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纹自隋唐时期开始,发展到宋代成为装饰领域中重要的题材,丝织品、金银器、瓷器和漆器等器物上大量使用花卉纹饰,宋镜上同样采用花卉纹作为装饰纹样。花卉纹饰的大量出现与魏晋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有关,以鲜花礼佛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唐代花事活动也从宗教供奉慢慢走向人们的生活,插花、答花和赏花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唐周防所绘《答花侍女图》上可见,女子头上答花的形象,可见女子答花己成为一种普遍的爱好。除插鲜花外,为了解决无花季节的问题,唐代己经开始制作人造绢画作为摆件,如新疆唐墓出土的一束人工制作的绢花,以百合、首草、红梅和石竹等花卉组合,虽花并不是唐时名贵的花卉,穿插组合略显杂乱,但整体制作精细,应为当时绢花制作的精品之作。因为,花事活动的普遍盛行,以花卉为图案的装饰题材大量使用到丝织品、金银器等重要的皇家日用品中,唐代铜镜也以丝织品、金银器上花卉图案为模本,移植到铜镜上。
花卉纹铜镜大量出现于唐代。唐初与盛唐时期斗铜镜多以四神十二生肖、海兽葡萄、鸳鸟瑞兽等纹饰为主题纹饰,花卉纹饰仅作为辅助纹饰,用于铜镜的底纹,或者边缘装饰的辅助纹饰。徐殿魁在《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一文中提到:雀绕花枝镜的始铸期大约在中宗时期,比鸳鸟瑞兽镜稍迟。此时,恰是唐代铜镜的转型期,一改海兽葡萄镜纹饰纷繁华丽的装饰风格,纹饰趋向简化,以镜钮为中心,上、下、左、右对称布局开始出现。
雀绕花枝镜上的花枝恰如《答花侍女图》中女性手中所握的花枝一般,成为图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忽视。这类花枝纹在中晚唐时期逐渐从雀鸟的纹饰中独立出来,形成花朵丛簇式的花卉纹。除花枝纹外,宝相花纹亦流行于中晚唐时期的铜镜上。
颜娟英认为:传世镜中常见的瑞花镜,习称宝相花镜,纹饰精美变化繁多,有写实者,也有几何图案者,可知其演变之年代相当长久。仔细检讨唐镜中花卉纹饰,其发达之因素固然有部分与其它唐镜之花鸟写生题材如花鸟镜等有关。但大部分折枝花朵的描绘纹饰应配合当时丝织品和藻井等花卉图案来研究才能有所突破。他指出唐代折枝花和宝相花,与丝织品、藻井装饰的花卉纹有很大关系,源引林巳耐夫与欧阳林对莲花纹样的研究,认为宝相花纹饰与佛教装饰有关。
唐代铜镜上的花卉总体来说不是写实的花卉,受佛教影响花卉纹更加重视宗教的意义,而非装饰性,这一点与宋镜上的花卉装饰非常不同。从花卉写实的角度来看宋代花卉镜,目前,可辨识的花卉有四种:牡丹、莲花和梅花,这三种花卉纹饰未见有宗教意义,世俗化特征明显;四种花卉根据流行的时间段,也不是同时出现的,具有时代发展的特点,这个时代特点应与宋人对花事喜好转变有关。将以牡丹、菊花、莲荷和梅花三类题材为分类标尺,探讨宋代铜镜上花卉纹饰的演变,进一步讨论花卉纹在宋代装饰流域中的变化。
牡丹纹是中国纹饰中常用的装饰图案,在唐镜上甚少见有牡丹纹样,而宋代却出现大量以牡丹为装饰题材的铜镜,这一变化不容被忽视,是我们讨论牡丹纹饰演变的重要问题。从宋代铜镜上、包括宋代瓷器、丝织品上可以看出,牡丹花开始作为花卉题材进入工艺美术装饰邻域之中,之后元明清沿用。以宋镜上的牡丹纹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纹样流变的过程。
秦汉之前并无牡丹之名,称为芍药,是我国花卉装饰纹样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纹样。汉时始将牡丹称为为木芍药。魏晋时鲜花礼佛的需要,牡丹开始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自唐代以后,牡丹受到世人喜爱,因其饱满、肥硕的花叶,被视为繁荣昌盛的象征。受以鲜花礼佛的影响,众多鲜花花卉走进人们视线之中。牡丹花以花叶饱满肥硕、色彩艳丽,受到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人们以拥有特殊品种的牡丹花为傲。
人们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不仅仅只停留在观赏需求中,这种花事活动必然促进了以牡丹为题的诗歌、绘画的出现。唐代周防所绘《答花仕女图》图中,卷首女性头上便带有白色牡丹花。宋代对牡丹的喜好丝毫不亚于唐代,牡丹花成为一个单独画科,绘画牡丹花成为一件非常普及的事情。赵昌、易元吉、李公麟、崔白等多为宋代画家都曾画过牡丹,可见当时牡丹成为一种绘画题材。
通过绘画图像的推进,唐代己有将牡丹为花卉纹雏形,绘成图样织于丝织品,或刻于金银器上。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上有近似牡丹花的纹饰出现。此件银羹金花卉纹盖盒,除中间六瓣宝相花纹外,周围一圈六朵花卉图案均为侧视角度,中间花蕊呈圆点刻画,堆呈三角形状,花瓣向外翻卷。花卉整体风格近似以牡丹花为模本刻画,花蕊突出、花瓣卷曲层叠,但从写实的角度来说仍然不是牡丹花,但己可见花卉纹饰以牡丹为雏形的影子。宋代瓷器、丝织品和铜镜上有大量牡丹纹的出现,各有特色。
铜镜与绘画、丝织品、金银器等类型的图像载体相比,具有滞后性的特点。铜镜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是有一定物质基础以后才会选择的生活物件。因此,从唐宋铜镜的牡丹纹饰发展来看,铜镜上的牡丹纹滞后于丝织品、金银器上纹饰的发展,出现较晚。
唐代铜镜中仅见有近似牡丹纹的花卉,北宋开始将牡丹纹写实化,而至南宋由于文人对于梅花的审美爱好,牡丹纹镜较为少见。宋代牡丹纹镜一改唐代铜镜上以钮为中心上下左右分四分布置,以纤细婉转的叶茎和饱满的花朵相互交织,形成S形的缠枝或折枝花卉为其主要特征。形成牡丹纹饰特有的装饰风格,也为明清时期的缠枝牡丹纹奠定了的基础图式。
宋代铜镜上,数量最多、最为常见是牡丹与芙蓉为主题的花卉纹样,但由于牡丹和芙蓉从花叶上基本无法分辨,哪种花形是牡丹,哪种花形是芙蓉,各家有各家之言,本文将此类纹饰统称为牡丹花纹。宋代沿用了唐代的云曲花瓣,没有唐时的花瓣规整,多用线刻将花瓣圆边分成三曲边,近似花瓣自然的姿态,铜镜上的牡丹花和芙蓉花花卉多以三曲瓣的形式为主。
从绘画的视角上看,多刻画花朵的侧视图,以花蒂为中心,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花瓣一字排开朝下,上层花蕊与花瓣朝上,多层花瓣向外展开。枝茎多以细线刻画,有双线和单线两种。叶片于茎上伸出,也无固定形式,多以三角形尖叶为主。花卉的花叶虽无固定形式,但总体与唐代相比更加具象化,牡丹花更趋向于写实,没有了唐代的大气风范,却更加柔美温婉,宋代花卉也更加朝向写实的方向发展。
从花瓣的分类来看,宋镜上的牡丹花型众多,基本没有固定的型式。但从花型的组合和花瓣的锯齿状边缘,可以看出从刻画的角度,工匠力求真实的牡丹花效果,与唐代相比写实性增强。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一书中提到了牡丹的写生花,牡丹绘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建筑中装饰在棋眼位置装饰的花篮画,中间顶端绘有一朵牡丹,靠近根茎部为中心位置,将花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有两片花瓣自然下垂,上半部分花瓣以中心向外逐渐变大、包裹花芯,花瓣向上伸展,花瓣边缘呈三段弧形,为牡丹花开最为灿烂的花姿;另一种牡丹花基本类似,以花茎位置为中心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有四片向下左右的花瓣;中心有刻意点画的花蕊,以细线加点的形式绘刻花蕊,其他花叶向上伸展开放。
在标记“牡丹花”铭文的下方写有“写生”二字,可见宋代工匠己经非常重视花卉的写实效果,并非一味追求装饰性。张晓霞在其《天赐荣华一一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史》一书中指出:牡丹纹花瓣端部圆润卷曲、花瓣繁复、花型饱满,唐人赋予了“富贵”的色彩。其认为大致在唐代开元时期,牡丹纹饰由原来的装饰性特征转变为写实性特点,写实的特点使得牡丹纹从唐代众多抽象化的花卉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唐代中晚期重要的花卉图案。唐与宋的牡丹花卉在写实上,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写实,是以真实花卉为雏形的创作,而宋代铜镜上的牡丹纹从花瓣的角度看,己是写实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