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作者:李志涛文字编辑:湫葵
时间好快,转瞬间,岁月的年轮已走过半个世纪了。年底到年初来到长江航道上,当时才20岁出头的我,已经成为年近8旬的老人了。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50多年前的长江航道,完全处于天然状态。航道部门的主要工作只有少数航标和少量的测量任务。在上游、中游,稀稀拉拉的标志,运输船舶无法夜航。下游有少量航标,标志漆色、灯光难以区别,船舶凭驾驶人员的经验航行。航标数量稀少,全线约有座,发光标志约有座。除下游少数灯标以外,全部使用煤油标灯。灯光亮度及质量均无可靠保障。
航道治理方面,除川江历史上极个别的小型筑坝、炸礁工程以外,没有任何整治或疏浚工程。
航道机构只有武汉、南京、重庆的江务部门以及下属几个直辖的航标补给船和少量机艇、帆艇,枯水期负责维护几处浅水道,涨水后又撤回驻地。
在枯水出浅的航道上,由于没有疏浚工具和措施,运输船舶航行只靠自然水深,有多少水,走多大的船。
当时,长江全线仅有工作船6艘、大木船4艘、机艇12艘,帆艇11艘。员工千余人。
如今的长江航道。
管理机构发展为具有航道整治、疏浚、测量、航标、打捞和科研设计等能力的大型事业单位。下辖6个航道局及4个航道工程局。全线共设17个航道处(段),个航道站。常年设标余座。
在维护手段及船艇工具上,现拥有各种类型的工作船艇和工程船舶艘。
在航道建设上,实现了川江航道整治,完成了航标改革,实现了航标电气化、自动化,开创了上下水全面夜航。
航道尺度维护方面,实现了机械性疏浚,全线航道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深保证率明显提高。
航道职工人数达人,人员中技术专业余人。
航道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和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长江沿线的万余名长江航道人不分寒冬酷暑,风霜雨雪,夜以继日,兢兢业业,通过设标,探测水深,疏浚整治航道等手段和措施维护保养航道,保证了运输船舶的昼夜安全航行。
航道事业的发展,首先是由于上级党政的领导和支持,其次是全线航道职工的积极努力,克服困难,战天斗水而取得的成果。作为万余名长江航道人之一的我,除了年复一年,平平淡淡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以外,50多年里我曾经历过的能够在记忆里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项:
川江测量
全国解放初期,成渝铁路尚未建成,川江成为四川省通往全国各地的唯一通道。“川粮东运”,支援成渝铁路建设,沿海物资和产品进入四川,均有赖于川江航运。但川江向来没有像样的航道图。交通部决定施测,并以部及长航为主组织了“川江测量委员会”(简称川测会)。委员会下辖6个测量队。因当时航道部门技术力量不足,故从上海海务处、广州海务处各抽调了3人,武汉交通学院应届毕业生14人,同长江航道内部30余人,共50余人。
测量工作从年元月份开始。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整个测量工作因陋就简,没有宿舍船,“川测会”就在重庆租了几艘大木船作为宿舍船。测量水深的机艇,也是从航标部门抽调的,马力从20到24匹,最快的机艇也只有40马力,以致测量断面水深时,因流速过大,机艇顶不住强流而不能测出垂直两岸的真正横断面,只能从一岸斜向驶往对岸,然后再返回原岸靠岸边缓流上驶,再测下一个断面,因而效率很低。测量人员生活在大木船上,白天搞外业,夜晚做内业。没有电灯,就用汽灯,测量仪器多是30或40年代的老式经纬仪、水准仪等。总之,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
测量员工不足也是个问题,有经验的老职工少,新手多。没有正式测工,测工的工作包括设三角点、跑尺,以及协助测量员选点等等,只能由木船临时工担任,边学边干。尽管存在许多困难,测量员工干劲很大。如测量五队的工作时间安排为早晨5点多钟起床,在木船上吃完早饭,用机艇将测量人员及仪器送往某个测站,有时甚至仪器架好了,天还没有大亮。中午饭,一般不回木船吃饭,而是由船工做好后将饭菜放在保温草窝内,由木划送往现场,测量人员就在石磐石梁上、沙滩磺坝上进餐,午饭后继续工作,直到黄昏。有时天黑得早,看不到标尺读数了,就用手电筒照着塔尺读数。洪水期,水位上涨,测量工作进入勘测三角控制阶段,为了选好一个三角点的位置,员工要背着仪器爬上爬下三四个山头。此外,在峡区里,员工尚需冒险攀登。有一次有位测量员被荆棘绊倒,人往下滚,幸好抓着一小树枝,悬于半空,在名测工帮助下脱险。
全部测量工作于年完成并以“图号出图。这是川江有史以来第一套详尽的航道图。不仅为川江航行船舶所必备,也为此后的有关川江航道的各项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