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聪明的人,为什么当不了领袖

小时候读四大名著,很不理解一件事:

《水浒》里的吴用、《西游》里的孙悟空、《红楼》里的王熙凤、《三国》里的诸葛亮、郭嘉、贾诩、杨修。

这些各自世界观里智力最抗打的人,怎么偏偏不是组织、团队的核心,不是Leader呢?

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

相信很多人的心底都曾有过一种声音:“明明我更有学识、更聪明、更有能力,为什么上司偏偏是笨了吧唧的他?”

我在刚毕业的时候,也有过这种困惑,直到后来我自己当老板、组团队后,才越来越明白:太聪明的人带不了团队,是天经地义的。

为什么呢?

第一,聪明人和领袖,定义成功的方式不同。

今天很多自媒体都在宣扬,30岁之前要赚多少钱、获得多高地位,否则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

如果以此为标准,历史上很多俊杰,都应该被列为失败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刘备。

简略回顾一下刘备的生平:

28岁:因参与扫黄巾军而被封赏,很快又受督邮讹诈而弃官;

30到47岁: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颠沛流离;

47岁:一路逃难,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所;

49岁:趁周瑜病亡之际,向孙权借来南郡,才有了临时根据地;

53到58岁:先后夺取益州、汉中等地,才算正式安顿下来;

59到60岁:失荆州,两位结拜义弟关羽、张飞死于非命;

61到62岁: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兵败后客死白帝城。

可以说,刘备的大半生中,事业是极其不成功的。

刘备的大半生中,事业是极其不成功的。

但如果换个角度,从人际关系上看,他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成功人士。”

“刘关张”三人的情分被世代传颂,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友谊巅峰。”

先来看关羽对刘备的情分。

曹操夺徐州后,兄弟三人突围时失散,关公被大军围在了屯土山,曹操不忍杀之,命关羽的故交张辽前去说降。关羽说,投降可以,但要答应我三件事,不然宁愿战死:

第一、我只向汉献帝投降,不向曹操投降;

第二、要好生赡养和尊重刘备的夫人;

第三、一旦知道兄长的下落,就立刻投奔。

果然,即便后来曹操厚礼相待,上马金下马银,还封他为偏将军,但当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前去投奔。

三弟张飞也不遑多让,占据古城接应刘备,因为闻听关羽已降曹,在古城外跟二哥大打出手,后来追兵杀来,才疑云顿释。最终,桃园弟兄重聚古城。

人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个人,不计功名、甘舍前途陪伴自己,生死未卜时仍然等待自己,你说这样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呢?

更何况,刘备拥有两位这样的异性兄弟。

电影《人潮汹涌》的插曲《人潮里》,有一句歌词非常耐人寻味:“如果爱一个人可以爱到尘埃里,是否有人爱尘埃里的你。人潮里,遇见你,再汹涌,都无惧。”

漫漫人生,起起落落,时而乘风破浪,时而遭遇低潮。当遭遇失败,信心被冻结,自尊心被现实碾压成粉末时,一个人的陪伴能消融冰霜、一句话的支持鼓励就能重新黏合信心。很多人的生命里恰恰缺了这么个人、这么句话。

另一端,得到珍贵友谊的刘备,又是如何反馈二位贤弟的呢?

当然也是义气干云。

关、张不是圣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关羽骄傲、张飞鲁莽,关羽因骄傲败走麦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张飞酒醉鞭挞部下,被下属反杀。

二弟、三弟惨死,大哥悲愤交加,誓与兄弟报仇雪恨,决议出兵攻打东吴。

诸葛亮当即提出反对意见:天下大势未定,国内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出兵绝不是好时机;况且吴蜀联盟一旦决裂,曹魏会趁虚而入,三分天下的局势自然就瓦解了。

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上看,诸葛亮的建议理性且正确,但刘备却没有听从。

如果给你个机会,穿越到东汉末年的蜀国,附身在刘备身上,你会怎么选?

这个问题我想过上百次,但每一次结论都只有一个字:打。

同样的问题,刘德华也回答过,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友谊是盲目的,假如我看到我的朋友被打,我一定出手帮他,可一问是他先打得别人。但那又怎样呢?朋友是不分对错的,分对错该诉诸法律,还要朋友干嘛。”

兄友弟恭,肝胆相照;情谊面前,江山社稷又算得了什么,即使与全世界对抗,绝不能辜负友情——宁负天下不负卿。

单论智力水平、战略能力,诸葛不知道比刘备高多少级别;论格局,刘备却远在孔明之上。前者最多做到职业经理人,后者却能凝心聚力。

相比曹操、孙权这两位官二代,刘备虽然贵为皇叔,但家族早已破落,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出身。他的创业之路,比另外两位艰难得多。

刘备用他的经历提醒后人:越是普通人,越没有先发影响力,想要跃迁阶层,越要处处攒人品。

聪明人强调做事的合理性,计较操作上的利弊得失,优先追求的是物化的成功;而领袖不必时刻理性,但一定以情义为先,优先追求的是关系上的成功。

关系融洽了,压力会释放掉,生活会轻松起来,反而更容易接近幸福和富有。

第二,聪明人和领袖,衡量价值的标尺不同。

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表的次子刘琮,占据荆州。刘备念及同宗之情,宁愿承受曹军追击,也不忍相夺。

很多刘琮部下和荆州百姓感念刘备的德行,纷纷追随,行至当阳时,已经聚集了10万民众,可老百姓迁徙不像军旅,每天只能前进十几里。

眼看追兵就要杀至,底下人慌了神:行军太慢,若曹兵杀来,如何抵挡?不如甩掉这群累赘,迅速进驻城池。

刘备说:成事者须以人为本,百姓背井离乡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下他们!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公式:

在这个公式中,民心、荣誉、情义比兵马、城池、钱粮更重要,有了前三者,不愁后三者不来。可从后往前推,却是推导不出来的:

就算兵多将广,失了人心也是散兵游勇,袁绍就是个例子;

即使城坚池深,名声扫地也是冢中枯骨,吕布就是个典型;

哪怕钱厚粮足,不顾情义也会沦为孤岛,袁术就是前车之鉴。

刘备脑子里装着这个公式,帮助他时刻认清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做到不强取豪夺、不趁人之危、不临危而惧。

同样的,今天的高手也有自己的价值推导公式。

年,周杰伦出版了一本书,名叫《音乐=影像≠音乐》;其中收录了未发表照片,导演手记、场景图纸、道具草稿、造型花絮等资料。

很多人都知道,周杰伦的妈妈叶惠美曾是淡江中学的美术老师,在她的熏陶下,周杰伦从小不仅学习音乐,也执笔作画。

通过这本书,周董传达的意思是:音乐是以旋律描述画面,还原意境的产物。好的影像可以推导出好的音乐;

但音乐只是很小的维度下的产物,如果没有影像输入,仅靠旋律的话,内容必然空洞,即使偶尔灵光乍现,创作力也会很快枯竭。

所以,从他的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出篮球、魔术、绘画、建筑、景观等影像画面。

刘备和周董的思路相似之处在于:A、B两件事物,如果A能推导出B,但B无法逆推出A,那么A就比B价值高。

把这种思路,迁移到投资、创业、职场等领域,也可以解开很多人的困扰。

我同样用一个公式来呈现:

货币等于契约不等于货币

对每个现代人来说,赚钱是个永恒的课题,可我问你钱又是什么呢?

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还是纸币、硬币、金银?

都不是,它是一般等价物——能换来其他物品的中间物。这是每个上过高中的人,都能从课本上读到的定义,然而却没几个人认真消化。

如果你已经把这知识还给老师了,不妨来听个故事。

一个驼队在荒漠里迷了路,忍饥挨渴走了三天三夜,终于见到了一处村落;有人找到村长,希望对方提供食物和水,于是拿出金币交换,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村长说:“我们世世代代都跟外界隔绝,你给我金币没处花啊,不如用你们带来的羊毛毯做交换吧。”大家同意了。

随着交易的进行,双方逐渐形成了一套交易规则:1平米纯毛毯子换1升水或一顿饭。这时候,金币失去了它的货币属性,毯子变成了一般等价物。

这还不算完,大部分人资源有限,换来的水很快就喝完了,而驼队里拥有毯子最多的人,换来了老乡家大部分的水,自己喝不完,便再次拿出来交易。

他重新制定了规则:1升水换10个金币或1块宝石或1头骆驼。

这时候,水成为了交易的中间衡量物,充当了货币的作用。

这类故事听起来荒诞,却真实发生过。

年,联合国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采取制裁措施,要求其成员国禁止运输和购买伊拉克产的石油,直接导致后者经济奔溃。

年,伊拉克为了缓解国民生活窘境,向安理会提出,每半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石油,用于交换国际社会的药物、食品、水等物资,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在当时的伊拉克,有钱也不好使。

所以你看,钱的本质,是一种契约——是物品所有者与市场之间,关于交换权的约定。

有时契约以货币的形式体现,有时却不一定。

聪明人之所以平庸,就是没有区分二者,他们嘴里说的、心里念的“赚钱”,是赚货币,算来算去的成本、收益,只是基于静态时空的金钱观。

他们往往对动态契约视而不见——契约一旦解除,货币会贬值、失效;契约更改,会引发货币交易价值的波动。

就像当年美国取消“金本位”制度,瞬间触发了美元崩盘;阿根廷频繁调整银行利率,高峰值曾达到%(年),致使阿根廷比索的购买力一年不如一年。

在真正的“领袖”眼里,有价值的不是货币,而是契约。

他们会增加持有契约的广度、密度,比如土地使用权、矿产开采权、交易权、专利权、转播权、股权、债权、产权......,以及更多的,无法落在纸上的口头约定;

接下来,他们会优化契约的质量——通过不断兑现承诺,获取更多信任,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契约。

相反,大部分“聪明人”,职业生涯中只持有一种契约——劳动合同。

可是你也知道,这种契约其实很薄弱,只在交易职业技能时有效,一旦技能过时或者不再被需要,就自动瓦解了。

而且其中一方废掉约定也很简单:自己挖的坑不填、放同事鸽子,雇佣双方撕破脸都没关系,大不了换一波人,换一家公司。

如果你在一个行业里浸淫10年以上,就会知道,阶层越向上,圈子就越小;在小圈子里行走,你会什么并不重要,守诺才是通关文牒。

相反,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如果没有穿越阶层的意识,没有获取更高指挥权的企图,你去跟他讲守诺、去讲人际交往的忌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聪明人”赚货币,“领袖”赚契约,二者衡量价值的标尺永远不同。

聪明人和领袖,第三点不同,是他们抗衡世界的武器不同。

《三国》里的杨修,是个顶级聪明人。

他曾以“鸡肋”做隐喻,劝说曹操从汉中退兵;

他多次猜中曹操的心思,巧妙化解主公的难题;

他帮助曹植,屡屡通过曹操选拔继承人的考验。

就连曹操本人都自叹弗如,评价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可是,他耍的全是小聪明——只影响短期结果,无法改变长期结果。

退兵暂时保存了实力,但接下来怎么办,他显然没有规划;

猜得中领导心思,却没有带来任何提高组织效率的增量;

看似通过了考验,却不知道选世子的原则,不是看智商,而是看谁更稳重。

短期折腾,长期无能——这就是很多所谓聪明人的真实写照。

而作为领袖,考虑更多的是:影响长期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决定了他们会偏重采取哪种武器。

为了方便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种假设:

假如你穿越回古代,做了一方俊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有三种武器任你选,你会选择哪一种?

A.最强的刀剑:干死最大敌人,威慑潜在敌人;

B.最巧的口才:说服所有人,让别人无力反驳;

C.一颗原谅的心:只要别人愿意合作,既往不咎。

三国英豪们,填上了各自的选项:

董卓、吕布选A;

诸葛、杨修选B;

曹操、刘备选C。

哪种选择更好?先不下定论,且看这几种举措的时效:

董卓从年杀遍朝野,到年被吕布KO——3年;

吕布从年夺徐州,到年殒命白门楼——2年8个月;

诸葛亮从游说东吴,到年甲子日被追杀——大约1个月;

杨修从年鸡肋劝曹,到因暗箱操作被杀——不到半年;

倚仗刀剑武力征服,干掉敌人的后果是,冒出更多的敌人;

倚仗口才舌战群儒,结果是,表面消音,却引来腹剑无数;

曹操选了C。他创立的曹魏政权,一直是三国中人才储备最丰厚、梯队最完整的一方,谋士众多、名将云集,就是到了三国后期,仍然可以涌现出钟会、邓艾这样的人才。

同样选C的刘备,旗下的蜀国,向来是人才忠诚度最高的国家,前有五虎将,后有姜伯约,在刘禅乐不思蜀时,仍怀揣光复蜀汉的决心。

那么,曹刘实现的路径分别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他俩各自做的一件事中,找到线索。

曹操焚信

官渡之战后,曹军清点战利品时,发现大量本阵营私通袁绍的信件。

曹操得知后,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听到消息的官员人人自危,生怕被揪出来。左右亲信建议,应该逐一核对人名,一旦罪名坐实就地正法。

可谁也没料到,曹操随手抓起一把竹简,直接扔进了旁边的火盆,瞬间化为灰烬。望着众人不解的表情,曹操说:袁绍势力强盛时,我都不一定能自保,更何况其他人呢。

于是不追究,也不再过问此事。

刘备宴刺

刘备任平原县令时,当地有个叫刘平的大户刘平看他不爽,便派刺客来暗杀。

刺客潜入府衙时,刘备正在全神贯注于批公文,不料脚步突然一陷,发出了声响。刘备以为有人来访,便吩咐下去,准备酒菜。

放下公文,刘备陪刺客一起喝酒,劝对方一定要吃饱喝足。

酒过三巡,才想起来问:“兄台深夜前来,有何贵干啊?”刺客答曰:“我是受人所托前来杀你的,但看你如此宅心仁厚,对陌生人也能一视同仁,不忍下手”,说完转身走了。

现在,我想你肯定已经悟到了,曹操和刘备能成大业,其实早有端倪;他们都有敢于原谅世界的职业素养。

想想看,连对立势力、摇摆势力都能中和,世上还有什么是他们承载不了的呢?

拥有这种心胸的人,必然识得同类。这才引出了青梅煮酒时,曹操对刘备的感慨:英雄须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依我看这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也就只有你我二人了。

这才有了那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样,很多人仍然会在A和B两个选项间徘徊。觉得别人比自己弱就强势碾压,遇到强的人就去巴结说服,其实都是不够成熟、定力不足的表现。

而第三类人,选择与他人和解,哪怕其中有些试图绑架过、伤害过、欺骗过自己,只要他们能重新展露真诚和合作的意愿,绝不耿耿于怀。

聪明人下猛药,领袖求平衡。

有人可能会质疑:你说的有演义成分,现实中存在这种人吗?

原来我也觉得没有。

直到遇到一件事,才发现这种人真实存在,而且还不少。

这事还得从5年前说起。

因为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