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其实时间并不存在,那人变老是跟

时间是什么?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是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在我们的感受中,流逝的时光决不可能再返回,时间只会跑向未来,像涓涓逝去的流水,又像离弦而去的飞箭。时间是我们区分过去与未来的尺度,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像天使也像魔鬼,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让生命走向衰亡。

Tips: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在牛顿的物理学中将时间定义为绝对的,由过去向未来,决不返航的单一箭头,但是在随着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对这个答案产生了质疑,甚至于对时间是否存在也有所猜疑认为是记忆所造成的假象。那么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记忆编织的假象?人变老也和记忆有关吗?重重迷雾之下,真相究竟如何,请看下文。

时间是什么?

时间,作为现代基本物理学七个基本量之一,是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持续性以及顺序性的表现。在生活中时间是单一流动的、不可逆转的,生、老、病、死皆是时间的威力造成。凡人终有一死,时间正是执行“死刑”的侩子手。许多哲学家认为时间并不存在,只是人为划分的尺度,用以区分过去与未来,莱布尼茨与康德正是其中佼佼者。

Tips: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他们认为时间是一种诡计,是不存在任何维度,也不是任何会“流动”的实存物,时间只是一种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间和数可以让人类对事件进行排序和比较。但是另一些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时间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维度正是时间构成了春秋之变、岁月轮转,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Tips:维度Dimension,又称为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0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

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哲人找寻时间的真理,以求见到长生的神迹。远古时代社会虽然生产力低下,但不妨碍先人们展现璀璨的智慧。当时的人们虽然还不明白一天为何会有昼夜之分,光线为何有明暗之别,但聪慧的古人已经开始运用现象来分割、确立时间。最早确立时间的是,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苏美尔人,他们依据太阳的变换,确立了时间的间隔,将一天分作昼夜。这在古埃及人手中发扬,他们建立起高大的石柱,追逐阳光,刻画时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晷最初的模样。

Tips: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苏美尔人建立了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者,世界已知最早的文明。

我国古代人民尤擅观星,因此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从神秘高远的星河而来,天文志上将时间或时辰分成12个时辰,并以天干地支中地支来命名。以夜半时分为子时,也就是一天的起点。为了更好地计时,西周时期诞生了滴漏,汉代则将其改良并建造了圭表,即日晷共同确定时间的走向。北宋时期,时间划分更为精细,将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并且还诞生了关于时间的职业如更夫、巡逻队等等。

Tips: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这是古人对时间的实际运用,那么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怎么定义时间的呢?在古代,时间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分开的。《说文解字》载:“时,四季也。”,指春夏秋冬四季,引申为岁月日刻之用。间,隙也,简单来说就是门缝。古人研究的问题是宏观的、粗旷的,所以人们更多的针对的是时问题,看见的是时间带来的岁月的流逝、万物凋零,故而有“时不可及,日不可留”、“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一直到后来,为了研究快速的、瞬时的对象才引入了更小的“间”这个概念把时间细分。

Tips: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

西方世界,虽然对时间的理解十分久远,但是由于长期笼罩在教会的阴影之中,凡人不得违背神灵,时间这样属于神灵的权柄更是不得沾染,因此在文艺复兴之前,都没有人讨论时间到底是什么。直到17世纪,牛顿站在诸多巨人的肩膀上,建立了划时代的物理体系,西方世界从此掀开了思想的革命。牛顿在他的经典力学中,时间成为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标量。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中,牛顿提出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两个概念。但却并没有定义绝对时间,只是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其本身及性质都在均匀的流动,不受任何外在的东西的干扰。由于时间和空间都是有感官来感受,因此会产生偏见,为了避免这种偏见,将时间分为绝对和相对的,真实与貌似的。在人事方面,不能用绝对的触及运动而用相对的。

Tips: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换而言之,我们感觉到的时间都是依据四季流转而感受到的相对的时间,我们不能脱离外物而直接感受到绝对的时间。这说明了时间的一维性,时间是一把尺子,规定了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同时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续的期间以及事件之间和间隔长短(时间段)。间接指出时间的本质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但是在一些物理公式中时间又是相对的,能够往前也能往后,这就令人费解了。

时间并不存在?

因为牛顿物理体系中关于时间的这种矛盾,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思想界和物理学界开始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时间的研究中。

Tips: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其实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完全没办法来区分过去和未来的运动,例如:钟摆效应和地球公转之类的周期运动。这是因为它们总是在同一方向做重复运动,如果将这种运动录下来,即使是倒放也不会失去什么区别和不同的感受。然而,若是长时间观察这个运动,就会发现不同的情况,比如:钟摆会因为空气的阻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渐渐停止运动,变为静止。处于静止状态的钟表自然不会摆动。就行星的公转而言也是如此,只要长时间观察,就能发现过去与未来的状态差别。因此人们从自然界的现象出发,感受到时间是从过去流向未来。

Tips:钟摆效应PendulumEffect,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描述人类情绪的高低摆荡现象。

但在物理世界的法则中,时间似乎是可以倒流的,比如我们拍摄下将一杯水倒出,而后又将水倒进杯中,之后无论是正着看还是倒着看,水分子都是运动着的,那么运动方向的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就不会存在。除了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外,重力法则、电磁效应等物理法则都无法解释过去与未来之分。也就是说时间是不会流动的。但这有违常理,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不过许多物理法则却又证实了这种结果。直到19世纪人们才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数学人们将时间的运动方向,解释为有很大概率往一个方向走。

Tips: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induction,现象是指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此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动势。

19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名熵增定律出世,形象的解释时间的存在和方向性。熵增定律,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朝着更混乱的方向行进,熵就是混乱的程度。后来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将其扩展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总是从概率小的状态向概率大的状态变化,从有序到无序变化,因此系统总是向着大概率的熵增变化。也就是说时间向前流动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时间还是有可能倒流。

Tips: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Bortz,;Roth,)。熵越高的系统就越难精确描述其微观状态。

而19世纪末期的物理学天才爱因斯坦则这样解释时间,他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连的,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时空,颠覆了牛顿的时间观。在相对论中,时空是构成宇宙的重要基石,将我们所在的空间提升一个维度,从三维变为四维。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由观察者决定的,比如说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时间流速比地球更慢,即钟慢效应(时间膨胀)。

Tips:四维,即指四个维度,是一个空间概念。物理学中以维度来形容时空坐标的数目,四维即四个维度,它是由无数个三维组成的,而三维是由无数个二维组成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当运动物体移动的速度越快,时间的流速就越慢,当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约慢13%。这证明了时间是一种因人而异的现象。所以有人就以爱因斯坦的:“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错觉”,说时间并不存在,实际上这是曲解了爱因斯坦的话。他所表达的是,时间在物理学中是以一个未知的逻辑运转,人们并不能在物理学中发现这个“透明的时间小偷”是什么,因此以幻觉比喻。时间并不是不存在,在客观世界里时间仍然主宰着世界的发展,昼夜的更替。

Tips: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不过,有的科学家却从另一个角度,心理学来解释时间的存在是一种记忆的欺骗,那么他们是如何谈论时间与记忆的呢?

记忆欺骗了我们

有一句话叫做明天和未来你永远不知道那一个先来,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时间会流向那个支流。曾经有科学家提问:新生的婴儿也能意识到时间是从过去流向未来的吗?但随着他逐渐长大,意识到时间在无形中消磨着他的青春。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在愉快玩耍时,时间总是溜得飞快,而遇到悲伤时,时间就像裹脚布又臭又长,难以消磨。关于这种意识中的时间箭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心理学家将这种状态命名为“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人们总是通过草木枯荣、四季变换这种度量时间的媒介来感知时间。

Tips: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等。

而感知来源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器官传递到大脑的神经中枢形成,这些积累形成记忆。霍曼凯纳将人的大脑比作一台电脑,记忆随着人的长大,无数的信息会储存在记忆中,记忆的量随着成长而增多。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人们随着成长逐渐意识到时间内,并将记忆较模糊、数量少的方向归结为过去,而将记忆清晰数量多的方向归为未来。为了增加记忆数量,大脑还必须充电,也就是摄取更多的食物保障运行。

Tips: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进食的饥饿感成为一种时间信号,皮肤的老化亦是如此。变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记忆有关,因为在这个层面记忆成为时间的标尺。

结语

时间也许在物理法则中,并不表现出倾向性,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最要的标量。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生老病死都是时间存在的意义。时间使我们产生紧张感,鞭策着我们向更高、更强、更远的未来前进。假设时间不存在,就没有四季轮转,岁月变迁,朝代更迭,人类又如何发展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