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荨麻疹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9204186.html
发展进入全面求强、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新阶段的山东,迈上“走在前、开新局”的新征程。
“实体经济是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山东省发出发展实体经济的强音。
山东能始终保持经济大省的地位,关键是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产业作为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而山东是全国唯一41个工业大类都具备的省份,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万家。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牵引下,山东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步伐,产业加速迭代,活力迸发,竞争力增强——
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占7席,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家,居全国第一;正在争创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3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描绘了山东未来五年的“产业地图”——
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巩固纺织服装、食品、造纸等产业优势,推动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产业结构调整、工艺革新,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高端铝业、现代轻工纺织基地和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强力突破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化发展工程,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做强氢能及储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磁悬浮等示范园区,建好用好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平台;
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突破工业母机、芯片、机器人等高端领域,扩大动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领先优势,加快培育智能建造、应急安全与节能环保等产业,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是山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作出的未来五年的产业选择,是全省产业的发展导引,将左右各类要素的流向和汇聚,遵循这一导引,就将赢得主动。
青岛是品牌之都、制造业之城,产业是塑造城市面子和里子最为关键的力量,也是实现新的城市目标愿景的最有力支撑。
当前,青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正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重点发展24条产业链。
报告描绘的“产业地图”,其中不少产业直接指向青岛,甚至是为青岛“量身定制”。要把产业放在全省“产业地图”中进行规划发展,“卡位入链”,借力借势,协同发展。
01
传统产业:“喜新不厌旧”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动能也不等于落后动能。
传统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我国,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不仅有着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巨大能量,也对就业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总是与现代相对而言的。今天的传统产业,在当年也曾是现代产业;今天的现代产业,或许有一天也会变成传统产业。
用现代的观念、技术、模式赋能,传统产业也现代;用传统的那一套去发展现代产业,“新瓶装旧酒”,现代产业也传统。
厘清“新”与“旧”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产业观”,才能避免矫枉过正,甚至舍本逐末。
青岛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工业经济的压舱石,轻纺工业曾为青岛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名扬全国、享誉世界。
前几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青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趋缓、增速下降,企业面临不少实际困难。青岛梳理甄选了纺织服装服饰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等7个传统产业,于年9月出台实施《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这些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提质增效做大,加速向现代制造转变。
青岛市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并对传统产业做强做优作出部署。
5月份出台的《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重点发展的“7+10+7”共24条产业链标定了目标任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工在列。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传统产业的未来方向。要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科技研发创新驱动、品牌营销能力提升、要素资源倾斜配置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
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形成“喜新不厌旧”的协同发展态势,青岛产业生态就将更加健全、更加良性、更加富有韧性。
02
新兴产业:多点“耐心”
新兴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
“十四五”时期,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格局新优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传统产业成就了青岛的今天,新兴产业将成就青岛的明天。
近年来,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4.5%。
目前,青岛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独立入选集群数量并列全国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电力装备等10个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
青岛对新兴产业发展做出部署:做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十大新兴产业,实施重点突破、跨代赶超,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了“任务表”“施工图”。当前,青岛新兴产业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要积极顺应产业趋势,加快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新潮、前卫的思维,站在未来看今天,立足自身实际、适度超前布局,打出“提前量”。
任何新事物都需要一个生长壮大的过程,个别新兴产业今天看似弱小、弱不禁风,但明天就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新兴产业是动能转换的加速器。青岛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一些已经成势,一些正在茁壮成长,一些还在蹒跚学步。让我们多点耐心,多些包容、悉心呵护,“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03
制造业:用好数字“金钥匙”
制造业是青岛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也是青岛“在全省勇当龙头”的最大底气所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制造业是青岛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这些年,制造业占比出现明显下滑,对GDP的支撑作用减弱。为重振制造业,青岛确立了工业强市的目标,全力重塑制造优势,并把提升制造业占比作为一项“硬杠杠”。
青岛提出,今后五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5月印发的《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拉高目标,提出“三年内实现制造业占比提高到28%,五年制造业占比提高到30%以上”。
当然,要实现份额的稳定和提升,不能再依靠数量的简单扩张,避免盲目“堆砌”,而是要着力优化存量,培植蓄积高水平的增量,实现有数量、更有质量的发展。
“先进”,是青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导向和标尺。
以此为指引,青岛制造业正在迭代、进化。目前,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进入全国制造业第一阵营。
先不先进,关键看产业基础高不高级、产业链现不现代。很显然,用数字全方位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是实现制造业高级化、现代化的关键。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强势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岛制造业要重塑核心竞争力、重现辉煌,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
数据显示,目前,青岛重点行业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间、自动化生产线条;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卡奥斯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位,全市“一超多专”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局加速形成。
青岛市提出,加快数字产业化,突破发展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引领性产业,推进5G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每年数字化改造家企业,建设一批标杆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灯塔工厂、智慧园区,引领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
作为较早开启产业数字化的城市,青岛已经初步摸索出方法和路径,形成了一批成熟场景,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先发优势,有责任、有实力在全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实体经济是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青岛实现更大城市梦想的“阶梯”。山东未来五年的“产业地图”已然清晰,青岛要加强对接,“对号入座”,主动扛大旗,领任务,放大省市一体效应,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土壤,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强产业动力。
作者
观象君编辑
长亭