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老一辈在坚守,新一代在背离

有些传统可以坚守,但如果坚守不住,说明它已不再适应社会。

随礼,又称随份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随礼在我国兴起的准确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据说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发布了一个《教民榜文》,里面提及:平民百姓,有穷有富,婚丧嫁娶这类事情每家都会遇到,以后遇到此事,大家应该互相救济。于是有人说随份子就是起源于明朝。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勤俭节约成为美德,此时人心淳朴,风清气正,没有攀比。结婚了就送个脸盆、送条被子;生子了就送件衣服、送个玩具。那时,随礼基本上只出现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人与人之间也是出于彼此帮助,有着真情实感基础。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礼的明目越来越多,花样不断翻新,随礼的表达方式却越来越简单——拿钱就行。如果再送袋糕点或送盒茶叶,绝对会遭到鄙夷。

结婚要随礼、人死要随礼、生孩子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孩子升学要随礼、乔迁要随礼、过生日、开业、再婚等等都要随礼。在部分农村,甚至家里盖个猪圈、孩子上个高中都要让你随礼,以至人人谈“礼”色变。

如今,随礼总是跟社会关系捆绑在一起。人们认为:礼随好了,关系融洽;礼随砸了,有可能反目成仇。随礼成为衡量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标尺。随礼像是欠债还钱,更像是敛财要钱。孩子满月,我告诉了你,看你来不来,你要不来,我们就不是亲戚朋友了。结婚,我告诉你;离了再婚我还告诉你;再离三婚,我再告诉你。反正我是不要脸了,看你要脸不。

现在的随礼已经感受不到任何情谊与温度,更像是一种交易。今年我婚丧、明年你嫁娶,今天欠你个礼,明天找机会还给你。从左手倒到右手,把钱分散出去然后再集中收回来。你送我,我送他,他送你,圈子兜回来,谁都没有占到便宜,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自己以为获得了感情和面子。

有时,收回的钱可能大于你随出的钱,因为你随出去后可能又结识了新的同事朋友;有时,收回的钱可能小于你随出的钱,因为你随出去后有些人就与你关系断了。但从长期看,很少有人收支平衡。

有人的地方就有随礼,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的礼是必须要随的,特别是随给领导。领导生病、领导父母去世、领导孩子结婚,不管收没收到通知,都得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随礼。因为你担心单位其他同事随了你不随,领导会不会给自己穿小鞋,会不会遭到其他同事的排挤。就像学校给老师送礼、医院给医生塞红包,你的心头把柄掌握在别人手中,随礼是花钱缓解焦虑。

父母一辈把随礼看得特别重要。他们觉得随礼是别人对你的认可,也是你抬头作人的底气,如果别人给你消息,你没有随礼,就会被别人指指点点,就会被别人议论纷纷。所以再穷也不能丢了面子,在苦也不能被人讲究,否则难以在社会立足。尤其在孩子的婚礼上,当宾客盈门、人头攒动,父母们就会觉得特别自豪,这表明参加的人对他们的认可,参加的人越多,得到的认可就越多。

老一辈在坚守,新一代却在背离。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思想的巨变让很多青年人和中年人逐渐摈弃了老一辈的做法,他们开始减少无用的社交和无用的亲情。他们不再热衷于参加各类聚会,不愿扎堆于喧闹的人群,他们重新简化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