵还嘲讽的对他们说,空的发射筒可以让你们在肉搏时,当棍子使用。
很显然,当棍子使的铁拳,自然是干不过盟军的坦克了。战争结束后,铁拳随纳粹德国一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的设计思路,却给之后的此类武器提供了灵感方向。
《战地V》的玩家都知道游戏里,还有一个“防空铁拳”(Fliegerfaust)。
二战末期,面临盟军飞机对本土的轰炸,纳粹德国开始着手研发防空火箭筒。考虑到飞机的距离和机动性,德国人也不跟你搞什么命中率、提前量了,直接简单粗暴,靠数量取胜。
所以 量产型的防空铁拳,被设计成了一个多筒火箭弹发射器。共有九个发射筒,尾部的装弹结构有点类似于转轮 的圆盘,每个管子里都装有一枚20毫米火箭弹,可以做到一秒九发真男人。
防空铁拳从年1月开始生产,原本打算先生产个1万支防空铁拳和万枚火箭弹。但当时纳粹德国,帝国的美梦都进入片尾曲了,所以直到 ,也只生产出了80支防空铁拳。
而且在短暂的实战亮相中,德军士兵发现这玩意的射程低的离谱,就算面对盟军那些低空轰炸的战斗机也很难扫下来。所以在柏林战役中,防空铁拳就基本没用来打过飞机,反倒是直接对着苏军射还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讲一下在众多电影和游戏中,出镜率 的武器之一RPG-7。不少人难以理解,为什么RPG不是火箭筒,而是无后坐力炮?
RPG-7是上世纪60年代,苏联在RPG-2的基础上改进的新型反坦克武器。
RPG-2纯靠火药作为发射药,使得RPG-2的威力和射程都十分有限,有效射程仅为m左右。而RPG-7相较于RPG-2 的区别,便增加了火箭发动机,因此稳定性和射程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RPG-2算是无后坐力炮大家还可以理解,那为什么RPG-7的火箭弹带有火箭发动机,却还算是无后坐力炮呢。
这是因为RPG-7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武器,也可以说是最像火箭筒的无后坐力炮。它的弹头靠的是筒内炸药的推动而发射的,而火箭弹携带的火箭发动机,是在离开发射筒后一段距离才开始点火工作的。也就是说,火箭发动机只是起到稳定和增程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发射的作用。所以从发射原理上来说,RPG-7算作无后坐力炮。
因此PRG-7严格叫法为:“火箭增程式无后坐力炮”。RPG-7的发射筒采用了 钢材,减轻了整体重量的同时增加了火箭发射机,有效射程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而且不同于一次性发射器,RPG可以反复装填,在弹药的选择上也更加灵活。比如在进行人员杀伤时,就可以选择破片多,杀伤范围更大的OG-7V弹,在打击装甲单位时,就可以选择穿透能力更强的PG-7VL破甲弹。
RPG-7从年起,一直服役至今。六十年来,几乎参与了世界各大洲的所有冲突。目前仍有40多个国家还在继续使用,并产生了许多变种型号,也如AK枪械一样,成为了游戏和电影中最常见的武器道具之一。
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下期我们将讲述便携式导弹,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