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程序

目录

1目的

2适用范围

3引用文件

4术语和定义

5工作先决条件

5.1人员资格、职责与配置

5.2设备机具

6程序

6.1作业顺序

6.2主要操作方法

6.3测温控制及措施

6.4质量控制

6.5混凝土施工安全与防火措施

7混凝土浇筑应急预案

7.1编制目的

7.2适用范围

7.3机构及职责

7.4紧急处理程序

7.5事故调查、报告

7.6应急处理的反馈

8附录

附录1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

1目的

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并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后对测出的温度和应变数据进行分析,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率、湿润程度等,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产生的温度应力裂缝和干缩裂缝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有害裂缝,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3引用文件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

《水工混凝土掺用氧化镁技术规范》DL/T-

《混凝土技术要求》JTS02

4术语和定义

5.1人员资格、职责与配置

施工员:负责现场混凝土浇筑及各班组的管理;

质检员:须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取得质检员证,并具有多年现场经验,对现场质量进行检查;

技术员:负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及施工前对班组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试验员: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试化验员资格证书,对现场混凝土取样、现场坍落度的测试等;

混凝土温度测试人员:测量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变化,并对数据记录和整理;

混凝土工:混凝土振捣、平整、冲洗施工缝;

抹灰工:混凝土压面;

木工:测温点埋设,检查、模板的加固与拆除;

钢筋工:及时对现场钢筋进行检查,及时对变形或松动钢筋进行处理;

值班电工: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电工资格证书,保证现场照明、振捣等各种电器正常使用;

卸料工:负责浇筑时混凝土的卸料工作,时刻观察混凝土质量,如有不符合要求混凝土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

专职养护人员:现场混凝土养护及技术人员提出的对预防混凝土裂缝措施的实施;

普工:现场清理及配合其他技术工作施工。

5.2设备机具

混凝土运输车: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泵车、布料机:混凝土现场浇筑布料。

柴油发电机:应急发电。

振捣器主机、插入式振捣棒:混凝土振捣。

空气压缩机:现场清理,冲毛等。

测温探头、测温线:测量室外环境温度。

温度计:用于监测大气温度。

吸尘器:需要时,对混凝土的泌水进行清理。

坍落度筒、漏斗、标尺、捣棒: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测试设备。

电锤:混凝土施工缝处理。

麻袋片、塑料薄膜、橡胶水管、保温棉被、电热丝、高压气管:现场混凝土养护。

6程序

基层清理→测量放线→检查验线→底板底层钢筋绑扎→钢筋支撑排架下层安装→底板中层钢筋绑扎→钢筋支撑排架上层及支撑安装→底板顶层钢筋绑扎→内外墙体插筋安装→后浇带及地下室导墙止水钢板安装→预埋件安装→钢筋和预埋件隐蔽验收→筏板侧模、导墙模板支设(地下室)和后浇带拦设→测温头埋设→综合性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及测温

6.2主要操作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重点是控制温度应力对混凝土结构产生有害裂缝,大体积砼浇筑前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浇筑中控制混凝土浇筑顺序及振捣质量,浇筑后通过测温或其他检测手段获取大体积砼养护依据,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率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达到消除或减少温度应力裂缝的目的。

6.2.1混凝土浇筑前对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出机温度应控制在28℃以下,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30℃以下,冬季混凝土施工时,入模温度最低不能低于5℃,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水对钢筋、模板、预埋件和施工缝进行喷淋,达到降低温度目的。

混凝土泵送管道应在其表面覆盖麻布并保持湿润。

采用冰水搅拌混凝土。

粗细骨料堆放处应架设遮阳棚,确保避免阳光直射骨料。

水泥采用散装并要有一定的贮存期,使水泥有足够时间冷却。

开盘的前两次和累计到一定方量要进行坍落度试验,坍落度不合格不能运到现场,要进行报废处理并做好记录。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加强现场与搅拌站的联系,缩短混凝土运输车在现场的等待时间;且运输车不得在中途任意停留,并且应按指定的路线行驶。

为控制入模温度和坍落度损失,高温施工条件下应缩短运输时间,混凝土地泵就近浇筑点安放,输送管用麻袋片包好及冷水喷淋,防止混凝土在泵送过程中温度上升。

混凝土浇筑尽可能排在夜间,避开中午室外温度较高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四点以后施工。

6.2.2混凝土浇筑时的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平面分层分段的方法浇筑,如图:

图1平面分层分段浇筑方法示意图

筏基浇筑的分段长度与分层厚度详见具体每个厂房筏基浇筑方案。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作业程序》进行施工,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抹面,尤其应掌握好混凝土面层的压面时间,一般不少于三遍(浇筑时抹面、初凝时抹面、终凝前抹面或二次抹压处理),控制混凝土初期凝固时表面产生的裂纹或防止裂纹进一步发展。

对于混凝土筏基和楼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减少表面混凝土的水分损失,减少混凝土表面干缩裂缝出现的可能,施工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可以通过人工洒水的方式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湿润。具体的施工方法详见《混凝土养护作业程序》。

6.3测温控制及措施

根据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实践经验及有关资料,混凝土浇筑后内外(里表)温差Δt≤25℃,混凝土的裂缝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对混凝土内外进行测温,温差较大时,在混凝土表面增加保温覆盖,降低温差。

(1)为了进一步摸清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大小,不同深度处温度场的变化,施工阶段早、中期温差的发展规律,以便于控制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避免出现裂缝,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必须采取测温措施,直接了解温度变化,需要测的温度有:底板混凝土表面温度,底板混凝土中部温度,底板混凝土底部温度。

本工程采用测温仪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a)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b)混凝土浇筑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c)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开始测温。

测温方法:测温采用手持式测温仪进行测温,测温仪共使用2个,测温按测温点平面布置图的编号依次测量并记录数据(见附录1)。

混凝土初凝后,开始测温,第一天至第四天,每4h不应少于一次;第五天至第七天,每8h不应少于一次;第七天至测温结束,每12h不应少于一次。值班人员分2班测温,对每一测温点进行编号,做好测温记录,根据测温结果绘制温差变化曲线。

表1混凝土表里温度控制值

混凝土的降温速率和表里温差满足规范6.3.1条下限值,且混凝土最高温度与环境最低温度之差连续3d小于25℃时,可停止测温。

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在测量过程中,当发现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超过25℃时,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温材料,当温差大于30℃时加密测温频度。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浇筑前确定具体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做好交接。

(2)温控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

a)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b)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

c)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6.3.2测温点布置

按照测区平面布置原则,结合考虑特殊部位确定测区位置。每一测区均分上、中、下三处进行测温,分别测试底板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温度。垂直布点原则:下点离板底50mm,中间点为底板厚度中间,上点板顶以下50mm;平面布点原则:根据构件特点确定测温点的布置,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主要根据构件特点布置测温点,在混凝土施工前在测温点上中下各布置一根温度传感线,每个测温点布置三根导线。

为了防止所埋设的测温遭到损伤或破坏,应在其它工序完工之后,混凝土浇筑之前进行埋设。在埋设有测温点的部位设置标示牌,以防止在浇捣时将其破坏。为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测点被破坏,在铜热电阻处加设垫块保护,每个测点进行电阻平衡配线,以保证测温读数的准确性。

测温点的埋设方法,测温探头必须在钢筋绑扎完毕后,按测温平面布置图埋设在规定的位置处。用C16钢筋作为测温线的附着杆,并将测温线依次绑扎在钢筋上,测温线的温敏元件不得触到钢筋,防止吊物等其他工序施工时将其破坏。

测温时将仪表、测温探头、测温线配合使用,作好测温点位的编号及温度测温记录,以便随时发现问题。

图2测温点标注剖面

测温方案:测温点的布置为保证测温点的代表性和可比性,混凝土测温采用预埋测温线,测温线下部设置感应头,下部测温点预埋测温探头到底板混凝土内距板底50mm,中部测温点预埋测温探头到底板混凝土内距板中,上部测温点预埋测温探头到距底板顶混凝土50mm,所有测温线引出混凝土面mm以上。待底板钢筋绑扎好后,将测温孔的测温线绑扎在测温线的附着杆(C16),上部测温线用塑料袋包住以防混凝土污染。

注意:一个测温孔只能反映一个点的数据,不能采取通过沿孔洞高度变动测温探头的方法来测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温度。

6.3.3测温预警示设置

当中心和表面温差趋于25℃(在22℃~23℃)和降温梯度接近3℃/d(2.5℃/d~2.8℃/d),应立即向技术部报告,采取相应措施。

当降温梯度接近2.5℃/d时汇报,在梯度达到2.8℃/d启动应急预案。

当混凝土温差大于22℃时,分析温差趋高的原因,采取对混凝土增加覆盖层。

6.3.4混凝土养护完成后的处理措施

主要是在测温、测应变的工作完成后,对于外露的各类导线应进行清理和清除。外露导线根部,应铲除部分混凝土,以给导线预留出足够保护层。

6.3.5减少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其它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温升、延缓降温速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结合实际采取措施。

6.3.6原材料和配合比的选择

通过合理选择原材料和进行配合比设计,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减少隙率、减少收缩、降低水泥用量。选择良好级配粗细骨料,严格控制骨料的规格和质量,控制水灰比,减少混凝土内的缺陷,以达到节约水泥,提高弹性模量的目的。

6.3.7混凝土表面层抗裂措施

(1)混凝土内添加镁质混凝土抗蚀增强剂。

(2)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铺上塑料薄膜保温,上面再加盖保温材料隔热保温,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裂缝。

6.4质量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2)待检点

模板、钢筋、镶入件、预留孔洞等。

混凝土浇筑前清理现场积水,汇同总包(如有)、监理、业主共同检查。

(3)验证员

混凝土入模温度测量,由技术人员验证,每工作班不少于2次。

混凝土振捣成型,由值班施工员、技术员验证。

保温层覆盖厚度,由质检人员验证。

(4)对异常情况的纠正

混凝土浇筑时若遇下雨,立即加盖塑料布覆盖。

(5)其它要求

a)施工前施工队技术员要向施工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三检一验制度”,作好各分项工程的隐蔽检查记录。

b)主要原材料应有质量证明书,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复验。

c)使用泵送混凝土要有坍落度记录,并按要求制作试块试验。

d)浇灌混凝土前,在对底板定位放线进行复核,确保正确无误。

e)混凝土浇筑实行挂牌制,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在岗位上交接班制度。

f)为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自由落体高度>1.5米时,应控制单次浇筑高度,采用溜槽或导管输送混凝土,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捣固由有经验的人员操作,做到既不漏振也不过振(其他措施及要求具体在技术交底中明确);并不能直接振捣钢筋及埋件,按规定检查混凝土坍落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按规定及时做好混凝土试块。

g)混凝土施工前要编制计划提交业主,请业主在施工期间保证供水供电。

h)混凝土浇筑前要注意天气预报,以避开灾害性天气;浇筑混凝土中万一遇到大雨等天气,立即按预案施工。

i)混凝土捣实后要按规定将其表面压实压光以防裂缝出现。并要注意混凝土顶面标高符合要求。

j)施工中,土建与安装要密切配合,互创条件,防止漏埋或损坏埋件。

k)施工前作好电气及机械设备维修准备,浇筑时机械设备若出现故障时能及时修复投入工作。备用机械设备调试完好并落实好。

l)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时,派专人在后台监督原材料计量及上料、搅拌时间、坍落度等,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6.5混凝土施工安全与防火措施

(1)对工人进行上岗前质保、安全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2)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要戴安全帽,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

(4)机械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专机专人负责,有时还要专人指挥。

(5)使用振捣器前要检查电源电压,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开关,检查电源线路是否良好,电源线不得有接头,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振捣器移动时,不能硬拉电线,更不能在钢筋和其他锐利物上拖拉,防止割破拉断电线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振捣手要穿胶靴戴绝缘手套。

(6)用泵输送混凝土时,输送管道接头必须紧密可靠不漏浆、安全阀完好,输送前,应先试送。

(7)夜间浇筑时,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备。

(8)所有机械设备均设漏电保护。

(9)浇混凝土时,进入浇筑区的人员都要穿胶鞋,捣固人员还要戴胶手套。

(10)在已绑好的钢筋上放重物时要尽量分散。

(11)现场设置安全区,限制闲杂人员进入。

(12)浇灌混凝土时,由现场指定负责人进行混凝土的布料顺序安排,保持混凝土的有序进行。

(13)混凝土布料口不能直接对着施工人员布料。料口软管移动时,要超过人的高度及墙体插筋上部。

(14)参加脚手架搭设作业人员不得穿硬底鞋、拖鞋及敞补袖口,衣着不整者,严禁上架作业。

(15)凡患高血压、心脏病、羊癫疯或其他不适应上架作业或疾病未愈者,严禁上架作业。

(16)脚手架搭拆必须由专业架子工搭拆,未经允许其它人员不能随意搭拆。

(17)未经主管人员同意,不得随意拆除脚手架。暂未使用而又不用拆除时,应保持其完好性,并应随时清除架上的材料、杂物。

(18)参加作业人员要听从现场主管人员安排调度,遵守现场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纪律要求。

(19)所有机电设备均需按规定进行试运转,正常后投入使用。

(20)基坑周围设维护栏杆。

(21)马道应牢固、稳定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6.5.2防火措施

(1)施工做好安全防火工作,若现场需动明火,应办理明火作业票,并设专人负责看火。

(2)消防器材应严格按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布设,定期检查各类消防器材,确保其在有效使用期且灵敏可靠。

(3)连接振捣电机的配电箱要尽量放置在靠近振捣点处的通道旁,电缆与架管接触处穿塑料保护管。

(4)人员在移动振捣电机时,配合人员要将电线提起,以防电线拉断。

7混凝土浇筑应急预案

根据第二十八工程管理部承建的工程地下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特点,可能发生生产质量事故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事故,为了防止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生产质量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7.3.1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主要职责:负责事故救援的整体、全面指挥,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汇报工作;负责成立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监督;负责所需救援物资的落实;负责与相邻可依托力量的联络求救等。

7.3.2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其成员及职责如下:

主要职责:负责指挥处理紧急情况,保证突发事件按应急救援预案顺利实施;负责事故现场的抢险、保护、救护及通讯工作;负责所需材料、人员的落实;负责事故现场的紧急抢险工作,包括恢复材料供应、质量抢救等。

7.4紧急处理程序

事故发生后,第一发现人应立即将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基本情况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7.4.2应急抢险救援

(1)混凝土原材料供应中断预防措施:

a)地下结构底板混凝土浇筑前7天通知各材料供应部门开始备料,组织人员及机械。

b)混凝土浇筑前3天联合项目部对施工现场搅拌站内各机械进行检查保养。

c)控制好水灰比、减水剂等外加剂的应用。

d)必须将混凝土的初凝控制在6~12小时,以防在浇筑混凝土中出现混凝土供应停顿的现象。

(2)混凝土原材料运输受阻预防措施:

a)底板浇筑前项目部组织对施工道路,机械摆放位置。

b)联系业主协调当地村民问题,确保混凝土浇筑全程材料运输畅通无阻。

c)其他施工班组、安装单位车辆注意避让混凝土运输车,保证混凝土供应速度。

(2.1)应对措施:

a)向业主申请将进厂大道作为紧急混凝土运输路线。

b)组织班组成立紧急情况处理小组,紧急情况下出动施工班组保护运输线路畅通。

c)报警处理。

(3)混凝土浇筑机具故障预防措施:

a)底板混凝土浇筑前7天前开始备料,组织人员及机械。混凝土浇筑前3天项目部对搅拌机械,混凝土运输车辆进行检查保养。

b)施工用水用电、拖泵、塔吊工作状态进行检查。

c)设备和易损配件要有备用,并及时维修。

(3.1)应对方案:

a)预备拖泵、振动棒(根据实际浇筑方量考虑)以备使用,机械出现故障立即组装检修人员抢修机械。

b)塔吊操作手保持值班状态,紧急情况下使用塔吊配合泵车浇筑混凝土。

c)发生堵管:轻微堵管时,加大泵机泵送压力,加大压力无效果时组织人员检查堵管位置,快速疏通泵管,同时通知拌和站检查材料称量及搅拌机运行情况。严重堵管时立即启用备用拖泵,和易性不合格混凝土不得倒入泵斗内。放料手应密切注意混凝土流动性,当流动性过小时通知拌和站增加塌落度。混凝土泵送过程中注意混凝土停留在泵管内时间不宜过长。

d)发生停电:立即启用柴油发电机及备用电缆,保证混凝土振捣及照明等不受影响;同时立即检查原电源线路,发现电线破皮、设备漏电情况立即进行处理。通知业主电气专业协助保证供电设备正常运行。

(4)天气变化预防措施:

a)通过个种渠道,了解混凝土浇筑期天气预报,应安排在天气较好的时间段内浇筑底板混凝土。

b)为预防在浇筑混凝土时天气发生变化,应准备足够防雨工具。

(4.1)应对方案:

a)配备专人负责彩条布覆盖、排水等工作。

b)在必要时搭设雨棚。

7.5事故调查、报告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按照公司《质量管理办法》进行事故调查,写出书面调查报告上报。

7.6应急处理的反馈

对在发生实发事故时迟报、瞒报、漏报、误报信息,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或不听从指挥、不认真负责的由公司或上级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同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及时整改,对公司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充实和改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