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牛奶与一座城从五头牛到九十年

年5月1日,当陈叔敬与陈敦川在重庆沙坪坝土湾将“重庆牛奶场”这五个字的牌匾正式显露于人前时,他们绝没有想到,自己将书写一段怎样的奶业历史,而年5月1日,当我们站在现在天友乳业的大门口时,这个由“重庆牛奶场”发展而成的全产业链乳企,已成为西南地区领军的专业乳企,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生产设备和配送物流。

而时光,则悄悄地流转了九十年。

一切恍若昨日。

一切恍若隔世。

01重庆牛奶业的第一步

旧时重庆最繁华的一条街叫督邮街,在陪都时代,这条街的兴盛达到顶峰,当时的散文家程大千先生曾在《督邮街》一文中这样描述:“抗战司令台下的吸烟室,东亚灯塔中的俱乐部,皮鞋的运动场,时装的展览会,香水的流域,唇膏的吐纳地,领带的防线,衬衫的据点,绸缎呢绒之首府,参茸燕桂的不冻港……这就是督邮街。”

陈叔敬的家正在这条街上,他的父亲是当年重庆四大盐商之一陈丽生,在督邮街上,因陈府占地巨大,内部设施富丽堂皇,所以在旧时重庆被称为“陈公馆”。

旧时的督邮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毫无疑问,陈叔敬可谓标准重庆富二代。

在少年时代,他获得了当时可谓最好的教育——在早年没有现代教育体系的前提下,他拜名士梅黍雨为师,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那个时代,燕京大学的校长正是《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的司徒雷登先生,而那一年,也正是北伐战争结束,中华民国进入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黄金十年”的开始。

当时的工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燕京大学周边,有一个模范牛奶场,是由清华毕业的一位留美学生所办。陈叔敬观察到,每天一早,附近公馆的佣人、教授的太太、公司的职员、有钱的学生,纷纷到牛奶场门市部买牛奶。

对于牛奶,陈叔敬一开始并不熟悉,但在北平这样的大城市,他看到全国报刊杂志上关于牛奶对于强壮国人身体的言论,也看到周围人喝牛奶的需求,敏锐的察觉这个新兴行业正处于蓝海阶段,并且由于使用资金量较大,门槛高,不是谁都能进入,陈叔敬便有了回家乡重庆办一个牛奶场的想法。

陈叔敬

他听说,中国的第一批奶牛是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带到上海的,就利用寒暑假,专门去上海考察,详细搜集资料。

年初,陈叔敬正式回到重庆,开始自己的牛奶事业。

这是陈叔敬的一小步,却是重庆牛奶业的一大步。

02重庆牛奶业里程碑的一天

在中国历史上,饮用牛奶的氛围并不算特别浓厚,直到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在当时中国的大城市里,牛奶场和乳制品厂开始渐成规模,城市优裕家庭也开始慢慢接受牛奶。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陈叔敬,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到一个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行业。

20世纪初期的上海奶牛养殖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重庆四大盐商之一的公子,陈叔敬的资金并不算宽裕,但也绝不算羞涩——就在陈氏家族内部,陈叔敬发起股本征集,其中响应最甚的是其弟陈敦川,共集纳股本金两万银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字,按照当时的物价,一个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块钱,按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个大项目”!

养殖奶牛是个技术活,学国文的陈叔敬肯定是不懂的,所以他一边派出石泉秋远赴上海学习奶牛养殖技术,另一方面选定嘉陵江边的土湾(当时属巴县)李姓与覃姓两家坡地,作为养牛场址。

年,国内战乱,经济凋散,陈叔敬、陈敦川兄弟决心实业救国,于年初集资2万银元,筹办重庆奶牛场

同年,在石泉秋学会了饲养、挤奶等各种奶牛养殖技术后,陈叔敬以每头牛一千大洋的价格向上海畜殖公司订购了荷兰纯种公牛1头、纯种乳牛4头,由其岳父家公司的轮船拉回重庆。因为奶牛金贵,为了不让奶牛感到憋屈,陈叔敬岳父甚至将货仓拆卸,只为保证奶牛的活动空间。

年4月,运回重庆的奶牛先后开始产奶,年5月1日,重庆牛奶场正式挂牌成立。

这一天,是重庆乳业里程碑的一天。

03重庆牛奶场的实业救国之路

于初创的重庆牛奶场而言,技术储备与资金都不算特别丰厚,技术人员除了有四五个月学习经验的石泉秋外,还有一名从上海畜殖公司借来的挤奶工。而在组织结构上,更是扁平到接近简陋,经理是陈叔敬,场长是陈敦川,场主任是石泉秋,场内工作人员和工人全部加在一起共五六人,挤奶工月薪7.2个银元,包食宿。

不得不说,陈叔敬是知人善用的,在当时的重庆牛奶场中,场主任石泉秋没有任何背景,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人才,在早期重庆牛奶场的发展中,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按照现在的说法,陈叔敬是社会资源丰富的人,所以期初的订单来得不算难。项目一上马,第一波订单数就达到63单,每单每月7.2个银元,与一名挤奶工工资齐平。

19世纪30年代,重庆牛奶场边的竹林小路

在当时的重庆,市民其实是并未有饮用牛奶强壮身体这一概念的,相反,在他们的认知中,牛奶是会引起燥热的。

针对这一情况,陈叔敬除了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牛奶外,更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牛奶营养价值的文章、以及刊登平面广告进行牛奶知识的普及工作。

重庆牛奶场印制的《牛奶育婴法》

严格地说,这一行为除了为那个时代的重庆市民普及牛奶的营养知识之外,我固执地相信,陈叔敬心里想得更多的也许是这杯奶可以提升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这与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有异曲同工之处。

重庆牛奶场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出版发行《牛奶与人生》,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公开发行的中国乳品行业最早的一张报纸

经过一段时间尝试,第一批订户都觉得喝牛奶对身体很有好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先期用户的影响下,当时重庆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也纷纷订起了牛奶。

很难想象,在重庆这样饮食习惯极其顽固的城市,牛奶的消费基础就这样培养起来了。

当时重庆商业区的店铺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奶牛杂交育种,重庆牛奶场开创了重庆人饮用牛奶之先河。

正是在这样超前的理念下,重庆牛奶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奶源更是供不应求。年,他又派出技师赶赴上海,购买纯种乳牛10头。但经过检查,发现一半都有问题,且身体虚弱,这让陈叔敬产生一个疑问,是否因水草气候有不相适应所致?

于是他们便开始作新的尝试——成批用四川及贵州黄牛与荷兰种公牛进行改良黄牛实验。

为了做这样的实验,重庆牛奶场共聘请了来自十多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和优秀学生二十多人,其中专家的月薪为多个银元,这在当时已算金领了,按照购买力计算为接近现在的五万元左右。我固执地坚信陈叔敬在那个年代就明白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19世纪30年代,重庆牛奶场的奶牛

从年开始,重庆牛奶场前后购买四川及贵州黄牛约百头进行杂交实验,在以后的十余年间,第一、二、三代杂交牛实验的结果非常满意。其杂交乳牛的产奶最高纪录,是每日产奶六十磅(54斤),他们惊讶的发现,杂交的奶牛简直可与纯种乳牛相媲美。

这是中国自有乳业以来,第一次以荷兰公牛与本土牛种交配,进行的杂交试验。

重庆牛奶场对于改进牛只及杂交实验,从开始就有完整资料保存,这为历年来的改进牛只杂交实验研究,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直到年,这些资料都一直在为整个中国乳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上世纪40-50年代,重庆城市盛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整个牛奶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强壮国人身体、提高国人素质的就不言而喻了,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陈叔敬和他的重庆牛奶场为本地民众甚至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重庆的民生提供了有效的补给。

堪称当年实业救国的典范!

04新生活运动中的陪都和重庆牛奶场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宣言”,随即,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一时间,几乎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精英与资源都汇集于此,上百万人进入大后方重庆。

陪都时期的重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重庆牛奶场来说,在时代洪流中成长——大量的客户群体为牛奶的销售扩大提供了可能性。

因为产量增加,牛奶从之前仅供应显贵家庭,开始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而从年兴起的新生活运动中,“饮食养生,人之大欲”这一句也为饮用牛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成为陪都之后,重庆市民受到来自当时南京等“先进发达城市”的影响,更是订奶数一发不可收拾。

那个时候的重庆牛奶场算得上如日中天、人才济济,连财务都是牛津大学的教授,员工更是朴实肯干,工作细致严密到每一头奶牛都能完整追溯到它的血统谱系。这意味着,就在那个年代,重庆牛奶场就完成了自己原始的全产业链溯源系统。

年,陈叔敬在民生路第二门市部安装霓虹灯,蓝边红字,上书“鲜牛奶”三字,这对于当时的主妇和市民的震撼,不亚于直辖后不久,肯德基进入重庆造成的轰动。

因为并无详细资料进行佐证,我们已无法确认重庆最早的霓虹灯广告出自于什么产品了,但毫无疑问,重庆牛奶场的鲜牛奶霓虹灯广告一定是最早的一批。

年,重庆牛奶场零售部

严格地说,重庆市民对于重庆牛奶场的共同记忆也正是源于那个时代。

据老市民回忆,重庆牛奶场的牛奶一律用半磅玻璃罐装瓶,用蜡纸加火漆封口,卫生美观,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重庆牛奶场的牛奶就采用了巴氏杀菌处理法处理,远远超过一般散户零售的散装奶。

“当时章乃器在重庆也办了牛奶场,但被我们收购了。”陈叔敬的儿子、现重庆著名中医陈为樑这样告诉我们。

陈叔敬之子陈为樑

一切如同陈叔敬所预料的那样,重庆牛奶场在本埠基本没有竞争对手,一般散户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在物资紧张的抗战时期,陈叔敬身居要职,是不折不扣的“陪都红人”,但令人奇怪的是,牛奶场没有国民党党支部、青红帮,没有三青团组织,反而是“七君子”等进步人士多次到牛奶场给职工演讲。

冰心、梁实秋,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陈为樑记忆中,包括冰心、梁实秋、白杨都是家中常客。

重庆民族乳业就这样披荆斩棘走向辉煌。

05实业救国与民族共进退

抗日战争对于全中国人民都是艰苦的历程。

从年开始,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重庆的物资极度匮乏,造成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更加困难。与此同时,牛奶场的养殖成本也一路上升。

年,为了降低成本,重庆牛奶场将牛奶场过剩的产奶成年母牛交给经过训练,并学会了挤奶的农民代养,同时成立代养处,由农家代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行为从客观上大大促进了重庆民间的奶牛养殖技术的发展——牛奶场对于民间的技术指导及支持,直接让重庆的奶牛养殖普及度提升了数十年。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重庆牛奶场这一举措为无数农家提供了生计,毫不夸张地说,养活了一大批人。

民国时期实业救国铜墨盒,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陈叔敬联合当时重庆名流创办了重庆清华中学,本人更是直接捐赠一栋教学楼,而在学校读书的学子们在寒暑假的时候可以进入重庆牛奶场打工,包吃包住而且每月3块银元,这无疑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们犹如雪中送炭——3块银元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学期的学费。

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陈叔敬则会将其送到清华大学就读,并全包其费用。

当时的重庆清华中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抗战胜利,来自于全国大江南北的人纷纷回归家乡,此时的重庆牛奶场在重庆已拥有一个总厂兼五个分场,除总厂位于沙坪坝土湾之外,另五个分厂分别位于石马河、山洞、高滩岩、磐溪、清水溪。

产量过剩的问题,出现在了陈叔敬面前,披荆斩棘在所难免,正如陈叔敬自己说的那句话一样“做个有钱人不容易,做个有名的有钱人更不容易”。

抗战胜利后的一次场务会合影,后排中间为陈叔敬,前排左面第一位为陈敦川

年1月,陈叔敬赴美国考察牛奶产业和乳制品加工设备,着重考察了冰淇淋和滚筒机。当时美国的《幸福》杂志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年,重庆牛奶场开始生产“大丽牌”黄油和干酪素(工业用粘胶),鲜牛奶提取黄油后,余下的脱脂牛奶无法处理,便开设“渝庄”专卖脱脂牛奶,由送奶工人担起挑着的热牛奶沿街叫卖。

而陈叔敬在美国考察的滚筒机,则为后来开发“荷花”牌奶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这一切,都来自于陈叔敬科技兴国的执念。

记者采访陈叔敬的小儿子,重庆著名老中医陈为樑

陈叔敬的小儿子陈为樑对当时生产的黄油记忆尤新,他说那时候的离心机搅拌后,最开始出奶油,然后再出黄油,那黄油用来做糕点,“味道太好吃了!”

年,重庆牛奶场生产的黄油和干酪素打入了上海市场,陈叔敬更与浙江西湖炼乳公司合作,共同投资在南岸野猫溪加工生产燕牌薄片奶粉,年产20吨左右,开四川奶粉生产之先河。同年,重庆牛奶场开发的“荷花”牌奶粉,进入当时的食品巨头冠生园的渠道进行销售。

当时的冠生园酒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一种新兴的甜品在重庆开始盛行,那就是冰淇淋。

在当时解放碑核心商业及交通主干道,重庆第一高楼会仙楼对面,陈叔敬开设了重庆第一家西餐厅——“心心西餐厅”,用从美国购买回的冰淇淋机制作出了重庆最早的冰淇淋,球状的冰淇淋呈放在精致的甜品碟中,和其他西式甜品一起在心心西餐厅中售卖,这在当时是稀罕玩意,吸引了不少达官贵人的青睐,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场“终端零售”实力出圈。

在重庆,一个工业化奶制品公司雏形开始出现,而此时的陈叔敬,一直想完成自己组建一个全国奶业公司的梦想,完成强壮国人的初心。

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

年,重庆牛奶场与中国百货公司签订合同,将旗下“荷花牌”奶粉定价、定额交给对方在西南总经销。年,拥有奶牛余头,年产牛奶万磅以上。

年7月,重庆牛奶场完成公私合营,实现私营到国营的历史蜕变。

年,重庆市牛奶供销处正式更名为重庆市乳品公司。

这是重庆乳业的再一次起步。

06整座重庆关于一个时代的回忆

杨秀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进入的重庆市乳品公司工作。

记者采访原重庆市乳品公司三厂厂长杨秀山

年,公司用新式离心式分离机生产出首批“山城牌”奶粉,结束了滚筒式生产的旧工艺流程。年,更是购买卧式奶粉干燥塔图纸,按图改造,建成日处理20吨鲜奶的设备。在此基础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提升技术改造建成了日处理奶粉干燥塔,极大地提高了奶粉质量。

山城牌奶粉

提到“山城”牌奶粉,相信看到这篇东西的很多人都会有共情感,这是属于重庆这个城市的共同记忆。作为60、70、80后这三代人,几乎都是吃着“山城”奶粉成长起来的,它是我们记忆深处最温暖的那杯牛奶,更是在那个年代能让我们喝出弥足珍贵幸福感的的东西。有网友甚至说,干吃也很香。

METOO!

60年代,山城奶粉

“山城”牌奶粉研制推出后,上世纪70年代末另一款占据我们记忆的美好——麦乳精随后也研发面市了。

山城牌-麦乳精

那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麦乳精和其他一些糕点,都是被爸爸妈妈专门放在一个柜子里,有时甚至要上锁,平时都是舍不得喝。有些小孩等大人不在家时,会悄悄打开柜子,然后打开麦乳精的瓶子,拿出一勺放在嘴里干吃,那个感觉美极了。

虽已成为了过客,但不得不说,提起这个名字时,大多数重庆人都会咽一口口水吧。那是关于生活品质感最朴素的记忆和眼波流转。

80年代初,原乳品一厂生产麦乳精

时光与技术同时在前行。随后,重庆乳品公司又在大同路牛奶加工站引进了一条全新的现代生产线。它可以实现奶瓶清洗、消毒杀菌、自动灌装、蜡纸封盖的全过程自动化机械化操作。

毫无疑问,这款有带蜡纸盖、用精致玻璃瓶装着的消毒牛奶不仅仅是从手工灌装到机械灌装的升级,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线将重庆的乳品行业从固态产品一跃提升到液态奶制品领域。

是的,这是里程碑式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灌装逐渐替代手工

而在计划经济时代,牛奶是很紧张的,普通百姓吃不到,只有婴儿和病人凭户口本和规定疾病病历才可以领牛奶。

不夸张的说,重庆乳品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生产的鲜奶和山城奶粉属于稀缺品,供不应求,更是被纳入市政府计划(含价格)管理范围。

而前文提到的,曾经摆放在孔二小姐常年出没的“心心西餐厅”中的美国冰淇淋机,也在这个时期走进重庆乳品公司道门口营业部,而它生产出的蛋卷冰淇淋是那一年重庆最弥足珍贵的定情信物——青年男女无不将同舔一个蛋卷冰淇淋视为共享甜蜜的爱情。

这是冰淇淋甜品在重庆“平民化”的开始。

这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07视野与世界接轨,科技向世界靠近

随着时光推移,国人对牛奶的认知体系也愈发丰富,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期,在听到战后日本“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说法后,社会对于牛奶的需求更是甚嚣尘上。

80年代末,商业分公司柜台

而这时的杨秀山已是大同路牛奶加工站任副站长了。

年,他接到一个任务:在重庆市乳品公司决定争取加入欧共体牛奶援助项目计划,借助项目计划,推动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建设一个新的液态奶乳品加工厂,以适应配套欧共体牛奶援助计划中全套生产线设备的生产要求。

在公司奶类项目办公室领导的推动下,杨秀山带着团队,在石桥乡找了一个占地二十多亩地的土地,并内含一个冷冻库厂,用四十多万将厂和土地购买了下来,并留下了当时厂里冷冻库的设备,同时改建冰淇淋车间、酸奶车间和新建日处理吨的液态奶车间。这便是后来的乳品三厂,杨秀山任该厂首任厂长。

年,位于石桥铺的乳品三厂建设现场

伴随着外国专家的到来,除了资金和引进全套生产线设备外,还有他们在设备安装、调适、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态度和严谨精神。杨秀山说,这对于当时乳品三厂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欧共体官员考察乳品一厂

全新的乳品三厂的全面投资,对后来整个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员工们的匠心精神、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都上了个新的台阶。

欧共体官员考察重庆市乳品公司

酸奶是重庆市乳品公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产品,当时为白色瓦罐盛装,用蜡纸密封,全部以纯手工制作而成,但问世之时,因重庆市民从未品尝过类似味道,甚至觉得是坏掉的牛奶。

80年代初,大同路的牛奶加工厂生产的瓶酸

李瑞军是八十年代初开始进入销售工作的。

随着重庆的第一杯酸奶在重庆乳品公司的研制下问世,如何打开市场,成为压在她身上的重担。

她提着篮子,在解放碑大众游艺园(现解放碑世贸中心)堪称沿街品尝与叫卖。这是沿用至今的快消品促销方式。寥寥数语道来,事实上我们很清楚: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者采访李瑞军

在烈日下的辛酸、在暴雨下的无奈都是小事,最糟糕的是市民没有品尝过酸奶,吃了一口后就将其吐掉,甚至觉得她卖变质的产品给大家……

但李瑞军都坚持下来了,这是一名销售人从不放弃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

慢慢的,时间略微长一点,一些老客人开始接受酸奶的口感了,李瑞军就将眼光盯准了重百——她要把自己的销售柜台打入重百的销售渠道体系,利用重百商场在解放碑周边的影响力实现酸奶的较快推广。

喝过的人开始认可瓦罐酸奶

从在重庆的地标解放碑中心地带沿街售卖,到进入重百商业体系,这是一个异常艰难且了不起的过程。

要知道,当年的计划经济体时代,重百大楼是重庆最高端的商场,能够走进重百进行消费,几乎就是现在你在迪拜帆船酒店挥金如土的另一个版本,更毋论说产品进入专柜。

李瑞军承诺重百,先拿产品给重百卖,卖不掉的坏了的,由公司承担损失,免去了重百的后顾之忧,多十次奔波,几番尝试,方才拿下了柜台。

八十年代酸牛奶鉴定会

艰苦的耕耘后,彩虹出现了!

随后酸奶先后进入了沙坪坝百货公司、九龙坡百货公司、颐之时、会仙楼等大品牌商场、餐厅出售,再到小型的餐厅、茶室、最后再铺到私人小店,比如大学里的小卖部、社区里的小卖部等。

90年代末,乳品公司杯酸促销

今天,你还记得那个圆形的,用麻绳捆住口的酸奶瓶子吗?那是那个年代的快乐呀!

杨秀山和李瑞军都是普普通通的天友人,而从他们身上的坚强、倔强、锲而不舍以及最弥足珍贵的匠心精神,看到了每一个天友人的缩影。

08天友品牌的诞生记忆

早在年,由乳品三厂引进意大利马克公司设备生产的娃娃糕问世了。

从年起的随后的多年里,这款叫做娃娃糕的产品成为了重庆人整个夏天的最爱,是那个年月的人一生的甜蜜记忆。

这是属于整个重庆市的记忆,更是生活在重庆的人的共情——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夏天,我们还不懂什么叫爆款,但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疯狂地追捧这支乳白色带着浅褐色娃娃帽子和眼睛的雪糕。在此之前,我们面前仅仅只有老冰棍。

在消费升级需求极度旺盛时期,娃娃糕填补的不仅仅是产品上的空白,更是体验感上的绝佳变化。

回忆起娃娃糕时,有网友说,每次打开封娃娃糕的纸,他都舍不得吃,总是顺着娃娃的脸开始舔起,因为娃娃的脸是奶香味,而头发和眼睛位置,则有更美好的巧克力味。那是需要储存到最后才下口的。

还有网友说,一想起娃娃糕就会想起那浓郁的奶香和含在嘴里的冰冰凉凉,一口就把甜蜜的童年时光融化在了心里,小时候的爬坡上坎,回忆起来再也不会觉得艰难了。

这是当年的重庆市乳品公司赋予这个城市最大的快乐。

90年代末,乳品公司开的连锁店

离开杨秀山家的时候,他拿出一款天友新研发的“山城记忆酸奶”产品给我们,让我们在路上喝。

他说退休这么多年,他们还是一直喝天友的产品,“公司的产品一直以来对品质把控严格让我们可以放心喝。”杨秀山说,平常自己也会向同学、朋友、亲友们推荐天友牛奶,甚至会解答很多乳品知识。

90年代,乳品三厂的某送奶工人

年,对于重庆市乳品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时间点。

就在这一年,一个叫“天友”的品牌诞生了,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重庆市乳品公司的所有产品都将标上天友的商标。

而同样在这一年,乳品公司的全资企业银河大酒店诞生。

97年,公司总经理华昌明与外商洽谈

年,重庆市乳品公司引进了荷兰斯托克酸奶生产线,次年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当时全国第一条鲜奶杀菌发酵灌装,整套引进的也是最先进的酸奶成套设备,极大的满足了酸奶的品类生产和消费者的诉求。

此前为了提高产量,重庆市乳品公司很早就谋生了以机械化作业替代手工生产的想法。在有远见的决策层看来,乳品公司发展历程上,每一次的提升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这跟当年陈叔敬创办之时,极其尊重科技的态度不无关系。

90年代中期,乳品三厂引进的荷兰斯托克生产线

荷兰斯托克生产线生产的杯酸

0年,重庆市乳品公司整体改制为重庆市天友乳业有限公司。

2年,公司增资扩股,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启了。

09实业救国和科技兴国的完美融合

改制后的天友,迸发出的势能让整个重庆乃至中国都为之震惊。

这是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更是天友从地方型奶业公司,走向全国性奶业集团的开始。

乳品一厂(渝北基地)建设竣工投产

3年,乳品二厂(南坪基地)建设竣工投产;6年,乳品一厂(渝北基地)建设竣工投产;

7年,成功收购四川省西塔乳业有限公司,迅速打开川东北市场,同年,天友旗下高端子品牌“百特”诞生;

年,成功收购宁夏中卫县黄河乳制品有限公司67%股份,拉开了“走出西南,走向全国”的序章;

年,天友乳业技术中心获批设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年天友乳业11家牧场荣获“全国优质奶源基地”称号;

年4月,天友乳业通过“中国优质乳工程”验收,成为中国农垦系统第一家优质乳加工企业……

年通过优质乳工程验收

每一步都充满激情,每一步都无比稳健。

这是天友人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整个世界。

而另一方面,在进行收购、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天友并未放松对于产品开发、产品革新、产品安全方面的工作,在改制的十多年来,仅获得的专利技术就有十数种之多,而天友的荣誉墙上,更是几乎挂满了来自于重庆乃至于全国的奖状和荣誉证书。

全国百佳质量诚信标杆示范企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消费者最喜爱金奖、优质乳工程创新科技创新奖、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乳制品10强企业……讲述出来的这一切,对于天友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这是这个重安全重科技的乳制品企业九十年耕耘后,应得的荣誉。

实业救国,科技兴国,在这个时候,完美地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年5月20日,天友乳业品牌价值主张升级为“让爱更美好”。

这是九十年来,天友对这个城市的爱。

这是九十年来,天友赋予这个城市的美好。

10正在走向百年乳业企业的天友

年5月23日,天友乳业总经理费睿用直播的形式开启了天友的新鲜战略。这次直播在整个全国乳业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费睿是年进入天友的前身重庆乳品公司的,而在之前,他仅仅只有两年的工作经历。这意味着从年到年,费睿一生中最美好的28年都贡献给到了天友,在这28年间,他在天友经历了销售、办公室、供应、奶源等工作,甚至还在宁夏参与了万头牧场的建设和奶牛养殖。

费睿经历了天友乳业多个工作岗位,更参与到天友崛起的每个环节中。

年新鲜宠粉节

作为天友乳业总经理的直播首秀,足以证明在这场直播中天友发布的新鲜战略将会指引未来的品牌发展方向。

而天友新鲜产业链更是首次以实时直播的形式对外公开,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看到“从牧场到餐桌”,天友乳业全产业链智能化运营,智慧牧场、智慧工厂、智慧冷链、质检中心以及销售终端全产业链流程。

天友乳业乳品一厂闪蒸设备

天友乳业物流冷链车

在采访的时候,费睿一直强调天友的发展路径,其一,乳业数字化新时代。这是天友无论从奶源的管理、奶牛的养殖、生产的管理,物流和运输、包括营销体系都有广泛的智能化运用。这对于天友精细化管理产品和营销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更是产品得以更符合安全标准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其二,强调新零售、新营销、新传播的形式,持续打磨产品,优化产业链条,优化供应渠道,深挖销售渠道潜力。其三,提升消费信心,为消费市场提供更符合消费升级要求的优质健康乳制品。

记者采访天友乳业总经理费睿

“身边的新鲜好奶”,短短7个字,却历经90年的沉淀,用费睿的话来说,“天友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头奶牛每一天都在为这一句话努力。”

90年的天友,也是“90后”的天友,坐拥重庆近%的优质奶源,同时布局北纬黄金奶源带,原奶质量远远优于欧盟标准,重庆鲜奶销量遥遥领先,是全国液态奶前六强。

天友乳业智慧牧场精细化管理

“天友的90年,记录着重庆民族乳业披荆斩棘走向辉煌的奋斗历史,也是百年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友乳业总经理费睿表示,跨越90年风雨的天友,融入大势,把握大局,谋划鸿篇,继续在乳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斗不息、再建新功。

这是新时代天友的决心。

更是天友走向百年乳企的信心。

——尾声——

以万字匆匆粗笔勾勒了天友乳业的90年历史,尚有诸多不足。

可以说,90年的岁月,天友的发展也见证了今日我们繁盛的生活——那是以苦难铸就的繁荣与安宁,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畅想。

跨越时间的长河,天友的家国情怀从未间断,反而愈加厚重绵长。

每个故事背后,都蕴藏着这个百年企业的责任、担当、匠心;

以岁月为标尺的胸襟,以实业强国的坚韧风骨,以科技兴国的时代旋律;

是一代代天友人与时代共振的艰苦卓绝;

亦是几代天友人承前继后义无反顾的坚持;

更是百年如一日的初心坚守和品质打磨……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以此祝福百年天友:

薪火相传,续写新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