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比心理描写与灵魂剖析更适合用来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呢?尤·谢列兹涅夫的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就是用陀氏所长之文学来撰写其本人。与纯粹的小说自然是有差异的,毕竟陀氏是作家,留下文字千千万,传记结合陀氏本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揣摩他在不同阶段之所思,有其逻辑和脉络在。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一生去穿越自己的人生矛盾,但鲜少有人穿越得如此惊心动魄。无论以什么标准看,陀氏一生所吃的苦都是非比寻常的。特别是被茨威格写进《人类群星闪耀时》那临刑前的时刻,原来是彼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有意捉弄。死刑明明已改成剥夺财产和八年流放苦役,但沙皇特别强调,赦免死刑的决定要在准备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宣布。
这来自上峰登峰造极的残酷,使陀氏经历了极其特殊的濒死体验:意志清醒地知道自己即将在数分钟内被死去。纠缠他一生的问题免不了会浮上来的,上帝是存在的吗?为何赐自己以才华,又在尚有许多字想要写、许多话想要表达的年纪便收回成命?
很难想象这样的时刻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身处同一刑场的人后来表示,现场“绝大部分人的脸上都挂着平静的微笑”。陀氏后来喟叹,生命之于小小年纪便被虐杀的孩子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在《地下室手记》中假主人翁之口情绪激越地向一名妓女叩问命运,“世界上从来没有比这更沉重、更苦的工作了。似乎,整个心都泡在泪水里”。对所有人,特别是弱者的命运的审视,想必在那个面色平静的时刻,他也给过自己。
死刑改为流放,他给哥哥写信:“永远做一个人,不论遇到多大的不幸都不必懊恼,也不要堕落……哥哥,我向你发誓,我绝不丧失希望,我一定保持我心灵和精神的纯洁。我一定会变得更好……”虽然说是一个恶作剧,对于身处其中之人而言,却是捡回一条命,鼓舞与振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一生践行了当初向哥哥所发的誓言,从某个意义上看也是一语成谶,是受苦的一生,是不幸伴随的一生。
流放生涯使他后来写出《死屋手记》,那漫长与苦涩,惟有通过对自由和创作的幻想来支撑。虽然狱中环境恶劣,无法创作,但他保持警醒和观察,并在大脑中构思作品。身份的悬殊所带来的理所当然,较孤立更令他震动。
有这么一件事,平民阶层的狱友们举行某种集体请愿,陀氏在不太清楚事件的情形下未曾加入,后来事情平息,他也了解了更多事情,未免在狱友们面前内疚自己的立场。结果平民狱友们一脸疑惑,生气?为什么要生你的气?在他们心目中,平民的事从来与贵族老爷们无关,他们想都没有想过这件事会与他有关系,又怎么会生气他没有加入呢?
一方面总会有人嗤之以鼻,贵族老爷在狱中也有贵族老爷的范儿呢,要人侍候;另一方面又总会有人,迅速主动成为伺候他的人,几乎在任何场合都会粘上来这样的人。陀氏反复感到人性的矛盾,并经受着冲击。他所观察与感受到的东西,恰恰成就了他作品中丰富的人类心灵图卷。
人们普遍认为陀氏的文学表现的是人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但陀氏本人有着更加耶稣式的追求,他认为改造这一世界才是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文学应有其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并非每个文学家持有此论都会令人信服,但是陀氏令人信服。茨威格在精彩绝伦的《三大师传》中仰天长叹:“陀斯思妥耶夫斯基比任何人都更适合充当一切人性的最终标尺”。
上帝给人类配给天才之时,想必也是按同等分量配给敏感的。天才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之热烈,使其追求和痛苦都更极致,又用天赐之才表达出来,李白如是,陀斯思妥耶夫斯基如是,尽管他们的经历和性格大相径庭。陀氏宇宙中的一切痛苦阶段,“人之痛苦,人类之痛苦,艺术家之痛苦,以及最后的、最残忍的上帝折磨之痛苦”,陀氏本人都确凿无疑经历过。
“为众人受苦,无休止地受苦,只要能在痛苦中找到幸福……”早年的诗人朋友这几句诗适合耶稣,也适合陀氏。几乎伴随一生的癫痫与嗜赌,令他得到痛苦与快乐的极致体验。癫痫发作时有那么一瞬间,是陀氏认为一个人能得到的极乐的极致体验。在轮盘赌开注前那一瞬间,也有着类似的体验。刹那即永恒。可是除了这些极致体验的瞬间,癫痫与嗜赌亦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尽的痛楚。
人有时候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正如陀氏在狱中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并没有几个被官方鉴定为罪犯的罪犯,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有罪,哪怕是杀人越货这类罪行。陀氏赌的时候,也会抱着某种瑰丽的想法说,一生受限制,连作品内容也会受出版商限制,万一赢了大钱,一举获得写作自由呢?那个时候他不会再受任何人的限制!也可以给仰赖他生活的家人和亲戚带来幸福。更有甚时,他会觉得自己在进行一种体验,毕竟他要写赌徒的不是?
崇高与堕落,就是这样融于一个人身上,他有着虚弱的躯体,强大的精神。还是迅哥儿说得好:“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
未经黑,焉知白,无痛苦,不幸福,强烈的对比不仅仅突显了文学性,于陀氏而言,这几乎是生活的全部真谛。他笔下的杀人犯匍匐下来亲吻妓女的脚,两颗同样纯粹的心灵感受到同样神圣的震动。他并不否认这样的光芒在文学中成为必然,在实际上却是极个别的现象,在另一个作品中,则残酷指出一名普通妓女痛苦被动而不曾被垂怜的一生。
陀氏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女人,玛尔法,是一个朋友的恋人,过着困窘而荒唐的生活,一身性病,思维却很开阔,也有写作的才能,陀氏认为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难以想象的、世上少有的人”,岂不是索妮娅的原型?他爱怜她,与她长谈,不顾自身债务想要给她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您把我看得比我自己还要高,我把这一点看得比任何物质上的好处要珍贵得不知多少……”姑娘深受感动之余,却再也没有出现在陀氏面前。
不是每次这样的掏心掏肺都会得到同样真挚的回应,事实上,利用陀氏轻信和善良的人,只多不少。上当受骗令人气馁,但气完了,陀氏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还是一样轻信,一样出手阔绰。他虽是贵族出身,处女作《穷人》便一鸣惊人,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创作,在财务方面却差不多是一生困窘,固然有性格的原因,不擅算计,也喜赌,到手的钱总是很快花出去,永远在向出版社预支稿费,向哥哥或朋友借钱。
性格的原因也令他永远为别人着想,只要钱可以减少别人的困扰,他手头又有,何乐不为?更别说嫂子和侄子了,哥哥生前始终诚心和竭力帮助自己,怎么可能在他死后不负担起他家人的生活?父亲去世后的家族遗产,也有远房亲戚有各种理由认为他们更需要,好像陀氏未曾缺过钱一样,只是,又怎么去争?
有时他的善良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我这样自以为有着正常自私水平的人,在匪夷所思中自惭形秽的地步。他爱上一个离异带孩的女人,而女人爱上更年轻的男人,他痛苦归痛苦,也给他们写长长的信强调他们不合适,却是在女人需要时,真的可以去帮助他们成婚的。后来女人还是选择了他,这就是陀氏的第一任妻子玛丽亚。
曾经一度说得上相爱的人,却可以从未相互了解过。陀氏当初爱上玛丽亚时,不吝溢美之辞,夸她是一个美貌、善良、纯洁又崇高的女人。然而波折的命运,贫病交加的生活使她神经质,不好相处。她在乎有没有适合特定场合的帽子,在乎儿子有没有新衣服穿,相形之下并不那么在乎丈夫的作品是不是伟大,要是他的作品在家里需要钱的时候换不到钱,再伟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妻子和继子没有任何严肃的爱好,继子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家里天天唠叨的都是陀氏并不在乎的东西,他身处本应温馨舒适的家里,却如同置身荒野。荒野,那是陀氏再了不解不过的世界了。
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痛苦并不相通,正如妻子无法分担陀氏的痛苦,陀氏也无法分担妻子的痛苦。家里实在是穷,妻子也长期生病,陀氏甚至感到一种内疚与心疼,因为他的生活不像她的,全然是痛苦,创作令他感到幸福。
无论如何,他的生活都要比玛丽亚丰富得多。在玛丽亚生命晚期病倒在床榻上之时,陀氏去了一趟欧洲,还有佳人相伴,尽管佳人到欧洲后爱上了别的人。陀氏肯定一度困扰过,关于道德,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关于生命。但有一点是超出他的思虑之外的,却被一个20岁的年轻姑娘轻而易举地看破。
这个叫作安娜的姑娘,拒绝了陀氏的求爱,因为“他的妻子应该完完全全把自己献给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这一点我却做不到。”简直一语道破天机,好一个清醒而又有见识的姑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矛盾,天才需要一个在灵魂层面能和他共振的伴侣,但是能与他产生这种共振的女人,也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个天才伴侣这样的工具人。天才的伴侣会随着天才进入史册,但永远都会是,天才伴侣的名义。这当然不是不重要,她们爱他们,多半也庆幸二人的相遇相知与相爱,难免始终有一种感伤的气息挥之不去,似朝云每每听“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而至哽咽,似绿蒂陪茨威格服毒殉道前的愁肠百转中,总有一转翻来覆去,叫疑虑。
陀氏的第二任妻子是另一个安娜,他的速记员。这个年龄小了两轮的安娜,似乎在两种角色,自己和伴侣中寻找到了一种平衡,尽管过程不无痛楚与忧伤,一度夹杂着被家务压倒而自虑平庸的自卑。人们肯定低估了一复一日的繁杂家务给一名女性,特别是家庭时常困窘的家庭主妇所带来的情绪上的负面影响。陀氏回馈的爱多少消解了部分负面情绪,到底还是靠安娜本人意志坚定、乐观开朗地走了下去。
透过那个几次三番把家用赌光,窘迫到令她抵押所有值钱嫁妆的赌徒丈夫,癫痫犯病时令人心碎的可怕丈夫,她始终看到了他内心里的光芒,也看到了他作品的光芒。
不仅如此,她还发现作者和出版人之间还有几十个中间人,啊这些强盗,她直接揽下了中间人的全部业务,竟然通过出版《群魔》这本书还掉了欠款之后还有结余,这等事情是头一回发生!不禁令读者热泪盈眶: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上升。
永恒的陀斯思妥耶夫斯基死在了永恒的安娜身边,“好安娜,我一直热烈地爱着你,从来没有背叛过你,连这样的念头都没有起过……”。愿他们安息。身后事已然与他们无关,但他们应该也会高兴知道,他们可以给人穿越人生矛盾的勇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